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44 更新时间:2024/1/26 1:33:37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皇帝制度(表现)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地方:郡县制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②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④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设立:明成祖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2、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按年代来总结,总结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中央--皇权跟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知识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5世纪早期,希波战争.(波斯帝国与希腊)希腊胜.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5世纪中期,延续了1000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在欧洲盛行.17世纪中后期,英国爆发资产阶

  • 商朝历史事件并写出简要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又被后

  • 商朝历史怎么知道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主要是在商朝之时有甲骨文,通过甲骨文的文字记载,以及中国汉字六种造字法推及而来,在甲古文中有很多是关于占卜以及战事记载的,在这些占卜记载中哟偶很多远古传说的,由这些可以推及到一些商朝前期的历史。另外,商朝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状况,主要是通过考古挖掘后,对历史遗址的分析,尤其是

  • 商朝上面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所以商上面是夏朝。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

  • 商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啊!1你可以翻字典后面的朝代表啊!2你可以去图书室查询专业资料啊!3你可以查询历史书籍啊!4可以询问老师,亲友,同学啊!5上网浏览专业网站啊!等等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很重要,不管在何处都是这样!切记!谢谢望采纳!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

  • 商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之前是夏朝。再往前是尧舜禹等原始社会中国历史朝代表朝代时间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奴隶社会夏前2070年—前1500年商前1500年—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封建社会战国前475年—前221年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前221年—前207年汉西汉(

  • 李姓的来源是什么(请简短回答)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

  • 李氏的历史与现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从先秦历史文献来看,在老子之前,似无“李”姓之人及活动的记载,除传说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贞(原姓理,后改姓李无信史证明)外,到春秋时代只有晋文公的法官李离。不过据专家考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

  • 李字的古代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李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在发现的甲骨文有下图中的字样,应为甲骨文的李字,其结构是上木下子,表示树木所结的果实之意。其二,认为最早的李,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结构。但在战国时代陈的李却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体;文字学家商承祚说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现,故也无确证

  • 三柏李氏的由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三柏李是高祖李渊,滕王元婴的后人。吴川三柏李氏开基祖穆公从闽入粤,其子孙已经超过三十万人。现任南津三柏李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为李秀成。南津三柏李氏宗祠,是为纪念三柏李氏开基祖、大宗时石龙(今化州)县令李穆而建的。它座落在化州八景之一“千秋夜月”的千秋岭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至今已630多年,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