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伊尹,是殷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商王朝建立以后商王成汤的重要辅臣。不仅古代文献对伊尹颇多记载,甲骨卜辞亦证实此人的真实性。
一,文献里,伊尹和商人先祖契一样,也是感天而生。
1,《吕氏春秋.本味》载:“有(shēn)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勿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楚辞.天问》说:“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所得的小子,即指伊尹。
2,关于“空桑”,一说为地名,在开封雍丘附近;另一说指树木,伊尹之母在伊水之滨怀孕,被神告知要向东走,后来身体化为空桑。有莘氏女采桑,从空桑中得到婴儿伊尹,献给有莘氏之国君而被养大成人。因为伊尹得之于空桑之木,还曾被厌恶。
3,有氏,就是有莘氏。其地望,春秋战国时在今豫东一带,《左传》有相关记载。《史记.殷本纪》正义说,古莘国近河南开封。《史记.夏本纪》索隐曰,“鲧娶有莘氏女”,可知此部落的历史相当久远。学者郑慧生在《伊尹论》中考证,伊尹出生的有莘国,当在豫东地区。二,伊尹长什么样,他如何“入伙儿”商汤的。
1,《后汉书.冯衍传》以及桓谭的《新论》里,都对伊尹的相貌年龄有所描述。不过,大约都来自《帝王世纪》“伊挚丰下锐上,色黑而短,偻身而下声,年七十而不遇,汤闻其贤,设朝礼而见之,挚乃说汤,至于王道。”按这个说法,伊尹其貌不扬,年届七十仍怀才不遇,成汤闻知伊尹有贤才,才接见了伊尹,于是伊尹加入了成汤一伙。殷商史学者,大多认为这个说法未必符合史实因为,伊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辅佐成汤了。
2,文献里,关于伊尹归汤有两个说法其一,与有莘氏联姻说。有莘氏,当为夏禹之后,居于夏王朝的统治中心(今伊洛平原一带)。其作为夏王朝的同姓家族,对夏桀的荒淫无道、众叛亲离十分不满,积极寻求外部力量,准备叛变夏桀。成汤是有莘氏寻求的外部力量,而成汤为打败夏桀,亦正网络天下贤人,闻有莘氏有贤人伊尹,遂一拍两合,以联烟的方式使伊尹归汤。《吕氏春秋.本味》持此说,其曰:伊尹“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莘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其二,求伊尹于民间说。《楚辞.天问》说:“帝乃降观,下逢伊挚。”《论语.颜渊》载:“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墨子.贵义》讲得更详细,说成准备去见伊尹,命令彭氏之子陪同保卫。彭氏之子很不屑,说君王相见伊尹这个贱人,我把他召来就是了。成汤说,伊尹对我们的国家,如同良医善药。看来你是不想让我好呀,就把这个人赶走了。《孟子.万章上》则说,成汤一开始让人带着钱去请伊尹,被伊尹讲了一番我不为钱的大道理拒绝了。成汤又派人三番五次去请,而且也讲了一番大道理,伊尹就终于动了心,随之而来了。
3,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看来是仔细核对、认真思考过,结果是两说并存“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三,关于伊尹的经历和身份。
1,文献里,多处提到“媵人”或“媵臣”,这是说,因为伊尹生于空桑,被人轻视,所以作为陪嫁之臣。先秦诸子的文献里,多认为伊尹曾为庖人主管餐饮的家臣。《庄子.庚桑楚》曰:汤“以庖人笼伊尹。”《墨子.尚贤上》说:“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墨子,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下》:“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韩非子.难一.难二》、《吕氏春秋.求人》、《淮南子.论训》、《淮南子.修务训》等皆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也认为,伊尹为采桑女得于空桑之中,被献给有莘氏国君,然后交由庖人抚养,伊尹学得烹饪技术,最终能以美味佳肴而得到辅助成汤的机会。《周礼.天官》里,有膳夫、庖人、内飨等官职,其为执掌王、王后及世子的饮食、祭祀、宴飨宾客之官。《左传.哀公元》云: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有虞氏是夏王朝的诸侯,设有主管饮食之庖正。可知,夏王更应有此官设置。庖正或庖人,常服务在君主身边,故有机会学到治理天下之术。伊尹,或缘此大学到了治理天下的本领;或利用庖人这一身份,作为有莘氏女的媵臣,以烹调为例,说服成汤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点可以肯定,夏代的庖人,并非先秦诸子理解的身份低下之人,而是服务在君主身边的一种官吏,如伊尹。
2,伊尹在有莘之野种过田。《孟子.万章》、《太平御览》、《帝王世纪》均有记载。《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汜胜之书》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对于伊尹种田,孟子认为,是因为伊尹乐尧舜之道,不愿与世同流合污,自得其乐劳动于田间。孔子和《墨子.贵义》认为,伊尹是身份低贱之人。有现代学者认为,伊尹是奴隶、弃儿,没有姓氏,因懂得烹饪技术,作为有莘氏女的媵臣,而成为成汤辅弼小臣。多数学者不赞成此说甲骨文能够证明,商代设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小臣,因为伊尹种田而认为他是个地位低下之人应该站不住脚。四,伊尹如何辅佐成汤。
1,文献载,伊尹辅佐成汤,以尧舜为榜样,帮助成汤治理国家,伊尹的所作所为,成为后世辅弼者的楷模。《史记.殷本纪》说:“汤举(伊尹)任以国政。”《书序》:“汤曰:‘予有言: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成汤说,视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看人民生活是否安康,就能知道政治成败与得失。伊尹称赞成汤这是清明的政治,这样的君主能听忠言,能明事理,忠良之臣才会聚找到自己的身边。文献记载,由于伊尹正直辅佐,投奔成汤的著名贤者有女鸠、女房、咎单等人。
2,伊尹还为成汤大力开展外交和间谍活动。《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朝,是臣服者朝见、拜见表示成汤作为夏之诸侯而臣服于夏的历史史实。伊尹曾多次在夏商之间奔波。据说,成汤向夏王朝廷大力推荐伊尹,其是无非是想打入夏廷内部。据《吕氏春秋.慎大》记载,伊尹确实是在夏内部搞了大量间谍活动。《孙子.用间》、《说苑.权谋》亦有记载。3,伊尹在成汤伐桀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成汤“箭射伊尹”,演了一出苦肉计。伊尹奔夏三年。《国语》和《说苑》记载,他按照成汤的安排,拉拢夏桀元妃妹喜氏,掌握了重要军事机密,“故成汤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夏桀失败,奔于南巢。《尚书.汤誓序》曰:“伊尹相汤伐桀。”《吕氏春秋.离俗》说:“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夏商鸣条之战,以夏桀失败而告终,伊尹报政。所谓报政,当为伊尹向天下诸侯宣告成汤灭夏的原因及必要性、拥有天下的必然性等诸如此类的告示。
4,商王朝建立后,权势显赫的伊尹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为辅佐成汤,制定了一系列统治制度。包括,其一,礼乐制度。《吕氏春秋.古乐》曰:“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高诱注:“《大》、《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成汤初年,伊尹制定礼乐,是以礼乐来教化民人,以起到“移风俗易”的作用。其二,制定诸侯对商王朝贡赋制度。《周逸书.王会篇》有具体记载。其三,制定了商王朝的君臣关系准则。可参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伊尹.九主》。第二件,伊尹担任商王朝重要之职小臣,即近侍之臣,辅助商汤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尚书大传》说,伊尹“接履而趋,遂适汤,汤立为相。”《诗.商颂.长发》、《今本竹书纪年》都认为伊尹拥有很大的权力,除管理日常事务,还帮助成汤克服了商初年遇到的大旱之灾;伊尹还教民耕种,管理农田等等。
第三件,非常重要的是,伊尹不仅帮助成汤灭夏建商,更保证了商王朝政权初期的平稳过渡。成汤崩后,太甲即位为王,太甲不贤,遭伊尹放逐,王位由太甲之叔外丙继承。伊尹一方面对太甲进行教诲;另一方面,在外丙当政时期,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侯。太甲被伊尹放逐桐宫三年,学汤之法度,听伊尹之训,悔过、反善、自责、归贤。《史记.殷本纪》、《尚书.太甲中》记载了这个过程。太甲改过自新后,伊尹又把太甲从桐宫处迎回朝中,并把政权重新交予他。伊尹又作《太甲》三篇继续教育太甲。后来,太甲在位十二年,称太宗,又称明王,成为商王朝名君。这与伊尹所下的一番功夫有很大关系。(祭祀伊尹的卜辞)
五,甲骨卜辞中,亦可看出伊尹之显赫。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为盘庚迁移之后以祭祀为主的记载。此时距商汤开国,约晚了300年。但即便如此,仍可看出伊尹之显赫。
1,甲骨文中,有关伊尹的占卜,目前发现共有130多条,出现在子组、出组、何组、历组等卜辞中。罗振玉先生说,卜辞中,曰伊尹,亦曰伊,都指名臣伊尹。
2,伊尹在商代受到隆重的祭祀;经常能够附祭于商先公上甲和第一先王成汤;伊尹还与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样,成为求年、求雨的祭祀对象;商王亲自献祀的单独对象,包括伊尹;商王还把伊尹作为祭对象对人格神,于门内献祭称祭;从甲骨卜辞还可看出,伊尹被作为与商王室有婚姻关系的“亲戚”进行祭祀,商代所有老臣中,伊尹是唯一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