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商周的商朝

夏商周的商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3/12/24 4:44:09

主词条:商汤、夏、鸣条之战、汤武革命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关于汤的名字记载较为复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殷墟卜辞中多称其为合字“大乙”、又称单字“唐”或“成”。周原卜辞以及齐国彝铭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汤”、“武汤”或“武王”。《史记》、《荀子》等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履”。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网开三面”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了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夏政权,翦除夏后属国,削弱夏后势力,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自起兵西进,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战败于有氏旧址,逃至鸣条。汤与夏桀在此展开了鸣条之战。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历山逃至南巢,夏朝覆灭。汤迁徒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逸周书》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汤三让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迁九鼎于亳都,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赞称商汤受天命而灭桀,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一次革命。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汤命臣咎单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礼乐。为了巩固统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作五祀八政主词条:伊尹、太甲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逝。其后,文献记载出现分歧:《尚书序》、《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等载汤崩,太丁之子、汤之嫡长孙太甲即位;而《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孟子》等记载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殷墟卜辞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发现仲壬(中壬)的痕迹。根据卜辞的周祭顺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为次,即嫡长孙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为太子,虽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称王所以被纳入周祭直系,而外丙无子称王所以属于周祭旁系。文献记载汤在位时间较长,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同时文献记载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古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甚至称伊尹篡位称王。一种解释认为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太甲归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庙号“太宗”,又称“明王”。文献记载太甲有沃丁、太庚二子,先后即位为王。周祭中未见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为是单版祭祀,尚不明确其与前后帝王的关系。文献记载沃丁八年,伊尹过世,“沃丁葬以天子礼”,服丧三年。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周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为王,所以属于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主词条:九世之乱、兄终弟及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开始了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而常玉芝等现代学者利用残辞互补法,对卜文中残缺的周祭顺序作了整理,认为太戊在雍己之前继位为王。太戊在卜辞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了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了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先王,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了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甲三子相继为王。中丁乃太戊长子,在周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人联盟班方,河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人臣服。河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主词条:盘庚迁殷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主词条:纣、西伯昌、武王、牧野之战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统治的时间如此的长久夏朝451年商朝623年周朝845年请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古老的三个朝代,因为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并不发达,而且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王朝的更替也比较少,所以朝代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我认为下伤这两个朝代的统治基础比较稳固,统治者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因此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周朝虽然有845年的历史,但是从西周末期开始,周天子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 夏商朝之前的中国神话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笨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吴刚伐桂,刑天怒触不周山,更多神话请查阅《山海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详细的话,自己百度一下有详细的解释,这里附加的话,会显得很长。

  • 四川名称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来历:北宋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1997年,原四川省计划

  • 谁知道商末周初的真正历史,越详细越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商末周初楚国的建立《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商周时期,已实行公侯伯子男的班爵制度,以明确贵族的等级和方国部落的地位。此“子”,即周王室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 ] A.夏朝B.周朝C.商朝D.秦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朝代。相传约在公元前1600年的以后,商首领成汤灭亡了“传说之中的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商朝的历代商王都恪尽职守,他们

  •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商朝,即殷朝。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就产生于商朝(殷朝)。殷朝以前包括夏朝什么的,都是传说,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朝代是夏朝,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创立的,从这里开始有文字记载。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关于谁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诗经》里的一句诗,记述了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这个传说说明,在商人的始祖出生之前,商人部落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所以,契只知道自己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契

  • 商人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商部落到了商汤时期建立了商朝,因商人善于经商,外部落的人便把生意人通称为商人,从此商人一词作为生意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商人古已有之,他们聪明能干,但在帝王将相的舞台上,他们只是人民中的一员。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十大商人:王亥王亥(公元前185418

  • 商朝的始祖是谁?哪里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

  • 商鼎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商鼎,商朝出土的鼎器,就叫“商鼎”。鼎是中华古代礼制文化的典型象征。谈到‘商鼎’自然要联想到河南安阳,这里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地。拼音shāngdǐng英译dingsofshangdynasty出处温庭筠《梅》:“莫贪题咏兴,商鼎待盐梅”。杨无咎《柳梢青》:“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