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甲骨出土地点和铜针出土地点非一个地方,是二个不同地点: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著名的周原遗址中发现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293片,这些大都是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遗物。甲骨上的文字细若发丝,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这给研究者带来众多之谜:这些文字是怎样刻出来的?有什么作用?在没有放大镜的年代里,别人怎样阅读?200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城固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出土了一枚距今3300年的铜针,针体长约8厘米,首端尖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的谜底似乎可以揭开了。
该铜针的出土解决了在甲骨上施行微刻的工具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最小的一片面积仅2.7平方厘米,刻有31个甲骨文字,最小的字直径不足一毫米,在西周初年是没有如此尖细的工具可以在甲骨上刻写的。过去的考古虽在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骨针,但骨针不可能在甲骨上刻写,城固县宝山村出土的商代铜针不但首端尖细,且末端有针鼻孔,孔径0.1厘米。试想,能在铜针上打出0.1厘米孔径的器具,在甲骨上刻写文字应该不成问题。
微刻出那么小的文字让别人怎么看呢?有人揣测西周时期个别人眼睛可能患有像中心性网膜炎晚期的疾病,看东西会比实物大数倍。这毕竟是猜测而已。还有一个问题是微刻出来的甲骨文有什么作用?又是给谁看的呢?据专家研究,这几百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多是周与商王朝的关系,商王的狩猎以及占卜之类。有人认为,这些内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为关乎“军事机密”。这种记录当然属国家机密,必须严格保密,所以聪明的周人就想到了微刻的办法。
但笔者认为这过度解读了。应该与机密无关。微刻这些甲骨的技术已经存在,且原本就不是给人看,而是让专门负责占卜及观察天象等职责的巫师将甲骨置于宗庙祭祀先人或神用的祭器之一。当然,学术方面的争议还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