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框架

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框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9 更新时间:2024/2/25 21:26:40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2)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3)政治形势: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2、夏商政治文化:(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二、西周分封制1、前提:在牧野一战中,周击败了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建立了西周。2、内容:(1)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2)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4、评价: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5、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三、西周的宗法制1、渊源:有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4、核心:嫡长子继承5、内容:(1)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2)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3)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6、特点:(1)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2)将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国”和“家”的统一。7、维护工具:礼乐制度8、影响(评价):(1)积极:在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政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孝悌观念,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消极:对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倾向等。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条件:客观上:(1)政治:长期割据战乱,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2)经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最强。(3)思想:法家的思想强调统一和中央集权,对秦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主观上: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2、统一经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3、版图拓展:(1)北方: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2)南方: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统一岭南,设置郡。(3)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4、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结构(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狱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2)“县”隶属于郡。(3)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4)“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5)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3、特征: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汉代地方制度: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三、百官公卿1、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1)皇帝制: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3)朝议制度:“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这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2、历史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2)消极:秦王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3、西汉的官僚制度:(1)继承: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2)发展: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政权的巩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特点与演变:(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3)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4)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2、历代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汉武帝特意从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2)唐:措施: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议会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3)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利,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3、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目的:(1)防范宰相擅权。(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5)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邢狱的官员。(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2、主要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

、分封制①概念:封邦建国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2、宗法制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第二课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三课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第四课1、明朝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跪奏笔录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⑤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朝历史的电视剧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古夏血觞》中国唯一的一部以夏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古夏血觞》8集电视连续剧,1987年,河南电视台拍摄故事历史背景:夏王太康失国后传至第四代王相,王权被野心勃勃的寒浞所夺,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

  • 夏朝历史是如何考证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通过考古发掘的相关文物,商、周等时期的历史文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春秋战国历史文献;参考一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夏朝的考证主要是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记载的情况来研究的,夏商周都有在青铜器上记事的习惯,在当时很多贵族为了传承将家族的许多记事写在了青铜器上,所以就有了铭文,铭文是甲骨文之后第二老

  • 夏朝至秦朝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秦具体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的。夏的第一个君主是夏禹,最后一个是夏桀。商朝第一个君王是成汤,最后一个是商纣。周最第一个君主是周文王,其实到东周,周平王时,周王室的统治权力以慢慢减退,形成了春秋战国。春秋的五位霸主是齐桓公(管仲辅佐)晋文公楚庄王(一鸣惊人)吴王阖闾(就是他将勾践囚禁)越王勾践(卧薪

  • 夏朝历史的书籍是什么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竹书纪年》中都有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夏朝的话只能参考古代的史学著作,因为考古还没有发现夏朝出土文物,所以西方现在还不承认中国的夏chao存在,现代人的相关著作没有代表性和参考性《古夏血觞》中国唯一的一部以夏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古夏血觞》8集电视连续剧,1987年,河南电视台拍摄故事历史背景:

  • 夏朝后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

  • 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是啥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之前无朝代。夏朝之前是五帝时期,没有朝代名。“五帝”争议很大,按照史记的说法,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他说法还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六帝之说。其实,那个时期的古帝王大概不止五位,而是有五位比较贤明。历史古籍记载的这个时期的古帝王有炎帝、蚩尤、黄帝

  • 夏朝是否存在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夏朝是第一个具有明确的列王世系和兴亡有绪的历史朝代。古人不仅从未怀疑过它的存在,而且给予它同商周秦汉王朝一样的信史地位。晚清以来。今文经学大盛,滋生一种“上古茫昧无稽”(康有为)的说法。继之在西风欧雨影响下,疑古思潮勃然兴起,“对古史材料重新估价的口号高唱入云”[1](P1),

  • 夏朝之前还有几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 夏朝时期名字的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我们可以肯定夏朝时的文字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字都还未成熟姓氏也就更不清楚根源了楼上的兄弟说复姓没有任何根据哪来的复姓?夏的历史太久远证物太少以至于究竟是否存在过都有争论我坚信有的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商朝的历史在河南殷墟被发现前也有人怀疑过商朝的存在事实证明司马迁是正确的史记中记载了

  • 夏朝全部帝王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夏禹在位45年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