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朝历史记载情况

夏朝历史记载情况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89 更新时间:2024/2/16 1:47:37

夏族起源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16]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17]: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18]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13][18-19]

鲧禹治水

参见: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20]在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21]。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22],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23-24]。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夏禹王立像[25]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26]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27]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20][28]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讨伐三苗

参见:三苗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建立王朝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20][29]

夏王启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30]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11]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20]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31]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0]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32],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20][32]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33]。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34]。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35]。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失国

参见:太康失国

夺取夏朝政权的后羿[36]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37],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38]。羿率军从东夷属地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的斟氏。[20]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39],在战中取胜。[40]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氏,杀了在斟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中兴

少康[41]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42]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43]。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44]。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21]《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暴桀亡国

不降死后,让其弟扃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

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继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马”[45]。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

夏桀失政图[46]

古文献中说桀贪色,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

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夏桀[47]

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败于有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48])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4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4],共传13世[50]、17王,[51]历时472年,[3]公元前1600年灭亡。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朝没有明确的纪年,年代是怎么推算的,历史上有没关于夏朝的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或者稍前一些。共传十四代、十七个王,有四百多年的时间。有一个推算的具体纪年是这样的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也只是大概的推算。夏朝始于夏禹,终于桀。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 你认为如何认识夏朝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

  • 如何看待夏朝历史从 “禅让制”到“世袭制”,夏王启君临天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从唐尧开始,只要儿子有能力也可以传位,只可惜唐尧与虞舜的后代都没有为天下人做有贡献的事。另外水患害苦了上古的人,人们渴盼救星。到了禹后期,天下水患已除,禹功劳最大,人们安居乐业,对领袖能力要求不再苛刻,因此启得以继位。谢邀。夏朝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通过结束禅让制,开创了4000多年的

  • 如何比较正确的看待中国各朝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有文化记载的主要是从夏朝开始的,其间夏商周春秋战国基本处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从秦朝统一到清朝基本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有一个很明显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中国的奴隶社会好像与国外的奴隶社会有所不同,不那么奴隶买卖的纯奴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两千多年的比较长的

  • 真正的历史上有夏朝吗?如果有,为什么得不到国际认可?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确存在夏朝,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采用西方的验证方法还不能足以认定夏朝真的存在,但是可以成为二里头文明。西方验证的方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时,中华文明取得发展的时候,西方还比较落后。我们有历代口口相传的神话、历史、史诗、史书,但是西方是没有的。认定一个古老

  • 夏朝是否存在呢?大家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当然存在,只是由于建筑太简陋了、太寒酸了,令人难以当作宫廷看待。为什么会寒酸?因为黄河改道!夏朝之前,黄河向南流向淮河/黄海;夏朝之后,黄河改道流向天津/渤海。为什么黄河会改道?因为4300年前,青海积石峡地震滑坡,黄河上游形成堰塞湖yan4se4,这让黄河下游断流了大半年。旱灾诱发民怨沸腾,有

  • 大禹和夏桀在,夏朝的历史地位上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大禹和夏桀所建立终结的夏朝是孤单人类由部落私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社会的过程。上层政治结构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下层结构确定了私有制的社会基础。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特点:采用世袭制;公权:国王要说中国现在没有大天文学家,没有获诺贝尔奖的人物,这是事实。但要说中国是天文学发展

  • 古代夏朝所在的地位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夏朝约在公园21世纪,另一种说法是虞舜建立的虞朝,具体年代无法考证,还有一种是说法是夏朝是不存在的,公元前16世

  • 夏朝的国家地位及性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的氏族封建王朝。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公元前2070至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夏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