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不在河西走廊以东的中原。古代的中国人其实对“夏”这个地理方位有明确的认识,就是西北方。周人自称是夏人后裔,他们本身也是西北迁移过来的少数民族,包括大禹就有来自四川的传说。夏被灭后,大部分的族人也是忘西北迁走,所以夏的方位应该在西北方,因此在中原找不到夏人的遗迹。春秋战国时候,诸夏已经指的是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孔子洋洋得意的“涉流沙,阀大夏”,就是很明白的表明那个时代不认为华夏是同一个民族:“微管仲,吾披发右衽也”,中原是华族,西北少数民族是夏族,所以那时候“华夏”是个人群的范围概念,也是作为超过中原的一个地理范围的概念。
那么夏到底在哪里?很可能是在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北部、伊朗山区那个范围,那个地区也是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这也和夏人有诸多白种人特征符合。
夏朝是谁建立的?又为何灭亡?
夏之建立,史载为黄帝之曾孙帝喾(接位于黄帝孙、其叔父颛项)的儿子尧,尧传舜,舜传禹,禹传其子启。尧舜在晋南运城一带,到了禹即在今河南一带,在活动于今豫北黄河北的共工氏(炎帝后裔部族)帮助下,治理黄河,在共工氏的推荐下,因治水有功而继位。初都于今河南登封阳城(郜城镇),后移都于附近之河南禹城,地名由此而来。
夏自禹正式建都,也有人说自启正式称夏并立国。第三代王位继承人是太康,建都于今河南太康,地名由此来也。第四代篡位。太康子少康复兴,为第五代。
传到第十四代夏,专权横行,腐朽没落,致使天怨人怒。连冒死忠谏的的关龙逄也给杀掉(这位河南古人,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忠谏者和第一忠臣)。其诸侯国宋(今河南商丘)因此多有不满,连续两三年不给晋贡,引起夏动怒。
到了宋之诸侯王汤时,决心造反。他先攻打与夏关系还可以的顾国等,顾国等诸侯同即灭。接下来稍加休整,便发起对夏都城的进攻。并向夏之所有百姓发出通告,公布夏罪行,让老百姓支持他们起兵讨罚,推翻夏,建立新政。这一下,许多地方的官民纷纷揭竿而起。汤王的正义之师一路凯歌,直击夏都。夏的军队不经打,逃的逃,降的降,一败涂地。
夏眼见大势己去,败局已定,带上心爱的妹喜,逃向关系尚好的昆吾国。岂料,昆吾国国王对他也冷淡了。
万般无奈,夏南逃到了江南巢湖一带。因为他们是饭来张口、衣让人穿之人,没有生存能力,最后饥饿而死。
夏惨败后,宋之汤王立国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