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最吝啬?
第一名:属鸡都说铁公鸡,一毛不拔,这话一点没错,生肖鸡的人平常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节俭的人,不管什么东西都要买最便宜的,超市有打折促销的活动,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生肖鸡对于钱财尤其看重,并且有一个小癖好,就是躲在房间里面偷偷数钱。
中国品质最恶劣的人是谁,哪个省的人最吝啬?
中国品质最恶劣的人是上海的说自己是中国人,是耻辱的那个女孩,山西人。
渊源于黄河正统。但也不排除有古代各路蛮夷之混杂血统。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山西。山西历史上所出的名人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一代霸主晋文公,宋代学士司马光等等。山西人对于中国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无疑伦比的贡献。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自明初就有数百万人被被迁往全国各地开荒造田。有俗语称谓山西人为九毛九。说明山西人的吝啬度是超乎寻常的。山西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怕事,拘谨,羞于外露而又勇敢,放纵,具有献身精神。就如土军阀阎大人抗日一样,挥着大刀赤膊上阵。还真有点民族的骨气。山西自古很少出美女,仅有的一个貂禅也是空前绝后。
最吝啬的人特色成语?
一毛不拔
yīmáobùbá
褒贬色彩
贬义
结构
主谓
释义
一…不…:分别用在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强调或夸张;毛:毫毛,汗毛,比喻细小轻微的事物。连自己的一根汗毛也不肯拔下来给别人。形容为人极端吝啬自私。
例句
看他整天攥着两个拳头,一文不花,活像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出处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吝啬鬼中的吝啬鬼是谁?
《吝啬鬼》是法国作家莫里斯勒布朗于1668年创作的一部喜剧作品,主人公就是名叫哈普皮吝啬鬼(Harppagon)的人物。哈普皮吝啬鬼是一个极端吝啬的人,他吝啬到甚至给自己的儿女,以及手下雇佣的仆人都斤斤计较,对金钱的执着程度使他成为了一个滑稽的角色。这个角色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吝啬鬼之一,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文学、戏剧和电影等领域中的经典形象。
毕节最出名的历史人物是谁?
从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郡(今毕节境内)土著人盛览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马相如讨教作文之术,然后返回故乡招生授徒开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毕节置卫,再到明正统四年(1439)土著人唐谏“献宅基地修学庙”,明眼人可以从盛览与唐谏两个人物的身上,透视出这长达1550年的历史期间,毕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在教育上,为史学界称之为贵州教育的发端。明清两代,贵州共培养出700名进士,第一名就是毕节的张谏(在外地求学)。
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领兵屯田毕节,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挥使李焕着手修建毕节城池;从1949年毛泽东组织5.3万干部随军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毕节解放,首任县委书记张西华、县长牛林枫到任;从1964年中央抽调大批干部赴贵州,到支黔干部赵福亮出任中共毕节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书记、第二书记,人们可以看出,这总计长达580多年的历史时期,毕节这个地方就迎来了三批北方客人,使毕节与外界沟通,实现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汉各民族共生共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从l911年10月3日,周素园领导的贵州自治学社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政权,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毕节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成员,再到1936年2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部开到农村,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一弹未发进驻毕节,并在毕节建立川滇黔省苏维埃革命委员、中共毕节中心县委和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军在毕节活动20天后,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周素园率领600多人随同红军撤离毕节投入长征这一历史过程,人们可以看出,岁月流程虽仅有25年,但毕节已实现从旧民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的转变,成了永放光芒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历史人物
张谏
字孟弼,明朝赤水卫(今贵州毕节境内)人。明朝时贵州的第一个进士。少有志气,北走四川就学于刘仲珩,很受仲珩喜爱。当时正值刘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带孟弼拜见,忠愍亦非常喜爱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举人,然后到京师留在忠愍门下受业。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进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职守孝三年,后官拜监察御史,出督福建银课时,遇地方不宁,孟弼率兵协助官军捕之,回到朝廷时,上疏请罢闽中银课。后父亲去世,又守孝三年,孝毕累迁顺天府尹,因正直被贬穿州知府,后又升太仆寺卿,卒于任上,留有《望古》诗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毕节卫(今贵州毕节)人。其夫为毕节卫指挥,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袭职。蔡氏寡居,有志气,且懂得军事,因子晟年幼不懂军事,她便出来管理军事,卫中各军指挥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军政闲暇时又教子晟以诗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时官军皆调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备贵阳,毕节城中仅有军队数百人。蔡夫人临危不惧,率仆人及军民修补城墙守卫。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由于蔡夫人指挥有方,拒敌三月,贼自去她便率众追击,使敌大溃,毕节城得以保全。人称蔡氏为"女将军"。能诗,《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毛泽东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在益阳、宁乡等地组织农民军。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被派往湘西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在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中,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给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开始认识和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不幸于贵州毕节县七星关牺牲。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
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余达父(18701934),名若泉,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是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余达父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他没做过土司,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少主人。幼读家塾,后受业于进士葛子惠门下,研习经史子集、诗词文赋。1906年留学日本,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专攻法律。他选学法律是为了要营救遭遇冤狱的哥哥若煌。在日本与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1910年学成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职,就回乡守母丧。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一月后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起义亦宣告贵州独立。达父先生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即自家乡赴省城贵阳,但贵州革命政权很快就被滇黔军阀勾结所颠覆。余达父被迫远赴上海避祸,与安健(彝族)创办《斯觉报》,鼓吹革命,鞭挞军阀。后又赴北京开设律师寓所,任专职律师,又在法政学校兼任教员。时人称他“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直言,耻附权贵”,这样正直刚烈的性情,不见容于腐败黑暗的当时,居京5年,落寞归里,在大屯家中读书著述。后中风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愈。这时乡间兵匪频仍,难以安居,经挚友周素园介绍给省长袁祖铭,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乃全家迁居贵阳。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时与官场相扦格,再次弃官入云南,漫游数载,又归乡里读书著述,但仍不见容于地方权势,复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时,受聘为省政府名誉顾问。1934年,贫病交加的余达父在贵阳不幸逝世,归葬大屯故里。平刚曾亲题其遗像,高度评价他在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上的成就,怜惜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余达父先生学问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龛拾尘录》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未刊稿有《且兰考》一卷、《且兰野史》四卷等。时人称誉他“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昔擅诗名”、“法律名家,文学泰斗”、“深谙政法,尤擅诗文”。其中《邃雅堂诗集》是先生手订的平生诗作千余首的精选本,在当时就广受识者好评。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周素园(18791958),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
中国文学史最吝啬的人是谁?
中国:《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的《一文钱》吝啬鬼卢至在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监河侯也是吝啬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算一个外国:英国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法国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你吃过最吝啬的宴席能吝啬到什么程度?
对于宴席,在人们的观念中都是丰盛而隆重的,有丰富的菜品(鸡鸭鱼肉、凉菜热汤、米饭和面食等),再搭配酒水,饮料,往往都在白事红事等场合才能见得到,这样来赴宴的客人都能吃好喝好,也彰显了主家的热情好客与待客之道,如果客人没招待好,或者席面上的菜品不好吃,就等于是再打主人的脸,是很失面子的事情。
但是有些地方的宴席,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整个过程已经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地步,在那个宴席上才真叫吃不饱。
那是许多年前,我在一个亲戚的结婚宴席上,那里的村民对于宴席基本上都不太重视,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所有客人全都是几个人围成一圈一圈的,每一个圈就是一桌席,全都坐在几块砖头垒成的凳子上,没有常见的靠背椅和餐桌,就那样用餐,就是坐在地上,不论你是什么身份全都一视同仁。
开席后,每次上菜都只给上一盘菜,再没别的了,一堆人一起吃一盘菜,吃完再上一盘。注意,是一盘菜,而且盘子还很小,份量也少,当时的感受就像回到了艰苦的年代,所有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一盘菜是丸子,吃完丸子就完事了,宴席也就结束了,也不存在需要将吃不完的菜品打包带走的状况发生,倒是非常的省事。
这里的村民对于宴席不重视,也许在其他事情上却很用心呢,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我们也不能说主家的不好,但是招待客人的礼仪,有时候真的需要用心去做,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最吝啬的人,是什么成语?
最吝啬的人打一成语谜底:一毛不拔一毛不拔,成语,意思是: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以及出自《列子杨朱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以上这些注解只是后世儒家学派为了批判攻击道家学派(或者是出于某些目的),断章取义而已,杨朱的原意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还有下半句,原文引用于《列子杨朱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最吝啬的人写特色成语?
一毛不拔
yīmáobùbá
褒贬色彩
贬义
结构
主谓
释义
一…不…:分别用在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强调或夸张;毛:毫毛,汗毛,比喻细小轻微的事物。连自己的一根汗毛也不肯拔下来给别人。形容为人极端吝啬自私。
例句
看他整天攥着两个拳头,一文不花,活像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出处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最吝啬四字成语?
一毛不拔,形容一个人小气到极点,什么东西也不想和别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