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历史人物故事?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这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明朝学者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项羽的故事
【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取而代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历史人物故事项羽?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这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明朝学者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历史人物李广项羽的资料?
西汉李广号称飞将军,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项羽出身楚门国将门之后,是楚国贵族后裔,秦末年,为避难跟着叔父项梁奔走于吴中。
关于历史人物项羽的历史故事?
1、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驻在鸿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从中给予调解。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拔剑掩护住刘邦,而刘邦的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这才让刘邦得以脱险。
2、霸王举鼎
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气扬地让项羽举鼎,项羽先让桓楚的4名健壮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项羽、吕布、赵云等历史人物谁最猛?
我排下。项羽,李存孝,蚩尤(部落时代,力气肯定是很大的,但玩武器差点),李元霸...然后才是吕布之流。吕布大概能排前十名吧。赵云,宇文成都都进不了前十。
历史人物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起兵反秦的领袖人物项羽,在秦朝灭亡时成为天下敬仰的英雄,他没能取得天下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实行分封”的标准不合理。
秦国灭亡后,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一方面阳尊怀王为义帝,同时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项羽按他自己的标准即是否随从入关作为衡量军功的基本尺度来分封十八位王,项羽的分封不能为所有义军将领所认可,分封后不久就发生了叛乱,项羽忙于平定齐地叛乱而无暇顾及刘邦,为日后楚汉争霸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项羽想通过分封来安定天下,事实上却引发了诸侯间新一轮的争夺。
项羽为了维护他分封的权威性,他一人担起稳定战后天下政治秩序的责任,他没有把维护天下稳定的权力和责任开始时就一并交给大家,项羽虽然豪气盖世,由于连续到处作战消耗而被拖垮。
项羽分封是为了获得战后稳定的政治局面,由于制定的分封原则不合理,使天下又重新陷入动荡。最终导致自己在垓下之战为刘邦指挥诸侯六十万联军所败,自刎而死。
附项羽分封诸侯表:熊心义帝、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魏豹西魏王、申阳河南王、韩成韩王、司马昂殷王、赵歇代王、张耳常山王、英布九江王、吴芮衡山王、共敖临江王、韩广辽东王、臧荼燕王、田市胶东王、田都齐王、田安济北王
项羽之死项羽性格特点?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有铁血,有柔情从他对虞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
其一是自满。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项羽单挑项羽出啥装?
红莲斗篷+抵抗之靴+振兴之铠+不祥征兆+反伤刺甲+血魔之怒
这套装备为项羽提供了高额的生命值以及不错的双抗属性。红莲斗篷的被动效果可以为项羽提供一个不错的范围性AOE伤害,让他在突进后可以造成范围性伤害。振兴之铠和不祥征兆提供了不错的血量支持和双抗,同时不祥征兆还可降低敌方英雄移速及攻速,减少自身受到的伤害。反伤刺甲则是所有物理输出的克星,最终的血魔之怒则为他提供了一定的输出支持。如果敌方英雄为法师,我们也可将反伤刺甲更换为魔女斗篷,提高自身的法术抗性。
项羽兵器?
项羽的武器是事实上是一把短剑。霸王戟是民间为项羽臆造的兵器。
据正史记载,项羽只用这一种短兵器,那就是剑。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只出现了“剑”这种兵器,项羽每次打仗用的都是剑。
剑是一种短兵器,项羽用剑怎能实现百人斩,战胜使用长兵器的敌将呢?因为项羽力气非常大,所谓一力降十会,敌将兵器再长,也敌不过项羽力气大,手中剑一挥,敌将兵器不是断就是飞,所以项羽使剑,照样可以实现百人斩。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项羽除了剑,其他什么兵器也没用过,因为他没练过,在项羽看来,他力能扛鼎,用手中一把剑,足以横扫千军。
项羽都城?
彭城,又名彭城邑、彭城县,曾为古都涿鹿(即今江苏徐州)的旧称。彭城邑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是帝王之都,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改彭城邑为彭城县。从此,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绵延长达一千九百五十四年的时间里,或为彭城藩国国都,或为彭城郡郡治,或为徐州州治,彭城始终是今日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格为府,因府治彭城县境内有铜山岛,彭城县始更名铜山县。日伪时由铜山县县城所在地析置徐州市,2010年铜山县改为铜山区。
楚汉时,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