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有哪些城市?
九江地级市,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
历史上有没有西周九公主?
历史原型是秃发公主
姓秃发氏。十六国时期南凉景王秃发檀的女儿、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的皇后,也是史书记载乞伏炽磐唯一的一位正妻。她是个重情重义的女子,身份尊贵又生逢乱世,所以注定在娘家和夫家的互相倾轧中痛苦挣扎,直到身死魂灭。
她的历史原型和电视剧是最接近的。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受过九锡?
一、接受过九锡的大臣有:王莽、曹操、孙权、士燮、司马懿、司马伦、司马功、陈敏、石勒、石弘、谯纵、元澄、尔朱荣、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杨坚、李渊、王世充。
二、拒绝接受九锡的名人:公孙渊、诸葛亮。
三、简介: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记载见于《礼记》。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双。能安民者赐之。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乐悬”。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能征不义者赐之。八曰斧钺。能诛有罪者赐之。九曰(jù)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礼含文嘉》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鬯。”
历史上有那些年份闰九月?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2个整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较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出现的频率较小。
闰九月出现的年份(1645年-5000年)
1737年、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2204年、2223年、2576年、2720年、2739年、2815年、2834年、2853年、2929年、3092年、3111年、3187年、3206年、3225年、3301年、3320年、3369年、3464年、3521年、3559年、3654年、3692年、3703年、3741年、3798年、3817年、3836年、3874年、3893年、3931年、4026年、4056年、4075年、4113年、4151年、4170年、4189年、4208年、4246年、4265年、4284年、4303年、4333年、4398年、4428年、4447年、4466年、4485年、4523年、4542年、4580年、4618年、4648年、4656年、4667年、4675年、4686年、4705年、4743年、4762年、4770年、4781年、4800年、4838年、4857年、4876年、4895年、4990年。
历史上有独孤天下这段历史吗?
历史上有独孤天下这段历史。
《独孤天下》立足史料,从南北朝始,隋唐终,历史跨度大,格局广,让观众在独孤三姐妹的成长中,感受到南北朝的时代变迁。一句贯穿始终的“得独孤者得天下”把处于权利纷争与宫廷争斗中心的孤独三姐妹推入漩涡中心。独孤三姐妹在复杂的爱恨情仇与血缘纠葛挣扎中一步步从名门闺秀历练蜕变成王者女人,最终成就独孤家一门三皇后的传奇,堪称女性励志传奇大剧。
《独孤天下》讲述南北朝乱世,各朝各代不断更替。北周一代贤臣独孤信因“独孤天下”的预言而倍受世间瞩目。他膝下育有三女,皆为绝代佳人,其中长女独孤般若一心想要成为未来的皇后,为此不惜抛弃自己的爱情,嫁入北周皇室,但在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后,她却因意外死于难产。
历史上有张飞吗?
历史上实有张飞其人。晋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蜀书六卷,“关张马黄赵第六”一节中,原文记载为: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计,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华阳国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历史上有柳眉吗?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隋唐历史的教师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盛行画眉。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称为“细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女子的眉毛可谓“多姿多彩”,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由此可见,范冰冰版武则天的眉毛并没有凸显初唐时期宽而阔的特点,而刘嘉玲版武则天的倒八字短眉则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妆“七步走”
侯振兵介绍,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额头上的花饰和两颊上的红点,就是花钿和面靥。”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侯振兵告诉记者,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重庆国际注册彩妆师左书侨表示,范冰冰版武则天的面妆借鉴了部分历史资料,但与现代人的审美更贴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红色为主,不会出现剧中的橘色。而且那时流行樱桃小口,口脂只点唇中间。”
发髻越高身份越尊贵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诗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侯振兵说。
此外,在唐代,梳子、钗、簪等都作为头饰,插在发间装饰发型。“而在重大节庆,宫廷女子还会在发间插上石竹花、栀子花等鲜花,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也能看到。”
历史上有唐门吗?
历史上不存在,唐门又称唐家堡,以用毒和暗器而闻名天下,多见于武侠小说和游戏情节中。
在多数小说中,唐门是一个家族式的江湖门派,饮誉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药雄踞蜀中,行走江湖达数百年之久。唐门人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与毒药,威力惊人。蜀中唐门弟子很少在江湖上走动,而且唐家堡四周机关重重,布满暗器,进入十分困难,所以唐门虽然名声远播,但是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唐门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动,唐门人行事诡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唐门弟子行事诡秘,行为飘忽,给人一种亦正亦邪、琢磨不透的感觉。武林正道、民族大义,对唐门中人均无意义,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不愿与名门正派结交,也不屑与邪魔歪道为伍。但江湖中许多武林人士畏惧唐门天下无双的暗器和毒药,又苦于无法窥视蜀中唐门的真实面目之一二,所以武林人士大多以为唐门是江湖邪派,敬而远之。唐门弟子也丝毫不计较世人的评论,依旧独来独往,行走江湖。
唐门门人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并精于弄毒。唐门始祖有《毒经》传世,遗训“统率百毒,以解民厄。”规定唐门掌门必须由唐姓直系子弟担任,经、袍、珠、杖这唐门四宝由掌门人保管,以免贻害武林,折损唐门声誉。
历史上有月牙吗?
历史上有月牙,月亮弯弯,就像月牙。
历史上有北国吗?
历史上有很多北国的叫法。
“北国”可以指:
在中国,指的是中国北方或华北地区。
在日本古代,指北陆道。
在日本现代,指东京以北的东北地方和北海道。
日本江户时代对吉原的异称。
以色列历史上对后期以色列王国的称呼,以其位于犹大王国北方而得名。
越南封建时代对中国封建王朝的称呼,以其位于越南北方而得名。
“西国”可以指:
泛指分封在西方的诸侯。
《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
指西域。
《晋书苻丕载记》:“是时安西吕光自西域还师,至于宜禾,坚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距之。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定西国,兵强气锐,其锋不可当也。’”
指佛教发源地。
唐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诗:“分明西国来人说,赤佛堂西是汉家。”
《敦煌曲子词苏莫遮》:“面慈悲,心欢喜,西国神僧远远来瞻礼。”
指西蜀。
唐张乔《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
宋苏轼《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指欧美国家。
清王韬《建铁路》:“电气通标,轮车铁路,西国以为至要之图,而中国以为不急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