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古人常说秋后问斩的由来与意义)

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古人常说秋后问斩的由来与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34 更新时间:2023/12/20 0:05:26

很多同学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审判罪大恶极的罪犯时,都会说出“立即关押,秋后问斩”这些话。

“立即关押”好理解,那么“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通过字面的意思,就理解为秋天处斩罪犯。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立秋,而是秋分。

立秋和秋分是有区别的,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从时间上来说,立秋在前,秋分在后。

在我国古代,也的确有“秋后问斩”的记载,只是历朝历代稍有所不同。直到唐朝,才正式确定“秋后问斩”的相关制度。

“秋后问斩”行刑制度的历代发展

唐朝以前,死刑犯的行刑时间,基本安排在秋冬季节。历史上关于秋冬问斩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左传·襄公》中,“刑以秋冬”。

秦朝时期,对死囚的行刑时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按照法家学说,实行的是“四时行刑”制度。也就是说,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执行。

到了汉朝,完善了秦朝以前的行刑制度,开始出现了“秋冬行刑”的规定。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汉宣帝时“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

这段话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就是对于臣子难以决断的大案要案,需要上报皇帝。时间就定在每年的秋季,这个期间会统一上报请皇上定夺。

到了东汉时期,又将时间改到了每年的十月。

魏晋时期,更进一步完善了死刑制度,秋后问斩沿用了前朝的制度。

虽然魏晋时期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但在这段时期,律法有了发展的空间,为唐宋的刑罚制度奠定了完善的基础。

唐朝时期的刑法典籍,《唐律》规定:“从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

意思是说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不能斩杀死囚,并且对于不遵守规定处斩死囚的判一年的刑期。

《旧唐书·于志宁传》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宗二年,有人诬告长孙无忌,最终被查了出来。李治非常生气,等不到秋分以后就要杀了诬告者。

大臣劝谏高宗说,诬告不是和谋逆一样的大罪,完全可以等到秋分以后再斩杀诬告者。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唐高宗最终采纳了这个谏言。

可见,唐朝时期,除了谋逆这样的大罪外,犯了其他罪行的须得等到秋分以后再处理。

宋朝时,沿用了唐朝的制度。宋真宗年间,大臣建议恢复汉章帝时期的刑罚制度。

宋真宗认为,时代不同,制度也会有所不同,汉朝的律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于是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元明清时期的刑法和唐宋时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较之前朝的律法,元明清时期就变得更加完善。

当然,秋冬行刑也不是硬性规定,遇上穷凶极恶或者罪大恶极之人,就连律法都不愿意让他们多活几天,往往皇帝都会破例。

《唐律》规定:“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

意思是说犯了谋逆大罪或者是做奴婢侍从的以下犯上杀死主人,就可以不用参照秋后问斩这个制度,可以随时行刑。

宋真宗统治时期,把这个规定又扩大了范围。

《宋史》记载:“天下犯十恶、劫杀、谋杀、故杀、斗杀、放火、强劫、正枉法赃、伪造符印、厌魅咒诅、造妖书妖言、传授妖术、合造毒药、禁军诸军逃亡为盗罪至死者,每遇十二月,权住区断,过天庆节即决之。”

意思是说,凡是犯了以上十宗罪的人,每到12月,就集中处理他们的案子,过年以后立即处决。

可见,从开始有了秋冬行刑这样的制度以来,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之前,秋冬行刑的制度一直贯穿始终。

唐朝是秋冬行刑的一个分水岭,开始把秋冬行刑这个规定,具体到了秋分以后。

因此,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书上和古装影视剧中,就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为什么要在秋分以后处斩死囚

一种说法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到了秋天,就知道人们这一年的付出如何。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顺应的天时,不要违反天道,反其道而行之。因果循环,本就是天道轮回。

秋天收获以后,就进入了万物肃杀时期,树叶凋零,青草干枯,寒气逼人,适合执行死刑。

如果选择在山花烂漫的春天,或者是五彩斑斓的夏天行刑的话,是多么煞风景的一件事。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秋后问斩是在遵循天道的基础上,对王道的另一种诠释。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统治者都以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统御人间的统治者。他们的旨意,代表的就是天意。

古人认为,天的四时(春、夏、秋、冬)和王的四政(庆、赏、刑、罚)相互对应。

《礼记·月令》也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

也就是说,秋天对应的则是刑罚。王道建立在天道的基础上,每个朝代按照自身的特点或者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制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属于农耕文明。一年四季中,百姓在春天和夏天是最忙的,秋收以后才会有空闲的时间。

干完农活到了秋分时节休息的差不多了,就会有精力和劲头前来观看行刑。

行刑必须得是公开的,一方面是为了震慑百姓,让他们明白,犯了大罪就是这个下场,减少犯罪的发生。

另一方面,秋后问斩会给罪犯留出一定的时间“上诉”。对于一些冤假错案来说,还有翻盘复查的机会,这一点其实非常的人性化。

尤其明清两朝 ,有一个叫斩立决和秋后处决。

斩立决就是立即执行,秋后处决,就是秋后执行,类似死刑缓期执行。

因此,这种秋后处决制度,也被看作是当代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起源。

“秋后问斩”短短四个字,其中蕴含的意思,大概就是千百年来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和智慧。

一切事物都有其发展运行的轨迹,只有顺应这些轨迹,才会得到好的收获。

因果循环,一切皆有定数。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正如《涅盘经·遗教品一》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凡事皆有因果,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汉书·刑法志》《唐律》《旧唐书》《宋史》《史记·太史公自序》《礼记·月令》

标签: 古人秋后问斩意思意义由来什么

更多文章

  •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权势部门(明朝时期锦衣卫机构有多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锦衣卫,权势,部门,机构,时期,厉害,干什么,明朝

    都知道,朱元璋治理国家时发布了三条措施,分别是要求国家广纳英才、朝廷设立都察院、废除丞相一职。之后,朱元璋觉得这三条措施还不够,立马发布了第四条措施,那就是设立锦衣卫。当初,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相互斗争,最终,以两败俱伤的结果收场。这个结果应该让朱元璋感到高兴,但他更多的感受却是震惊。朱元璋认为,必须

  • 清朝官女子是什么身份属性(哪位妃子是由官女子出身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女子,妃子,属性,出身,身份,清朝,什么

    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和妃,其中一个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宠爱的瓜尔佳氏,她在康熙帝死后非常受尊重,去世时已经86岁高龄。而第二个和妃则是道光皇帝的妃子,更神奇的是,这位妃子出身低微,但是因为为皇帝生下长子而受宠。和妃出身于正白旗辉发那拉氏,她是以官女子身份入宫伺候爱新觉罗·绵宁的。清代的官女子是介于宫女和嫔妃

  • 古代有姓张的皇帝吗(中国历史上有出过张姓皇帝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帝,历史,中国,古代

    众所周知,“张”姓是中国的大姓。在中国历史上,张姓人口不仅多,还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勇冠三军的张飞,抗金名将张浚,医圣张仲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等,多的数不过来。不过,仔细一想,似乎在中国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过张姓皇帝。但硬算的话,事实上,在两宋之间曾经有过一位张姓

  • 秦始皇陵有多大面积(传说秦始皇陵里面有多少机关)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陵,机关,面积,传说,里面,多少

    说到秦始皇,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词呢?是灭六国统一了全国,还是修长城,或者是残暴的帝王,不管是什么,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功过都是说法不一,有人觉得他的功绩极高,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帝王,应该受到敬仰,有人也觉得秦始皇的残暴治国盖过了他的功绩。客观来讲,秦始皇的确是有暴君的一面,但在这样的形象前,他的成就却并不

  • 现代社会秦始皇后代还有吗(秦始皇还有子孙存世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存世,子孙,后代,社会,还有,现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是李白写给秦始皇的一首诗,用来赞美秦皇的丰功伟绩。秦始皇何等伟大?我想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但不知是否有人关注过一个细节,那就是秦始皇他的后代来如何?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后人基本都被他的小儿子秦二世胡亥杀戮殆尽,以至于他没有直系血脉传承。但根据这些年对族谱的探寻

  • 蒙古国人口有多少(蒙古国人口少为何贫富差距明显)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古国,贫富,人口,差距,明显,为何,多少

    治大国如烹小鲜,而小国寡民更容易治理。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小国更容易发达,而且小国在资源划分上,也是更容易协调。正是这一点,使得大部分的小国其实非常富裕,而且贫富差距也不大。但是这个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蒙古国,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只有300万人口的蒙古国,为何贫富差距那么大呢?你可能想不到。蒙古国地大物

  • 郑芝龙为什么被处死(郑芝龙投降清朝后为何被斩首)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郑芝龙,斩首,投降,处死,清朝,为何,为什么

    22岁的郑芝龙可谓少年得志,他不仅继承了颜思齐在台湾开创的拓垦大业,势力也不断壮大。他又继承了华商领袖李旦的部分海商事业,成为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集团的头领,领导数万人开始了亦商亦盗的海上生涯。但郑芝龙对此并不满足,他要开创自己的海上帝国。面对海上出现的大海盗,明朝廷当然不能容忍,多次围剿甚至联合荷兰

  • 古代生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俗话说宁娶寡妇不娶生妻)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生妻,寡妇,意思,俗话说宁娶,古代,为什么

    随着现在大学生实现全面00后之后,一批新时代的年轻人走进了婚恋市场。不同于以往,这些年轻人会更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这也让社会主流婚恋观慢慢发生着变化。像是“不婚主义”、“晚婚主义”、“丁克主义”等等,这样的人群变多了。有正必有负,同时也有一批这样的人,拿婚恋当儿戏,朝三暮四,花花肠子,两个极端。如果

  • 过渡时期完成的三大改造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改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完成,什么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呢?三大改造又是怎么实现的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三大改造。首先,我们来讲一讲农业改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

  • 桂是哪个省的简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为什么是桂)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简称,自治区,广西,哪个,为什么,壮族

    广西的简称为“桂”,其简称来自于“桂林”。当然,这里的“桂林”并非是现在的桂林市,而是古代的桂林郡。不过桂林郡在哪里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广西在先秦时期为百越之中的“西瓯”地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对百越发动了全面的兼并战争,其军队分为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