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死后是谁继承皇位)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死后是谁继承皇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51 更新时间:2024/1/17 0:04:15

公元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驾崩,年仅54岁。京城之内,上至士大夫,下至乞丐和小儿,都纷纷为他焚纸痛哭。

就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悲痛不已,哭着要为赵祯建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由于赵祯在士大夫心目中地位太过崇高,因此当时给他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

“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自古以来,“太祖”“太宗”这样的庙号司空见惯,然而,以“仁”为庙号的,宋仁宗赵祯则是第一个。

宋仁宗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三位“仁宗”,分别是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

元仁宗在位9年,清仁宗在位25年。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却只有10个月。10个月虽然短暂,但朱高炽却达到了明朝太祖、太宗没有达到的高度。

一、大胖小子的“人生无常”

公元1362年,当时朱元璋已经占领南京,正在和陈友谅、张士诚对峙,在“鄱阳湖之战”前,徐达收到家书,书中说徐达之妻谢氏生下一女,此乃徐达之长女。朱元璋听闻后,还不忘吩咐妻子马氏给徐达家中送去贺礼。

六年后,明朝建立,朱元璋却还惦记着徐达的这个女儿,《明史·徐皇后传》记载,朱元璋听闻徐达长女徐氏聪慧过人,对徐达说: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朱元璋对徐达说:老徐,我和你是布衣之交,君臣一心,应当结为亲家。我有意把你的长女许配给我的四子朱棣,你意下如何?

朱元璋当时贵为天子,徐达焉有不答应的道理,况且,女儿能嫁给皇子,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这桩婚姻早早就定了下来。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这就意味着徐达之女徐氏将来必然为燕王妃,果然,到了洪武九年(1377年),朱元璋册封徐氏为燕王妃,正式为二人完婚,这一年,朱棣年仅16岁。

两年后,徐氏为朱棣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让朱棣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亲的美妙。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的父亲是燕王朱棣,爷爷是朱元璋,奶奶是马皇后,外公是魏国公徐达。放眼整个大明朝,他的前途都不可限量。朱元璋对这个孙子也比较重视,亲自为其取名为朱高炽

不过,当时太子朱标仍在,燕王朱棣注定是一个藩王,这也就意味着,朱高炽的人生轨迹,最高也就是燕王世子,然后做一个安乐王爷。然而,有一个词用在朱高炽身上,非常合适,那就是“人生无常”。

朱高炽三岁那年,随父亲到北京就藩。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到了北京终于放飞自我,整日纵马疆场。作为父亲,朱棣当然希望长子朱高炽能够像自己一样,他发现朱高炽不喜欢骑马射箭,却喜欢读书写字,如果儿子是个文曲星,当然也不错。但喜静不喜动,可能因为伙食太好,他渐渐变得体态肥胖,且行动不便,有时候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

这样的儿子,朱棣内心总有些不喜。反而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颇得朱棣喜爱。

因为明朝早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朱元璋还是封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如果朱高炽的堂兄朱允炆不削藩的话,朱高炽注定要成为燕王。但是,人生无常,朱高炽最后却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二、忠臣和孝子,选哪个?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棣听闻后急忙前来奔丧,不料半路上被建文帝的一道圣旨阻拦。

建文帝怕诸王动荡,不允许藩王离开封地。朱棣在悲痛之余,把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全部派往南京代替自己祭奠朱元璋。

当时,黄子澄、齐泰等人正建议建文帝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势力最强的藩王,所谓“势大难图”,黄子澄建议让建文帝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逼朱棣乖乖就范。但建文帝心软,没有这么做。后来,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紧急求见建文帝,要知道,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袭承魏国公爵位,更是朱高炽等三人的亲舅舅。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世子兄弟,皆魏国公徐辉祖甥,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徐辉祖的意思是说: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十分凶悍,而且此人“不忠”、“叛父”,如果不杀他,将来必为大患。

可惜,建文帝还是没有听从劝告,放朱高炽三兄弟回了北京。

建文元年,建文帝削藩日紧,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出征那天,带着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一起出发,留下朱高炽镇守北京老巢。

不料,李景隆趁朱棣不在,率领50万大军直扑北京,当时朱高炽麾下仅有5万兵马,以一敌十,何其难也?但朱高炽没有城而逃。

朱高炽虽然胖,但他不怂。

朱高炽趁着天寒地冻,连夜派人往城墙上浇水,水落成冰,当李景隆来到北京城下时,对着滑溜溜的“琉璃”城墙,竟然毫无办法。

当时朱棣正从宁王那里“骗”取朵颜三卫,朱高炽的防守,给朱棣赢得了时间。待朱棣带着的朵颜三卫从背后杀来时,李景隆抱头鼠窜。

后人都说建文帝不会用人,例如,耿炳文最擅长防守,他却让耿炳文带兵去进攻;李景隆虽然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却只会“纸上谈兵”,建文帝却对他信心十足。

其实,建文帝也曾想过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建文元年,建文帝见朱棣势如破竹,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那就是从堂弟朱高炽身上下手。

根据《明史》记载,建文帝趁朱棣南下之际,派人给朱高炽送了一封信,信中大谈“君臣之道”,并承诺,若朱高炽献出北京城归降朝廷,朝廷愿意封朱高炽为燕王。

建文帝这一招非常高明,若朱高炽答应,那朝廷可直接得到北京城,失去落脚点的朱棣将不足为惧。若朱高炽不答应,他便放出风来,离间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当朱棣父子失去信任时,就是朝廷的可乘之机。

朱高炽接到信后他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做朝廷的“忠臣”,第二是做父亲的“孝子”,朱高炽最终选择了后者。《明史·仁宗本纪》记载:

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朱高炽没有拆建文帝的信,而是直接派人将信转给了朱棣。不得不说,朱高炽这一招也非常高明,若是自己拆了信,恐怕很难解释清楚了。

朱高炽没有想到,自己对父亲一片赤诚,父亲却不信任自己。当时,一个叫俨先的大臣是朱棣的心腹,他听闻朝廷派人来给朱高炽送信,立即连夜出城去见朱棣。朱棣听闻后,担心朱高炽已反,打算派人去北京秘密杀掉朱高炽。

正在这时,朱高炽派人将建文帝的信送来。《明史·仁宗本纪》: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朱棣看到书信后,对身边的人激动地说:差点误杀我儿子!

如果朱高炽的信晚一步到,朱棣恐怕将上演虎毒食子的一幕。

在“忠臣”和“孝子”之间,朱高炽毅然选择当孝子,但朱棣却没有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的儿子。

因为朱高炽只有一个父亲,但朱棣却不止一个儿子。对于追求绝对权力的朱棣来说,这就是人性。

同时,这也是朱高炽委屈的地方。

三、这不是一个父亲该说的话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带领朱高煦、朱高燧在外拼杀,他们是“过命”的父子,然而,打仗不仅要有冲锋陷阵,更要有人坐镇后方,毕竟,所有的兵源、粮草、武器都是靠后方源源供应。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所担任的就是这个角色。但是,事成之后,人们总会记得第一个攀上城楼的士兵是谁,却无人记得这个士兵手中的钢刀是谁送来的。这也是朱高炽的无奈。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朱棣率领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可朝廷的大军奋勇抵抗,朱棣精疲力尽,仍然无法攻破。这时,朱棣抚摸着次子朱高煦的肩膀说:

“勉之!世子多疾。”(出自《明通鉴·卷十三》)

朱高煦听完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带兵玩命向前冲,终于杀开一个口子,朱棣得以攻入南京,后来,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

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加油吧儿子,你大哥身体不好!”

换句话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他夭折之后,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天哪,这哪是一个父亲该说的话。后来朱高炽来到南京,听说这句话后,不知道有多委屈?

正是因为受这样的“暗示”,朱高煦才信心满满,因为他几乎笃定,他就是父亲心目中的继承人。

朱高煦或许没想到,朱棣亲自在他心中埋下的“种子”,又亲自挖掉。

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立即将当年的燕王世子朱高炽立为太子,按理说,立朱高炽名正言顺,之所以不立朱高炽,就是因为他在犹豫,因为朱棣觉得朱高煦“似朕”,又在靖难之役中攻城拔寨,立下不世之功。

但是,渐渐地,朱棣发现朱高煦不仅仅是勇猛,而且有些凶悍,甚至有些无法无天。一个有雄心的皇帝,是不允许太子也同样有雄心的。

毕竟,当年唐高祖李渊就这样被儿子逼成了“太上皇”。再加上受传统嫡长子制度的影响,朝中文臣都支持朱高炽,解缙那一句“好圣孙”也起到了作用,因为朱高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朱瞻基,就这样,朱棣终于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将朱高煦派到边疆。朱高煦不服,他问朱棣:“父皇,我有什么过错,你怎么忍心将我赶到万里之外?你当年不是说……”

朱棣:“我说过吗?是不是你理解错了?”

朱高煦一脸茫然,带着满腔愤恨离开了南京。临行前,他瞪着哥哥朱高炽,仿佛在说:我还会回来的!

朱高煦不甘心,他在朝中广植亲信,常常以唐太宗自比,多次挑拨离间,陷害朱高炽。而朱高炽呢,默默忍受,当朱高煦犯事的时候,他还为弟弟求情。所以说,不管是做君主还是做兄长,朱高炽都配得上一个“仁”字。

四、监国20年,换来10月天子

永乐七年,朱棣亲征蒙古,无暇顾及政务,他决定把大明朝的具体事务交给太子朱高炽,让朱高炽来担任临时“CEO”。

但是,朱棣毕竟不放心儿子,他把政务交给儿子,却把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朱高炽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到很晚才睡觉,他想一展拳脚,但又怕父亲多心,朱高炽的监国生涯,就这样忐忑。

朱高炽将朱棣留给他的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遇事不吝请教,他爱护百姓,尊重大臣,满朝称是。

为了配合父亲的“郑和下西洋”,朱高炽特意设置了河南卫河提举司;

为了解决常年打仗带来的亏空,朱高炽成立了陕西茶马司。

朱高炽还派人解决漕运问题、修筑河口,开垦荒地,修缮粮仓,总之,太子监国期间,他几乎没有劣迹。

《明史》称:

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但朱高炽当之无愧。

朱棣多次远征,朱高炽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监国多达5次,从南京到北京,他除了要帮父亲管理好大明朝外,还要应对弟弟的攻讦。与此同时,他还要面临父亲多次对自己的怀疑。但朱高炽没有怨言,他知道,做太子的,或许没有委屈,但天底下做儿子的,一定都有委屈。

所以,面对朱棣的一次次质疑,朱高炽表示:我只要当一个孝子就行,至于其他,我只求问心无愧。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征讨漠北的归途中病逝,杨荣、张辅的老臣担心朝局不稳,一方面秘不发丧,用铅筒将朱棣的尸体密封,佯装成什么都没发生,一日三餐正常进用;另一方面派人立即回京通知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听闻父亲驾崩,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去迎接父亲灵柩,然后封锁京城,并且从监狱中释放被朱棣关押的夏原吉等良臣,向他们问计。

永乐末期,朱棣穷兵黩武,郑和下西洋更是让大明朝不堪重负,朱高炽登基后,立即下了三道命令,《明史》云:

对以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阯采办诸道金银课。

即,(一)赈济灾民;(二)减免百姓赋税;(三)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去云南、交趾(越南)采买等事务。

朱高炽取消了朱棣利系列政策,并非对父亲的不孝,因为朱高炽知道,父亲一生好大喜功,不顾民生之艰,若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大明朝恐怕命不久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高炽知道,免除减免百姓的赋税,免费为百姓提供粮食。

有大臣建议,把这些粮食借给百姓,而不是送给百姓,朱高炽劈头盖脸把大臣臭骂一顿,因为此时的朱高炽知道,天下的臣民,都是明朝的臣民,他要做一个爱民的君王。

朱高炽的这一些操作,效果很显著,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明朝的百姓渐渐恢复了生机,所谓的“仁宣之治”,从这时开启了大幕。

朱高炽在爱民的同时 ,还懂得任用贤能,他性格宽仁,大臣向他提意见,从来没有遭到过报复,这种性格,恐怕只有宋仁宗能和他媲美。另外,朱高炽还下令给建文旧臣平反,因为他知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大明朝的创伤,他不面对,历史总要面对。

另外,朱高炽改变了明朝内阁“只备顾问”的权限,正式赋予内阁成员参政、票拟的权力,明朝真正的“内给”其实是从朱高炽时代开始的。当时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金幼孜、黄淮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辅臣,他们保证了大明朝的积极运行。

后人把明朝内阁说成“僵化”的代名词,其实,朱高炽发明这套体制是好的,只是后人把它用坏了,这和朱高炽无关。

五、爷爷看孙子、父亲看儿子

朱高炽在当太子期间,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他身体本身就不好,于是,在登基不久后,朱高炽的身体就出现了异样。

朝鲜史书说朱高炽是纵欲而亡,虽然《明史》上含糊其辞,但不管这样的记载是否属实,都无法掩盖朱高炽所拥有的政绩。

公元1425年,朱高炽的生命戛然而逝,年仅47岁,他实际掌控大明朝的时间只有10个月,这么短的时间,他没来得及一展拳脚,这才是他心中最大的委屈。

在位10个月,时间虽短,但朱高炽对得起大明王朝,对得起天下百姓,更经得起历史的重复检验。因为在这10个月,他已经给大明朝划定了新的航向。

公元1425年七月,朱高炽去世一个多月后,他的儿子朱瞻基为其定下庙号:仁宗。

何为“仁”?《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明史》说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位简朴、敦厚、仁爱的帝王,说他“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笔者对此深有认同。笔者认为,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明朝百姓虽然得到了休息,但政令仍然十分严酷。朱棣靖难之后,好大喜功,迁都、下西洋、北征南伐,明朝百姓承受巨大的负担。

朱高炽虽然没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的军事成就,但对明朝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才是他们最渴望的皇帝。所以说,朱高炽达到的政治高度,是他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所不曾达到的。

天不假年,若老天再借给朱高炽20年,巍巍大明,定能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

标签: 宗朱皇位明仁朱高炽继承多少

更多文章

  • 庾澄庆的家世背景很强大吗(庾澄庆个人资料及显赫家世)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家世,庾澄庆,资料,背景,显赫,个人,强大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一唱起这首满满哈林风味的歌,大家一定会想起庾澄庆。除了音乐之外,在台湾当主持人的哈林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自成一派的主持风格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让他在台湾主持界站稳脚跟。这里就得说一下他在主持界的成名代表作《超级星期天》。庾澄庆也是幸运,主持处女作遇到的就是当时台

  • 曹雪芹红楼梦写到哪里(曹雪芹的后半部红楼梦哪去了)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雪芹,哪里,红楼梦

    现在,很多人都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红楼梦》问世时,无论是以抄本形式流传还是刊印发行,均未署作者名字。考证学家胡适大力鼓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源自于《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大段游戏笔墨。该段笔墨以煞有介事的样子大谈《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石兄撰写、空空道人抄录、东鲁

  • 红楼梦贾宝玉和袭人是什么关系(林黛玉知道两人的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林黛玉,贾宝玉,关系,知道,什么,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身为男子、身为女子,七情六欲那是每一个人生来都会带有的东西,要是有谁说自己没有的话,那么这就一定是一个无情之人。谁人能没有感情,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出家人都还抱着普及天下的慈悲之情呢。众所周知,在整本《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被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的男性角色就是贾宝玉。他在一次睡梦中被带进了

  • 战国时期秦昭王是谁(秦昭王是谁的儿子一生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昭王,时期,经历,儿子,一生,战国,什么

    大型历史剧《大秦赋》上线后,好评不断,该剧虽然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主线,但却横跨秦国四大君王,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对于《大秦赋》来说,前四集以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典型的士兵服饰拉开了序幕,秦昭襄王嬴稷的的晚年也随之登场。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

  • 坐缸圆寂是什么意思(坐缸肉身不腐的科学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坐缸,肉身,圆寂,意思,科学,原因,什么

    “儿子!我不想火葬,我也不想进棺材,我要坐缸!”这是林观荣死之前死之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林上水听到父亲这么说自己也是非常惊讶,因为他清楚地明白,这个所谓的“坐缸”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佛教中,如果想看一个人修行的成果,最直接的就是等他圆寂之后,看看有没有留下舍利子。而在佛家思想中,舍利子其实分为两种,一

  • 侯佩岑周杰伦为什么分手(周杰伦侯佩岑的分手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侯佩岑,周杰伦,分手,原因,为什么

    侯佩岑和周杰伦当年为什么分手?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对于著名歌手周杰伦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音乐引领了一个时代,虽然出道那么多年,但是他在中国乐坛的地位,仍然难以有人撼动。周杰伦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2000年他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并由此出道。2002年,他就已经满世界开始巡回演出,2003年的周杰伦,

  • 鹿鼎记海大富是一个高手吗(海大富额武功水平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鼎记,海大富额,武功,高手,水平,如何,一个

    满清入关后,面对山河沦陷,改朝换代。江湖学武之人义愤填膺,像“神拳无敌”归辛树艺高胆大,竟敢进宫行刺康熙。武艺低微的同样也不甘落后,像天地会和沐王府的群雄一心想着“反清复明”,就连江洋大盗茅十八都痛恨满清,想找鳌拜比武。当然也有像归辛树师弟袁承志那样做闲云野鹤,远走海外的。可崆峒派弟子海大富是个另类

  • 武则天之后是谁继位(唐朝武则天下一代继承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继承人,下一代,唐朝武,继位,武则天,之后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做什么事都毫不犹豫,果断坚决,手下的臣子对她也都言听计从,不敢反对,这个人甚至疑心也非常重,并且有时候手段残忍,为了自己的权利连亲骨肉都舍得杀害,由此看来能够做到这个地位的人手段确实不一般。并且她处事谨慎,对于他们的儿子也非常不信任,多次将他们立为太子,但随

  • 白无常叫什么黑无常叫什么(黑白无常的名字及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黑白无常,来历,名字,什么

    众所周知,只要提起神话传说,或者是民间故事,有一个地方,是我们都听说过的,那就是——阴曹地府。我们当然谁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然而关于那个地方的“老大”,我们却都很清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阎王爷。阎王爷是阴曹地府中最大的官儿,当然,他也是最知名的人物,不过,阴曹地府却还有两个人,他们的官职虽然比不了阎王

  • 抗日时期昆仑关战役简介(昆仑关战役发生的背景及地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昆仑关,战役,简介,地点,抗日,时期,背景,发生

    “关山无恙,壮士不归,自古有死,死得其所”,1939年12月18日,中国抗战上第一支,现代化装甲部队首次参战,直面对抗日军精锐第5师团,并将日军第21旅团全部歼灭,取得了中国军队,自台儿庄大捷以来的又一重大胜利。时间回到1939年9月,德国“闪电”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企图趁西方侵略者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