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的朱棣是一个怎样的人(真实评价明成祖朱棣)

历史上的朱棣是一个怎样的人(真实评价明成祖朱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23 更新时间:2024/1/25 11:48:35

朱棣(公元1360年一公元1424年),即明成祖,明代第三个皇帝。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十一岁(公元1370年)封燕王,二十一岁(公元1380年)镇守北平(今北京),先后多次奉朱元璋之命率军征讨北元(又称故元、或残元),获得重大胜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在北平兴师,发动“靖难之役”,亲自指挥了真定大战、郑村坝大战、白沟河大战、夹河滹沱河大战、灵璧大战、渡江大战等,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取京师(今江苏南京),推翻建文帝。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先后五次(公元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势力。

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派大太监郑和率舰队七次出使南洋和“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他委任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纂修的《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史称朱棣

“耀武边陲,尊崇先圣,政事之美,颇班班可考”,“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朱棣兼备文武大才,既善治军,又善治国;既是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又是中国历史上奋发有为的帝王之一。

朱棣从1390年到1424年,前后三十四年时间内,亲自统军作战,运筹帷幄,身先士卒,驰骋中原和漠北,指挥了数十次的重大战役战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其武功之盛和军事指挥艺术之高超,在明代乃至帝王中,都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一、注重先发制人,积极歼敌。

朱棣在北平举兵之初,主力不足千人,到中期也不过十余万人。他面对的敌人是建文帝的倾国之兵,其中耿炳文率军三十余万,李景隆率军五十余万,盛庸率军也超过五十万。

力量对比,敌占绝对优势。就地盘而言,朱棣最初只有燕王府一个据点而已,中期也只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建文帝掌握着全国政权,对朱棣形成战略包围态势。

在这种敌众己寡、敌强己弱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朱棣既不是被动挨打,也不是孤注一掷、而是巧选战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把部队拉到外线去,通过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来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战法上,他坚持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

的原则。偷袭,是历来兵家之愤技,但朱棣不拘泥成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而成功。他趁敌军过中秋节欢宴无备之时,一面偷袭雄县城,全歼驻军;一面又设伏城南大量歼敌,取得攻城打援的双胜利。

他扬己长,击敌短,乘风纵火奋勇冲击,在白沟河、夹河、滹沱河两岸,三战皆捷,歼灭敌军近三十万。他声东击西,先声后实,分别在沧州和真定打了两个漂亮的歼灭战。他以虚城作诱饵,待敌上钩,突然杀敌一个回马枪,致有郑村坝大捷。他乘敌之危,连续作战,才有灵璧之战的重大胜利。

总之,朱棣在作战中,千方百计把强敌变成弱敌,把养精蓄锐之敌变成残破疲惫之旅,把有依托的集结之敌变成移动、分散之敌,然后料敌甲兵,各个击破。

朱棣这种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扬长击短、积极歼敌的思想,贯穿于“靖难之役”的全过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便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终于打败了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远征漠北作战中,也同样体现出他的上述思想,第一次亲征中,先击败本雅失里.再击败阿鲁台;第二次亲征则将依托有利地形的马哈木诱出,然后给以重创;

第三次亲征还师途中,突龚兀良哈部,取得重大胜利。但朱棣到了晚年,指挥过于谨,特别是受丘福失败的教训影响,稳扎稳打有余,出奇制胜不足,这是五征漠北战果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注重建作战基地,巩固后方。

朱棣所以能够迅速战胜建文帝,除了主动出击,积极歼敌之外,再一个重要因素是,从战争一开始就重视建立作战基地。他首先夺占北平九门,进而向北平附近各州县扩大根据地。他接受张玉关于

“不先定薊州,将为后患”

的建议,夺占蓟州,为向东取遵化、永乎,北取密云和大宁等地创造了条件。对于居庸关的战略地位,史载朱棣曾有过正确的评价,他说:

“居膚关路隘而险,北平之襟唳,百人守之万夫莫窥,据此可元北顾之忧”。

朱棣夺取居庸关后,为西取怀来,北取开平、龙门等地打开了大门。后来,这里又成了建文帝军队不可逾越的钢铁防线。

朱棣为了把北平变成攻不破、摧不垮的坚固后方,在兴兵之初,就抓紧清除内奸,安定民心,派亲信指挥守城、他每次率军离城作战,对北平的防务都作出具体部署。因此,建文帝虽曾多次遣兵进攻北平,但没有一次能攻入城内。

朱棣正是由于建立了以北平为中心的巩固的根据地,有了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托和向南方进军的重要立足点,所以,进可攻遐可守,回师休整。

特别是东昌之战损兵数万,大将阵亡,处于极其危难之时,朱棣率余部返回北平,总结经验,悼死医伤,招蓦勇士,扩军备战。不久,便取得夹河、滹沱河大战的胜利,继而又有远袭济宁、沛县的巨大声威。

正因为北平根据地,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当朱棣称帝不久,便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把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迁移北京。

三、善于知己知彼,巧择战机。

朱棣对孙子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真谛,是最为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

仅以打败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例,朱棣不仅对李景隆个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等等一清二楚,而且对其所部的上下关系、给养供应、指挥弱点、将士素质、部队纪律以及兵力数量等等,全部了如指掌。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朱棣曾经说过: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一是“为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二是“士无贏粮,马无宿藁”;三是“不量

险易,深入趋利”;四是“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五是“部曲喧哗,金鼓无节”。

在作战中,朱棣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李景隆的弱点,才有郑村坝、白沟河大捷以及大同之行中李军的大批减员,在选取战机方面,朱棣尤为机智,巧妙而果断。

三次粉碎建文帝的大举讨伐,都与他善观风色,把握战机,适时进退,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到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冬,建文帝的主力屡遭重创,京师兵力空虚,朱棣适时果断地作出

“临江一决,不复返顾”

急的重要决策,充分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雄伟胆略。

当朱棣率军进抵扬州,准备渡江时,建文帝特派庆成郡主到朱棣军中,以割地为条件谈和。

朱棣敏锐地识破其缓兵之计,断然予以拒绝,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迅速挥军渡江举进占京师。这里充分显示出,朱棣善于通观战争全局,正确把握战机,和指挥卓越的特点。

四、注重文武并用,政治与军事密切配合。

这也是朱棣战胜强大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特点。在古代社会中,凡是反对皇帝的言论、行动,都属于严禁之列。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在封建正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被视为以臣叛君,图危宗社,大逆不道和义不容赦的行为。但朱棣深知

“行师以得人心为本”

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兴师之举“名正言顺”,他首先打出“祖训”的旗号。

他兴“靖难”之师,是讨伐“好恶”,是为了“清君侧”。即使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他仍然宣传:

“朕遵奉条章举兵,以清君侧之恶,盖出于不得已也”。

这样,他便由政治上的被动转入主动。所以,无论是“靖难”之初,还是“靖难”之后,建文帝所属的官吏和将领,一批批地不战而降或倒戈归附朱棣,这是不奇怪的朱棣同建文帝交战,不只局限于兵刃相见,而且文武并用。

当建文帝在夹河滹沱河失败后,一面诏赦燕王罪,罢齐、黄职,一面发兵截燕师粮道,这时,朱棣则将计就计,一面致书夸奖建文帝罢齐、黄职是有“日月之明”,又说:

“奸臣之身虽出;而奸臣之计实行”,

又拉又打;一面遣精骑突袭建文帝的后方粮船,终于使建文帝的计策成为泡影。朱棣对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的策略,也是把通好、安抚与军事打击配使用的。所以,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使矛盾日趋缓和。

五、善于治军。

这是所有杰出军事统帅共同具备的优点。朱棣在治军上,除了创建“靖难”之师、改革军制等外,其独到之处还有四个方面:

一是既善听取部属的正确建议,尤善纠正部属的错误意见。

在小河、齐眉山之战后,部队伤亡甚众、水士不服,

“燕诸将皆惧”,请求“休息士马,观衅而动”,

这种意见,从局部看有一定遒理,但从全局看,则是一种绐敌方以喘息机会和使自身“解体”的错误之见。朱棣看清问题的实质,毅然予以否定,决意指挥部队苦战,结果转危为安,获得大胜。

二是善于纳贤用人。

他主张:

“用人之道,各随所长”。

在“靖难之役”中,不仅重用了原来的亲信道衍、张玉、朱能、丘福等,而且还重用了一大批降将、如房胜、徐忠、郑亨、陈亨、陈旭、火真、李远等人。在淝河之战中,敌将火耳灰曾举长矛直刺朱棣,因马蹶被俘。朱棣对他不计旧仇,于以重用。

火耳灰便以身掩护朱埭安全,杀退敌军,冲出重围。朱棣对待少数民族的官兵尤为重用。大宁三卫蒙古骑兵,在合并以后,

“入关作战,数有功”。

鞑靼王子也先土干归降后,朱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并赐名金忠,当下次亲征时,便命其为先锋。

三是赏罚严明。

朱棣说:

“刑赏者,治天下之大法。”

每次作战后,他都赏功罚败,后来,还制订了评定战功的三个等级:“奇功”、“头功”、“次功”。使奖赏逐渐规范化。

四是爱兵。

他不论为王、为帝、均能与将士同战斗、共甘苦。如第一次出征漠北,师出四个月,军中粮食吃光,朱棣立即下令把专供皇帝的储粮散发给士兵吃。他知道士兵很少吃粮,自己便每天直到傍晩也不进一餐。随从再三劝其进膳,朱棣说:

“军士未食,朕何忍先饱!”

正因为他能与将士同甘同苦,所以将士也多甘心为之效命,勇敢作战。

结束语

朱棣轰轰烈烈的一生,是一个杰出军事统帅的一生、是著名军事家的一生,也是很有作为的一生。他在军事领域中的重大建树,为中华民族的战争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但他一生中也有不少政治劣迹和污点,如“靖难”后、发生了世人熟知的“壬午之难”,残酷地杀戮了反对者数千人。他在称帝期间,剥削压迫沉重,曾爆发了唐赛儿等起义,都进行了残酷镇压。

标签: 朱棣成祖历史评价真实怎样一个

更多文章

  • 薛平贵和薛仁贵是一个人吗(薛平贵和薛仁贵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薛平贵,薛仁贵,关系,什么,一个

    在我国历史上,常常有一些名字相似或相同的古人,如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南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就拥有着相同的名字。除此之外,像薛平贵、薛仁贵这两个著名人物,他们的名字就因为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常常被人弄混。那么,薛仁贵和薛平贵是什么关系,两薛是一个人吗?隋大业十年(614),薛仁贵生

  • 川料南红和保山南红哪个好(川料和保山南红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川料,保山,南红,区别,哪个

    南红玛瑙是因其出产在中国南疆而得名,如今的南红多为四川南部的大凉山新矿所产,云南保山亦有出产。但是相比之下,同等品质的凉山南红在市面上的价格要比保山南红便宜多了。但这并不代表川料南红就不值钱呀!十多万的南红原矿川料四大天王小摆件和大几万的川料童子戏佛摆件,你能说它不值钱吗?保山料南红云南保山南红有两

  • 关于清朝豪格简介(历史上多尔衮和豪格有什么恩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豪格,恩怨,多尔衮,简介,历史,清朝,关于,什么

    1648年,清朝廷为一统江山还在南征北战,可那骁勇善战,曾为清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的和硕肃亲王一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狱中。将他投入牢房的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落入了如此悲惨的境地呢?这一切都还要从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说起。1609年,皇太极的继妃乌喇纳喇氏诞下一子,这就是豪格。豪格是皇

  • 李婉儿历史真实结局(宋朝李婉儿的资料简介及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婉儿,结局,简介,资料,历史,真实,宋朝

    狸猫换太子成功,李婉儿所在产房发生火灾,她产后九死一生,却因为身边躺着一只死狸猫,而被皇帝元侃苛责。不得不说,“背黑锅”后的李婉儿,本应得到皇帝的厚爱,不曾想却是另一番模样。大家都为李婉儿感到不值。这是历史古装剧《大宋宫词》剧情中的一个片段。该剧由李少红执导,刘涛、周渝民领衔主演,以刘娥(刘涛饰演)

  • 青树坪战役真实伤亡数据(青树坪战役为何损失惨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青树坪,战役,伤亡,数据,损失,惨重,真实,为何

    四野自东北南下作战以来,很少遇到失败,部队所向披靡,士气很足,但因为过度放松自大,犯了兵家大忌,在青树坪一战中失利,损失惨重。虽然存在这一次战役,但种种原因导致留下来的资料少之又少,对于战争的实际情况更是一无所知。但这场战役却成为了四野渡江以来最惨烈的战斗。 1949年8月4日,面对林的强大攻

  • 范丞丞是范冰冰亲生的(范丞丞的亲生母亲是范冰冰)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范丞丞,冰冰,母亲,亲生

    范冰冰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女艺人了,当年在娱乐圈当中说出了豪言壮语,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更是被大家称之为范爷,但是由于范冰冰的个人问题,让她退出了娱乐圈。虽然说大荧屏上已经看不到了范冰冰的身影,但是她的社交动态依旧非常的忙碌,看来范冰冰依旧都没有认命,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娱乐圈。其实范冰冰的走红之路

  •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朝代背景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红楼梦作者,朝代,曹雪芹,介绍,背景

    现在,很多人都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红楼梦》问世时,无论是以抄本形式流传还是刊印发行,均未署作者名字。考证学家胡适大力鼓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源自于《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大段游戏笔墨。该段笔墨以煞有介事的样子大谈《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石兄撰写、空空道人抄录、东鲁

  • 天龙人是什么意思(海贼王中天龙人指的是什么人物身份)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意思,身份,人物,什么,海贼王,天龙

    天龙人是《海贼王》世界里的贵族,作为800年前建立世界政府的王的后裔,他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平日里的他们藐视其他种族,并肆意将其他族人当成“奴隶”,可以说就是“世界的王”。不过要论天龙人带给海米的形象,只能用“战五渣”来形容,大部分天龙人虽然拥有权力,但个人实力完全不济,两年前路飞仅一拳就将天龙人

  • 辽国萧太后是个怎样的人(辽国萧太后的真实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辽国,历史,萧太后,故事,真实,怎样

    萧太后原名叫萧燕燕(名字是不是很美?实际上人也很美),是大辽北院(乔峰担任的是南院大王)枢密使兼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萧燕燕年轻时不仅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还精明能干,胸怀大志,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巾帼英豪。北国是游牧民族,不像中原王朝这般歧视女性,男尊女卑,这为萧燕燕之后的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

  • 民国才女陆小曼的一生简介(陆小曼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陆小曼,民国,简介,事情,经历,一生,什么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这场婚礼之盛大奢华,绝不亚于一场世纪婚礼。据说,当时给陆小曼当伴娘的女子,就多达9位之多,其人物更是一个比一个大贵,分别有章宗祥的女儿、曹汝霖的女儿、叶恭绰的女儿等,以及数位外国女士。然而,新婚后不久,两人便出现了婚姻危机。1924年,陆小曼出演《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