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曹皇后一辈子没圆房吗(曹皇后一生无子的原因)

曹皇后一辈子没圆房吗(曹皇后一生无子的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75 更新时间:2024/1/25 8:53:54

《清平乐》中,曹皇后入宫十五年,竟然才和官家第一次圆房。这太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帝王和皇后了。

在剧中我们能够看到,曹皇后的势力其实并不强大,虽然这与她本人端庄淡雅的气度分不开,但是抛开剧情需要来看,曹皇后的处境,也确与宋朝的宫妃制度有绝对紧密的关系。

后妃拥有庞大势力集团,甚至严重干扰政事,这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后妃执掌政权过程中往往借助外戚的势力,这样就进一步造成外戚专权,进而威胁到皇权影响社会的安定。例如西汉外戚王莽篡汉。

而看整个宋朝,后妃们都没有出现引外戚壮大自己势力的情况。非但如此,而且很多后妃都主动约束外戚,告诫他们不要追求过多财富和权势。

整个宋朝先后虽然有八位太后垂帘听政 , 这些垂帘听政的太后却并没有像他朝那样表现出很强烈的权力欲望。

这就和我们熟知的吕后、武则天还有慈禧老佛爷完全不同了。例如宋宁宗杨皇后听政仅八个月后就主动放弃了手中权力 。《宋史》记载:“皇太后手书:‘多病,自今免垂帘听政。’壬寅,帝两请太后垂帘,不允。”

宋代后妃中的绝大多数行为对宋代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克己自励,不崇骄奢生活,并且知书达理,善待大儒。

说实话,后宫能够如此,就可以对整个王朝的文教事业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

其实,在宋代朝廷内部,本身就有着孕育出这种局面的土壤。

北宋赵氏统治者决心彻底结束唐末五代以来朝廷内部的血腥争斗。如何结束?于是宋统治者就想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们要先“齐家”,于是乎,后妃们就首当其冲了。皇帝要求后宫高度尊孝太后,并钳制后宫使其难以揽权。

后妃们在宫中必须遵循“治内”之法。此规制根本目的是为了整肃后宫,并且防范后妃干预朝政。严限内廷与外朝的联系,规定“宫禁严密,内外整肃”,以防止后妃与外戚、大臣等勾结 。

同时对后族推恩,后妃亲属们也都能获得官职,并且一生锦衣玉食。因此也就无人怂恿后妃们去争斗了。

史料记载,宋仁宗时李宸妃,其弟用和,仁宗拜其为彰信军节度使,优宠甚深。“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所以,徽柔嫁给李玮也正是统治者的一种推恩。《宋史》载:杨淑妃对宋仁宗“拥佑扶持,恩意勤备。及帝即位,尝招其侄永德见禁中,欲授以诸司副使。

妃辞曰: ‘小儿岂胜大恩 , 小官可也。’更命为右侍禁。”可见宋仁宗给后妃亲属了尽可能多的荣宠,这也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和传统。

但宋统治者并不傻,多少外戚乱政的例子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所以到了宋代,实质性的权力统治者是绝对不会交给外戚的。后妃族人不能自由与朝臣往来,也不允许有人利用与后妃家族谋取官职。

宋以前,很多专权皇后多是依靠外戚的力量。这就形成了“自古母后多私外家 ”的现象。到了宋代,统治者实行外戚“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 ”等一系列抑制政策,所以结果宋并没有真正形成与威胁王朝统治的外戚势力集团。

而且宋朝强大的文官政治,将后妃擅权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宋以陈桥兵变立国,赵匡胤有感于五代十国武人割据的局面,确立“以儒治国”的国策,从此形成了 “皇帝与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官集团在整个王朝政治中发挥着远远超乎其他朝代的主导作用。

宋代的文官制度,是文官们一直与赵氏共坐江山,官家十分优待他们恩宠,因此这些文官不可能容许有任何其他势力插足其与皇家的关系之中。

因此,若后宫势力讲要危及皇权的时候,文官们就会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一边,这也极大地阻遏了后妃乱政的可能性。

在两宋的历史上,宰相多有胆识,除了《宋史》中提到的“平立殿下不拜 , 请卷帘 , 升殿审视 , 然后降阶 , 率群臣拜呼万岁。”的吕端外,仁宗朝的寇准、范仲淹、王曾、鲁宗道晏殊等人在仁宗与太后刘氏的关系中坚定地站在了幼年仁宗一边,坚决阻止了刘太后的擅权。

《宋史》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仁宗时,图阁直学士张揆 “一日 , 进读汉《马后传》,至服大练、抑止外家,因言: ‘今妃族太盛 , 不可不裁损,使保其家。’帝嘉纳之。”正是这句“帝嘉纳之”,表现出了君臣在防止后宫擅权一事上的共识。

而且文官一般都心思缜密,会很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在阻止后妃擅权问题上,他们和帝王的目标是一致的。宋孝宗时,钱端礼欲利用孝宗的信任参知政事。

此时就有文官站出来直言: “吏部侍郎陈俊卿抗疏,力诋其罪,且谓本朝无以戚属为相,此惧不可为子孙法。逮进读《宝训》,适及外戚,因言:‘祖宗家法,外戚不与政,最有深意,陛下所宜守,’上纳其言。”

也就是说,文官团队以维护祖宗成法为由成功,甚至可以直接阻止外戚谋利参政的企图。

既然文官和天子共天下,那么文官和时局就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宋朝大臣也会采取诸多方式对后妃的政治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册曹皇后文》中写道:“天地定位阴阳相成,人道贯之,以纲大伦,后德配之,以熙内治,圣人有以端本也。”在宋朝,后妃参政只能是特殊情形下的措施,所以当时就有“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非国家常典。”的规制。

关于后妃参与政事是不能主动为之的,朝臣对后妃与政都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权。当需要稳定政局辅佐幼帝这种只能后妃出面的特殊时期,文臣会积极要求后妃参政。

一旦君主年长,朝臣就会坚决要求后妃归还政权,没有任何其他的余地。也就是说,士大夫绝对不会让后妃长期秉政的。

既然无法长期参政,而且后边又有一大堆士大夫监视着,那么参政的后妃只能是一门心思把政务做好。所以,宋代后妃持政多有善举,政绩也较为突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我们看最早的宋太祖母亲昭宪杜太后,据《宋史》记载,宋初太祖禅位于太宗,就是杜太后教诲的原因,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对于稳固时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史》中提到我们的宋仁宗曹皇后,在仁宗重病时料理政务,“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宫省肃然。”

后来仁宗去世后,曹皇后同样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帝夜暴疾崩,后悉敛诸门钥置于前,召皇子入。及明,宰臣韩琦等至,奉英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

曹后当政时,仁宗弟允弼欲争夺皇位,曹氏垂帘听政,无疑起到了稳定宋朝统治的作用。在《宋史》中,也曾称颂宣仁高皇后:“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舜。”

宋代文臣们不仅对于后妃参政有一套规制,而且在关于“择后立妃”一事上也有一套标准。这个标准我们可以从范祖禹提出的《论纳后须知者四事》来看到:“一曰族姓,二曰女德,三曰隆礼,四曰博议。”

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后妃必须出自名门,而且也必须是有德之女。司马光曾论及后妃等级:“依约古礼,使后宫之人其为几,等有几人……诚治乱之本,祸福之源。”在这样一套标准的要求下,宋代的实际政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名门望族之后的曹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政治智慧的皇后。时人称其为:“佐佑仁庙定策,立英宗神宗,乃本朝后妃其间盛德之至者。”

宋代的许多后妃确实是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质的。无庸置疑,文臣在后妃选择上的思虑和标准,成为宋代后妃普遍具有较高道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原因,这对于家国一体的封建政治,确实起到了非凡的积极意义。

在宋代,多存在着皇室与“将门”联姻的现象,这反映了宋初对武将的笼络。后妃多来自将门,本身就有足够的势力,所以统治者就不会再允许她们壮大自身了。

而且,我们分析宋朝历史,不可能不面对“外患”这个横亘在宋统治者面前的巨大问题。宋代外患多,且时常威胁到王朝生亡,握有最高权柄的统治者一般都压力极大,这个时候的皇权就变得性价比不高了。

“我去,真的是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呀。妈妈,我要回家!”

所以,这对于外戚参政和后妃攫取权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谁也不会放着清闲日子不过,而去受那冤枉罪。

我们都知道宋代有着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崇文风尚,宋代后妃大多来自上层社会,因而就有了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敬爱的曹皇后,本身就是非常其中的典范。

《宋史》记载宋仁宗曹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白书。”这里的“飞白书”又称“草篆”,是一种书法字体,主要特征是笔画中夹杂着白丝和字势,极为灵动。

曹皇后能有此造诣,大概也可以让其他朝代的皇后们难以望其项背。《续资治通鉴》记载,曹皇后还救过苏轼。

当年苏轼被小人以诗下御史狱,皇后就对皇帝说:“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

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皇帝遂赦免了苏轼。这是中国历史上后宫理解保护文学艺术大师的佳话,显示了她对苏轼这样的文士的尊重。

总之 , 宋代皇家通过一系列举措,显得“齐家”有方,约束了后宫言行。这种后妃政治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代后妃们多循规蹈矩,这也造就了她们在政治上“守成而治”的同时,在生活上也能够恪守妇德。

曹皇后能够始终抱持一国之后的雍容端庄,十五年来撵走了仁宗N次,自然是其内涵素养的体现,更是宋朝后妃规制的后果,后妃干政的局限,也让宋代的后妃对于权力的欲望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后周天子去哪了(统一六国后周王室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统一后周天子去哪了

    在周王统治时期,周王室的影响仅限于王集(接近今天的洛阳,当时的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宪王统治时期,秦国的势力迅速扩张,并以西戎为霸主。周王在位时,秦昭王基本上取代了周王之子的地位。因此,无论周王是否英明,拯救苦苦挣扎的周朝都是无济于事。周赧王执政的时候,皇家已经衰落。感觉史书的记载都好乱啊,甚

  • 太上皇是君还是臣(太上皇和皇上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上皇是君还是臣

    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天下最有权威的人,只有皇帝一个人。虽说太上皇曾经可能也当过皇帝,但是,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时候的天下还是皇帝说了算的。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是大部分都是如此。之所以说大部分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还存在一个特殊的太上皇,这个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清朝的乾隆帝。下面我们就中国历史

  • 以前的巡抚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清朝巡抚是多大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巡抚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在清末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一生虽未按照一般的科考之路步入仕途,但也是从基层起步,最终成为巡抚、总督,乃至军机大臣。因而这样优秀的左宗棠,若是在今天,大抵算是个怎样的官?或者说,巡抚和总督这类的职务,在今天相当于什么职务?巡抚和总督,其实都不是清代的产物。"巡抚"一词

  • 弘历下一个继承人是哪个皇上(爱新觉罗·弘历传位给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弘历下一个继承人

    清朝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已经传了6世,这6代帝王中没有一个是平庸之辈。即使为情所困的顺治,也非常有韬略,而饱受争议的乾隆,少年聪慧,在治国方面天资也很高,只是乾隆晚年太在意自我享受,被广为诟病。但到了第七代,嘉庆(永琰)做了25年皇帝,他虽然没有残暴的行径,但也没有半点锐意进取的气概。嘉庆的天资并不高

  • 水浒传背后的恐怖秘密(解读水浒传原著背后的惊天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水浒传背后的恐怖秘密

    隐藏的细节水浒传最让人心痒痒又让人恨得直咬牙的桥段莫过于潘金莲和西门庆“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的风流往事。但这里有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隐藏细节,这个细节贯穿全书!那就是:人性的卑劣面这世间最恐怖的是人性,最善良的也是人性。我说出来你也许都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话说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苟且之事,街坊邻居

  • 张汤为什么是祖师爷(法学祖师爷张汤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汤为什么是祖师爷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后世记史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中有一篇专门记载以好施酷刑峻法、性格凶狠残暴官吏的《酷吏列传》,张汤就是在司马迁笔下跻身入这个列传之中。张汤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重要司法大臣。提起张汤,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们肯定不陌生,在西北政法大学建校区时挖出了张汤的墓

  • 赵光义玩小周后过程(赵光义和小周后是真的历史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光义玩小周后过程

    据当时的宫廷画师讲述,小周后几乎把赵光义的舌头咬掉,赵光义被咬的满嘴是血,恼羞成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叫来四五个宫女,死死按住小周后,终于得逞。 五代十国后期,小周后是闻名天下的绝色美人。本名周薇,是李煜的皇后大周后的亲妹妹。作为小姨子,周薇迷上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皇帝姐夫,李煜写了诗词描

  • 明朝天启大爆炸事件未解之谜(天启大爆炸真相最终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天启大爆炸

    400年前的一个上午,一声如同惊雷般的巨响,在北京城中响起。紧接着大地开始震动,成群的宫殿房屋开始倒塌。许多人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就已经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尸体。飞扬的尘土,掺杂着血腥的气味,在空气中到处弥漫交织。恍然间犹如末日来临一般。这次灾难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启大爆炸。这次原因不明、现象奇特、造

  • 太守和刺史哪个官大(刺史太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太守和刺史哪个官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十八镇诸侯联合起兵讨伐国贼董卓,他们之中有冀州牧韩馥、北平太守公孙瓒、陈留太守张邈等不同官职的人参加。那么这些官职中,哪些人的官职更大呢?其实从纸面意义上简单衡量,东汉时期州牧官职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但如果从三国时期各个官职实权的角度来看,州牧最大,太守次之,刺史则最小。

  • 弘一出家的真实原因(李叔同决绝出家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弘一出家的真实原因

    被誉为天才作家的张爱玲,眼界何其高。可她却这样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作家林语堂也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李叔同,俨然是那个时代杰出文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文化先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