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排名(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大全)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排名(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大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5 更新时间:2024/1/24 17:55:23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

驸马

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握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逐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如《谭嗣同传》:“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爵位

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

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

隋代设置太医属,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其“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顔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za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淮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礼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如《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翺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翺当时任督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哭路人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原来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职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昳太守说如此。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扶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更多文章

  • 唐明皇又称唐玄宗他叫什么(他的名字是什么称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明皇又称唐玄宗他叫什么

    “天意”有时候是真的很神奇,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皇孙,肩负着大唐朝的未来,但是却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被幽禁在宫门之中。少年丧母,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直到自己长大,被封为临淄王,其中的艰辛估计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最终再次归来,便是王者归来,收获本该属于他的所有。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大唐的朝廷之上,

  • 上海滩名媛严幼韵为什么出轨(严幼韵第一任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严幼韵为什么出轨

    民国时期的上海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这里不仅创造和诞生了很多奇迹,而且一度让上海这个地方变成了寸土寸金,有识之士一定要扎根的地方。在民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殿堂级的人物,上到国家统治者,商界英才,下到名媛淑女,文坛作家。总之都是个顶个的名人。在这儿有一个中国的奇女子,被大家亲切地叫做中国上海的真名媛

  • 朱引梅交了黄金后来怎么样(上交黄金后续晚年生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引梅交了黄金后来怎么样

    1949年7月,湖南省平江县城内,一位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中年妇女迈着急促的步伐来到了平江县委的驻地,手上还拿着一个破旧的包裹。驻地的警卫人员看到她后没有怠慢,笑着问她所来为何,只见这名妇女急切地说道:“我找县委书记,有重要的事要当面告诉他,麻烦这位同志帮忙通知一下。”警卫人员知道平江刚刚解放,县里

  • 清朝为什么山东山西河南不设总督(山东为什么没有总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为什么山东山西河南不设总督

    最近几年,“清宫剧”可谓层出不穷,大部分观众对“总督”这个词都不会陌生。 总督制度创始于明代,完善成型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级别的地方军政官员,辖区都在一至三省。总督品级与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等,位高权重,个个可谓手握一方重权的封疆大吏。然而我们仔细观察清代历史,却发现在中原地区的山东、山西、

  • 八府巡按是几品官职(清朝包龙星八府巡按是什么职务)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八府巡按是几品

    很多人一定都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其中有一部讲的是一个九品芝麻官的电影,叫做《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主人公包龙星在向皇帝申请重新审理秦小莲的案件的时候,皇帝将包龙星封为了八府巡按,包龙星的排场瞬间就和之前不一样了。那么这个“八府巡按”在古代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 末代皇后婉容的一生经历介绍(婉容的孩子为什么死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末代皇后婉容的一生

    中华历史上下5000年,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是各种精彩纷呈的故事,以及许多引发思考的人生道理。现代人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是从其中获得一些启发,对我们日后的生活有更多的帮助。距离我们很远的唐宋等朝代,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历史材料来窥探一二,其中的记载也或多或少含

  • 龙族陈墨瞳的真实身份(诺诺陈墨瞳的言灵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墨瞳的真实身份

    这是人们首次对陈墨瞳的血统进行分析,这是源自于她与绘梨衣的相似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猜测其实从龙族三就开始隐约地诞生了,直至目前龙族五中再次提到了陈墨瞳与绘梨衣的相似之处,以及重看了龙族三的连载版本后,这一观点才得以“落实”……首先摘录一句龙族三连载版本里面的一段话:“所有的白王血统都是从蛇歧八

  • 清朝哪位皇帝灭了明朝(明朝到哪个皇帝被清朝灭了)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哪位皇帝灭了明朝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而大明朝在也是在他手中灭亡,那么到底是谁灭了大明朝呢?有许多人说是灭在李自成手中,其实事情不能只看一个方面,且也没有这么简单。按史料的记载,确实崇祯皇帝登基后,虽日日勤勉,但国家早已走到末期,外有犯边之敌,内有义军四起。崇祯十六,崇祯帝已经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

  • 胡惟庸案发生在哪个朝代(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真相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胡惟庸案发生在哪个朝代

    “胡惟庸党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前后株连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被杀的三万人中,肯定含有被冤杀的。毕竟,对统治者来说,在对待谋反大案上,大多会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滥杀思想。但是,案中首要人物胡惟庸到底冤不冤呢?我们可以通过史实来作出判断。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曾

  • 海兰珠和大玉儿是什么关系(历史上这两个是一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海兰珠和大玉儿是什么关系

    电视剧中大玉儿是指孝庄皇太后布木布泰,刁蛮任性善妒的小玉儿则是多尔衮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和海兰珠都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福亲王莽古斯的孙女、忠亲王宰桑的女儿。多尔衮大福晋是莽古斯弟弟贝勒明安的孙女、桑噶尔寨的女儿、也是孝庄皇太后和海兰珠的堂姐妹,她们三个是一家人。科尔沁是与满清结盟的第一个蒙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