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38 更新时间:2024/1/8 14:49:37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并在商鞅的提议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自西周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并通过《垦草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可如此一来,不就相当于损失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吗?

其实不然,因为在秦孝公的眼中,秦国扩张领土的难度太大,又迫切需要富强,而“井田制”又限制住了耕种技术的发展。

如此一来,一旦不能继续扩张土地,那么土地的生产力也就无法继续提升,政权又如何富强?所以,井田制的废除也就成了必然。

“井田制”的意义

所谓“井田制”,即“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块土地分成九块,然后“统治者”占据其中的一份,那么剩下的土地又到哪里去了呢?——《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毫无疑问,当然是到了各路诸侯以及那些封建贵族的手中,据史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也就意味着“井田制”实则就是一种依附于“分封制”之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孟子·滕文公上》

就像《周礼·地官·小司徒》中所记载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换言之,在秦孝公废除“井田制”之前,封建统治者俨然是把“井田制”当成了保证封建政权统治者利益的一个统治手段。

即奉行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执政理念,把政权所有的田地分封给各路诸侯,但名义上还是属于“统治者”所。

所以各路诸侯也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缴纳赋税”的义务,也就是那些“公田”所生产出来的粮食。

这也就意味着各路诸侯实则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虽然可以世代传承,但“土地所有权”依旧还是属于统治阶层的。

至于公田以外的其它土地,其实就相当于是统治者给各路诸侯以及封建贵族的“报酬”。

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是形成了一个封建统治者将土地分配给各路诸侯,然后各路诸侯再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封建贵族,直到分配给最下层百姓,再回转回来层层反哺的“土地统治体系”。

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在“井田制”的推行之下,封建政权统治体系的建立实则对“土地”有着极大的依赖性。

当然,若是按照封建时期那低下的生产力来看,这种“以土地为统治核心”的“井田制”其实还是有着推行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

井田制之下的百姓和封建贵族示意画像插图

“井田制”限制耕种技术的发展

但问题就在于“井田制”实则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井田制”的推行之下,虽然土地可以再次扩张,借以提升生产力,但是“耕种技术”却不能再继续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只有在完成了“公田”的劳作事务之后,百姓才能回到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继续完成维持自己生计的劳作活动。——《孟子·滕文公上》

即百姓阶层是依附于封建贵族以及统治者阶层,自身是没有任何权力的,百姓所能够支配的,也就仅仅只有那刚刚好能够维持生计的一小部分土地。

而百姓作为“被剥削”的那一方,他们所能得到的土地往往也是相对贫瘠的土地,纵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

“铁器以及牛耕”的耕作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使得土地的生产力有着相应的提高。

但这些“额外产出”的粮食,会落入百姓的手中么?自然是不会的,依旧是落入了统治阶层和“封建贵族”之手。

那么百姓势必就会产生不满,毕竟自己辛辛苦苦的劳作,最终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这给谁也不会愿意啊,所以势必就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来抗争。

封建时期的铁器和牛耕耕种技术示意插图

而这抗争举动的“力量来源”,同样是得益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大家想啊,在“铁器和牛耕”技术普及之前,百姓纵然有播种技术,但他们能满足独立开垦大面积荒田的条件吗?显然不能。

因为他们没钱养牛,也没有独立“冶铁”的技术,所以只能是选择依附这些“封建贵族”,去种植已经开垦好的田地。

但是普及之后就不一样了,正如史书所说,“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那么耕作效率自然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独立开垦荒田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

那又何必去继续接受统治阶层以及“封建贵族阶层”的剥削和压迫呢,自力更生岂不是更好?——《管子·海王篇》

从而也就导致了“私田”的逐渐兴起,即一些在“井田制”体系之外,独属于个人,且不用给统治阶层、各路诸侯以及封建贵族阶层缴纳赋税的田地。

但问题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这些百姓想要真正找到一片适合耕种且不为人知的土地又何其艰难。

开垦“私田”示意插图

因此也就只能折中一下,去依附那些想谋取更多利益的“封建贵族”,去帮他们开垦“私田”,也就是史书记载的“隐民”。

虽然还需要给“封建贵族”缴纳一定的赋税,但是所能获得的利益却明显要高于“井田制”之下所能获得的利益。

《公羊传》所记载的“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情形也就因此而得以形成。

使得大多数“公田”实则处于一个日渐荒废的不良局面,对“井田制”极为依赖的统治体系自然也就因此而面临一个崩溃的局面。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也不难看出,若要推行“井田制”,实则就相当于统治者必须牢牢的把“铁器、牛耕”等耕种技术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借以维持已经相对成熟的“井田制”统治体系。

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如果领土不继续扩张,那么“现有田地”的生产力水平将一直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

那么封建政权又该如何去实现富强的最终诉求呢?“井田制”的局限性也多是出自于这方面的原因。

周天子示意画像插图

春秋战国时期扩张领土太难

而且话说回来,想要“扩张领土”又谈何容易,因为不管怎么说,领土的扩张不是名义上宣称这篇土地是自己的。

那就真的是自己的了,还得能守住才行,更何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诸侯国”彼此接壤,甚至四面八方全是诸侯国的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实则已经限定了各路诸侯的扩张范围,将土地归属都规划的差不多了,即便能扩张,也是极为有限的。

除非其领土身处“周朝”边境,那么也就还有向外扩张的可能。

所以,在这些诸侯以及封建贵族瞒着“周天子”开垦“私田”之时,难免就会出现一些“私田”侵占到了其他诸侯以及“封建贵族”领地的事件。

而这些“私田”本就不合法,属于“瞒着周天子”的产物,自然不能去找“周天子”去裁定土地的归属。

更别提当时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根本无法对诸侯国产生有效的压制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示意插图

可如果各路诸侯不扩张领地,生产力无法得到提升,那么在外围诸侯势力的扩张之下,周朝境内的诸侯势力岂不是就面临着一个被外围诸侯势力兼并的风险?

所以这提升生产力的事务也就成了一个必须要做的大事。

那么就又回到了原点,想要真正的提升生产力,还是要靠提升生产技术、增加生产效率的方式来实现。

也就是说,“铁器和耕牛”等耕种技术必须普及。这就在无形中和“井田制”形成了明显的冲突。

如果我们再结合前文提到过的“井田制”的局限性,是不是就足以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井田制”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既然“井田制”已经无法满足各路诸侯以及封建贵族的利益需求,领土扩张的难度又大,那么其最终被废除的结局也就同样成了“必然事件”。

商鞅示意画像插图

秦孝公改革赋税体系。

秦孝公显然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商鞅的提议下推行了《垦草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大力支持百姓开垦荒地,且允许土地买卖。

看似是损失了“统治阶层”的利益,但实则却并非如此,而且还实现了对“封建贵族”的打压。

因为秦孝公在推行《垦草令》之时,同时还推行了另外一个改革举措,即“赋税体系”改革。

据史书记载,“秦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之后,民田不复授之于官,随其所在,皆为庶人所擅”。

但是为了保证统治阶层的利益,这些田地所产出的粮食必须让“官取其什一”。——《大学衍义补·卷一四》

秦孝公示意画像插图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秦孝公虽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但不代表土地就真的归百姓所有了,秦孝公依旧对土地有着名义上的“管辖权”以及“统治权”。

所以百姓就势必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缴纳赋税的义务。

说白了其实就是“井田制”的升级版,跳过了“封建贵族”的层层分封,直接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了“百姓”,同时将“井田制”的“公田”进行了分。

分化到了百姓所“开垦”的“私田”当中。这也就意味着百姓只要开垦田地,那么所开垦出来的十分之一实则还是“公田”。

如此一来,百姓得以免除封建贵族的层层剥削,直接对接当朝统治者,继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其劳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提升。

而统治阶层亦是可以通过这场改革一方面消除“土地扩张”难度大的影响,提升生产力。

另外一方面又实现了对“封建贵族”阶层的打击。更好的保证了“政权”的利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那秦国又如何不能在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之下变得越来越富强,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政权“秦朝”的诉求呢!

更多文章

  • 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抗日战争日军为什么打不进陕西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

    说到陕西,我们自然就想到关中。作为中国历代以来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关中几乎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多次成为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同时,它也是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比如汉朝和唐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顾名思义,就是处于关隘的中间。准确来说,关中就是指整块平原位于四座关隘之中,这四座关隘分别是

  •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刘邦杀了开国功臣樊哙直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为什么杀樊哙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是小混混出身。后来能在楚汉相争中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所立功劳自然最大,但樊哙、周勃等人功劳也不小。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那刘邦能不能撑得过楚汉相争还得两说。刘邦建立汉朝后,杀害韩信大家都能理解。毕竟韩

  •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赵匡胤为什么在陈桥发动起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图片来自网络古代帝王一出生啊,那就是天生异象,赵匡胤像是红光满屋,奇香弥漫,这个呢,跟其他帝王相比,感觉有点次。像刘邦呢,真龙上身,朱元璋是遍地红光四射。可能从那时候起就注定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吧。赵匡胤小时候碰到一个老和尚,说你去北方会有奇遇啊,赵匡胤只去了,当时的政权是后汉,他投靠到后汉大将郭威的手

  • 佟国维和隆科多什么关系(隆科多为什么叫佟国维为六叔)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佟国维和隆科多什么关系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剧中,隆科多的前半生是一个八旗纨绔子弟,被康熙帝冷落了几十年,曾在刑部监狱担任过牢头,直到一废太子后才被委任为九门提督。不过这只是影视镜头下的隆科多,好看但并不符合历史实情。实际上《雍正王朝》中关于隆科多以及佟国维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清楚,更没有交

  • 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和珅和刘墉哪个官大)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爆红之前观众们的心目中获得“和珅死敌”这个光荣称号的人应该是刘墉。说到刘墉可能还有读者朋友不太熟悉,但只要一提“刘罗锅”、“罗锅子”可能您会一拍大腿:原来就是他啊!文学作品中关于刘罗锅智斗和珅的故事不少,比如刘宝瑞先生著名的单口相声《官场斗》、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

  • 位面之子什么意思(是谁提出位面之子的这个概念)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位面之子什么意思

    刘秀像汉光武帝刘秀,很多人都称他为位面之子,意思就是天选之子。刘秀的一生简直就是开挂的一生,早在刘秀尚且未出生之际就开了人生的第一个挂,那就是让别人代替他送命。王莽篡汉后得到一个预言,就是说日后一个叫刘秀的会代替他,于是王莽下令让亲信在全国秘密搜捕叫刘秀的人。偏偏京城有一个精通周易八卦的刘氏宗室叫刘

  • 战国四将之首为何是李牧(李牧是哪国人,一生无败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四将之首为何是李牧

    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三人攻城掠地,开疆扩土,而李牧没有为赵国攻下一城一地,为什么能和这三人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呢?我们先来看看前三人的战绩,再来说说李牧。白起,生平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长平之战歼灭赵军45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时代,共战死两百余万人,白起一个人

  • 历史上真实的潘凤是什么样的(潘凤是真实存在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潘凤

    东汉末年,青州泰安出生了一位当世能人,此人名潘凤,字无双,从小便热爱学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军事方面也非常了得,可以说是当时的军校研究生兼文学社社长。当时正值国家动乱,黄巾军反动派异常的嚣张,这还得了,于是国家任命当时的御史中丞,也就是现在的中纪委常务副主席韩馥去招兵买马,准备干黄巾军一炮。不久之后

  •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经过发展衍生出了各行各业,并造就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而形成的,而每一个行业的开始,也都存在着先驱者,比如纺织技术的先驱者便是黄道婆。黄道婆为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此人早年因为生活所逼,在十二、三

  •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于哪一年时间(发生在我国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于哪一年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3年之久,席卷大半个中国,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号称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那么,太平天国最鼎盛时,管辖了多少面积?一我们知道,太平天国始于1851年1月11日爆发于广西的金田起义。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占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