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推行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郡县制度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推行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郡县制度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24 更新时间:2024/2/24 16:59:40

秦朝统一六国,为了避免封国割据,采用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书·地理志》说:“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

许多人读史至此,容易产生一种误会,认为设置郡县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仿佛郡县制是秦朝独创性的发明。其实不然,远在秦朝统一之前,郡县制就已经存在了。

秦朝的主要功绩并不是首创了郡县制,而是最大范围的推广了这种制度。

郡县制并非始于秦朝

秦始皇从登基的第十七年起,便开始了消灭六国的征服战争。他先是派内史腾攻打韩国,“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接着又攻破邯郸,得太原与上郡;二十一年,王贲攻魏,尽取其地;二十五年,攻打辽东,俘虏燕王,还师途中还消灭了代国;同时王翦灭楚,平定江南,置会稽郡;次年齐国灭亡。

自此天下之地尽归秦国所有,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歌颂功德,都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郡县,法令由一统”。说明,秦国消灭六国后,将其故地全部变成了郡县。

对此,王绾提出建议,认为燕、齐、楚等地离秦国太远了,不好控制,应当立宗室为侯王,到当地去镇守。

秦始皇便召集百官来商议,大家都表现认可,唯独廷尉李斯引史事为鉴,说周武王广立宗室及前王后裔,随着时间流逝,诸侯间的血缘关系愈发疏远,最终酿成彼此争斗的局面,就连周天子都无法制止。

因此以其重置诸侯,还不如保持现有的郡县制度。秦始皇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设有守、尉、监等。所有的百姓不再分齐人、鲁人、赵人,而是一律称为“黔首”。

从历史来看,秦始皇并非是在统一天下后才设立郡县制,而是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断的推广这种制度。因为在他之前,郡县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郡县是古已有之的制度

“郡县”的说法至迟在春秋的时候已经有了,《国语》记载晋文公流亡到秦国时说过一句:

“君实有郡县。”

这里的“君”是指秦穆公,意指秦国自有其郡县。晋文公与秦穆公都生活在春秋中期,说明郡县在很早已经便已经存在。

之后,晋襄公曾将县的土地赏赐给大臣,而《左传》也记载,楚国灭亡了七个小国,全部设置县来管理。秦武公讨伐犬戎,也在杜、郑等地设县。

春秋末年,“吴王发九郡兵伐齐”;战国时,秦惠文王灭亡蜀国,设置了巴蜀、汉中两郡;张仪用连横来游说燕王时说:“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比此稍晚,赵武灵王在北边先后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燕国则有上谷、渔阳、右北方平和辽东数郡,而魏国与匈奴之间也设有河西与上郡。由此可见,郡县之制在春秋战国时已有之,而且县出现的时间似乎比郡要早。

“守”这个官职也不是秦朝独创的,战国初年的吴起做过河西守,西门豹当过邺令,冯亭为上党守,李伯为代郡守。齐威王曾召见全国诸县令长七十二人,问以国事。

乐毅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足见,秦国的地方制度并非是独创的,它有着历史传承在其中。

那么古代的“县”与“郡”究竟是怎么样子呢?为什么郡县会逐渐取代封国?

郡与县的本来面目

根据西周制度,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叫作“国中”或“王城”,那里的百姓叫作“国人”。在王城的周围,形成大夫的居住地,叫作都鄙;离王城更远的则有邦县与邦都。

故而《周礼》说:“距王城三百里以外至于四百里曰县,亦作寰。”县或寰就是王城所管辖的范围,古人就有“千里百县”的说法。

而在诸侯的封国中县也照样存在,国君居住的地方是都城,周边则为诸公子据守的都鄙,然后再到县。春秋时,楚国每攻灭一个小国,都会将其设成县。

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县没有郡。由于秦晋等国地处边疆,常常要派大夫到边境去驻守,为戎狄君长,所以这些远离都城的地方就逐渐形成了郡,官员则为郡守。赵简子曾向部下约誓说: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说明县是比郡更为富庶的地方,上大夫能够管辖这块地域,它应离都城较近,故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下大夫管辖的郡则多为边疆地区,相比之下就荒陋得多了。

在史册里,位于中原的王室、郑卫齐鲁都只有县而无郡,郡县是以距离王城的远近来划分的,二者其实不相统属。《周书·作洛》篇却说“县有四郡”,给人一种县比郡大的错觉。

其实最初的郡只在边疆地区出现,它的面积确实会比都城附近的县小,但并不归县令管辖,因为它另有郡守坐镇。后来,随着秦、晋、楚、吴等国不断开疆拓土,兼并小国,使位于边疆的郡变得越来越大,而靠近都城县则保持不变,逐渐形成郡大县小的局面。

所以战国时期,甘茂对秦王说:“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说明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后,郡已经大过了县。在后来的发展中,县才逐渐变成了郡的下属单位。

郡县的大小关系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颠倒的过程,这与大国兼并小国息息相关,随着疆域的扩大,郡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说文解字》说: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

然而,三十六郡也并非完全是秦人首创,它们在统一之前就有了。秦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另有增设而已。

三十六郡并非都是秦人所置

《史记》没有《地理志》,所以我们难以详细知道秦朝的地方区划,而且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汉书》常将秦制与汉制混淆在一起。

从《匈奴列传》中,我们至少知道西河、上郡是魏国人设的,云中、、雁门、代郡则是赵武王所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则是燕国故地。

秦惠文王时就有巴蜀、汉中两郡,昭襄王又设黔中、上党与南郡,庄襄王置三川与太原。

故而有一部分郡县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不断推广郡县制,将灭亡了的诸侯国变成新的郡县。

此外,他还下令往东南的闽越、西南的交广开疆拓土,增设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等。

从这可以看出,郡县制最初是用来统治帝国新开拓的疆土,为了让这些土地上的人臣服于国君,就通过郡县来使其直辖于朝廷。

郡守由国君直接任命,并且可随时罢免,不能世袭,也没有足以对抗中央的兵权。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每灭一国就增设新的郡县,在统一之后又往南北双向拓土,调动人口过去充实该地。

郡县制不仅对维护国家统一发挥积极意义,而且对帝国开拓边疆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们说秦始皇具有强盛的权利欲,为此进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置郡县是出于私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始皇为了维护帝国统一,开拓边疆,不惜让自己的子孙无寸土之封,王公贵戚不得擅据封国,未免不是另一种“大公”之心。

王夫之说得非常正确: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

秦始皇罢黜封国当然不是为了天下为公、还政于民,而是想要牢牢地将权力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过它客观上使黔首们冲破了血统的束缚,获得参与治理国家的机会,实乃大公也。

结论:秦朝推广郡县制是顺应历史的潮流

秦始皇与李斯的功绩不是首创郡县制,而是广泛的推广郡县制,使其能够排挤掉封国制,占据主流地位。除了个人意愿之外,也是看清了历史的潮流,顺势而为的结果。

封国制在大禹时候就有了,那时据说是“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了西周时,存活下来的小国还有一千八百多个;

而春秋时期仅剩一百四十余个,之后又并为十二诸侯;战国时代,七雄割宰了大片土地,宋卫鲁等国逐渐被边沿化,并且在灭亡之后并入大国之中,成为其郡县。

过去,由于生产落后,人们零零碎碎的分散在各地,形成一种“小国寡民”的现象,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战争逐渐使人们从封闭的小村庄中走出来,彼此交流融合,互相趋同。旧时代的中原文明以周王室为中心,由郑卫齐鲁等国抱团在黄河流域,抵御蛮族的入侵。

各国之间因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风俗与文化,语言与文字也千差万别。但是经过东周五百年的战乱之后,各国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时代需要出现一个统一的帝国,消除封国之间的壁垒与隔阂,以便各地产品之间的流通与交换,使中原文明走向扩张。

往南征服与感化闽越交广,向北抵御匈奴的入侵。

秦国统一之后,如果再次重建封国,就将成为“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字”的障碍。

所有秦朝顺应历史潮流,在大一统的帝国中实行郡县制。彻底改变了三代松散的国家体系,在华夏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多文章

  • 朱由校为什么传位给朱由检(死后为什么不传位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由校为什么传位给朱由检

    有的人认为崇仁似乎应当不是一个昏君,他也很励精图治,可是能力不行,解决不了明末动荡的局势。其实原本崇祯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当皇帝的本来是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按照正常的历史演进,朱由校16岁登基,如果他命好点、能活得长点的话,根本就没有崇祯的机会。而且朱由校后世人称木匠皇帝,因为他小时候

  • 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职务(古代清朝直隶总督是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职务

    清朝的直隶总督,是”天下第一督”,在清朝所列9大总督中不仅位高,而且权重。直隶总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都担任过直隶总督一职。直隶总督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封疆大吏,享受的待遇与其他总督是不一样的。那么,直隶总督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待遇?首先要高明白,清朝的直隶总督是什么级别。

  • 刚买的新车怎么磨合最好(自动挡新汽车磨合期相关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新车怎么磨合最好

    随着现代经济的越来越好,现在有车一族也越来越多了,对于刚买的新车我们都是十分爱惜的,最注重的就是保养,希望车子开的时间长并且安全!很多人都听说刚买车后的磨合期是很重要的,这是为什呢?因为汽车是由许多机械零件组装而成的,金属部件之间的咬合并没有很顺滑,磨合就是让车辆的大量部件相互摩擦、转动,使其配合度

  • 大明王朝陈洪是什么结局(历史上陈洪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洪是什么结局

    海瑞上了《治安疏》,嘉靖帝大为恼怒,几番较量下来,他派陈洪去给裕王送信,带着四个大字,分别是“好雨”、“明月”。听完了裕王等人对“好雨”的解释,再加上陈洪自己对嘉靖帝身体的判断。他感觉皇上就要撑不住了,于是决定向裕王伸去橄榄枝,把自己揣摩了的圣意告知了裕王。随后裕王等人判了海瑞一个秋后处决,那么陈洪

  • 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古代御史中丞是什么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历朝历代变换官僚制度,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毕竟国家时局的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那一个瞬间。但是总有那么一个职位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御史中丞,与之相对应的两汉时期的监察官司直和司隶校尉来说,存在的时间乃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反之比较短时期存在的司直和司隶校尉,根本不可比,那么御史中丞的设置为何可以如此

  • 叶赫那拉的诅咒是真的吗(清朝关于叶赫那拉诅咒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叶赫那拉的诅咒

    除了爱新觉罗之外,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姓氏,那就是叶赫那拉氏,这个姓氏出自海西女真。在满清历史当中出过许多著名的人物,但是这个姓氏与满清之间却有着某种诅咒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叶赫那拉氏灭亡大清的说法。那么这个历史说法有何来由?真相究竟是如何呢?首先历史要从努尔哈赤最初的崛起说起,明朝末期的东北军

  • 知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以前七品知县是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知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清史稿·职官三·外官》有载:县知县一人,正七品。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按照现今公务员行政级别划分,清代的正七品品秩基本相当于现今的县处级正职级别,知县也就基本相当于县级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县委书记。只不过清代知县的职权范围更广,

  • 宋神宗赵顼怎么读(宋神宗叫什么名字,拼音怎么读正确)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宋神宗赵顼怎么读

    宋朝是历史上记录非常详实的年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历任18个皇帝。相信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知道这十八个皇帝的名字,除了较为著名的宋太祖赵匡胤,造就了“靖康耻”的徽钦二帝,还有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其他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不知道并不丢脸,但是有时候说到宋朝,如果连这几个皇帝的名字都还念不出来,那确实挺掉价的。1.

  • 郭子仪死后满门抄斩是真的吗(郭子仪一死马上被灭九族)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郭子仪死后满门抄斩

    接近花甲之年的郭子仪,在他59岁那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的盛唐景象不见,处处凋零,战乱频发。作为武则天时代的武状元,如今历经四朝元老被"夺情"启用,奉命东讨安禄山。从此开启了大唐中兴之将的晚年惊心动魄的人生,功高盖主的军人生涯,一次次化解满门抄斩的危机。 再好的夫妻生活,都有吵架的时

  • 孙悟空最后成了什么佛(西游记最后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悟空最后成了什么佛

    孙悟空此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同如来打赌,白白在五行山下浪费了500年的时间,但是,这也只是他年少轻狂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成佛后的悟空实力又当如何呢?有人认为,孙悟空成佛后,也没有多少长进。孙悟空闯荡江湖之时,敢和天庭作对,一人对抗整个天庭,而且还敢大闹天宫,简直高调到无法无天的地步。但是,取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