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八旗旗主大还是亲王大(清朝八旗旗主的官职大吗)

八旗旗主大还是亲王大(清朝八旗旗主的官职大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229 更新时间:2023/12/31 5:14:19

在不少清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旗主”这个词儿,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八旗某一旗的实际执掌者。旗主在清代史料中经常出现,不过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康熙之前经常提到,康熙以后就很少出现了。

旗主的产生

旗主是和满洲八旗制度一同产生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自领两黄旗,以贝勒们分掌六旗。比如大贝勒代善掌正红、镶红两旗,二贝勒阿敏掌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掌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掌正白旗,褚英的长子杜度掌镶白旗。

此外,努尔哈赤晚年将自己的两黄旗分为四份,其中三份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也就是说,八旗制度建立之初,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杜度、多尔衮三兄弟就是首任旗主。

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对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实行打压,剥夺了他们的旗主之位。将镶蓝旗划给了济尔哈朗,将正蓝旗划给了长子豪格。又将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使得两黄旗成为了皇帝亲领的上两旗。

顺治皇帝亲政后,清算多尔衮,将正白旗又纳入皇帝亲领,至此两黄旗和正白旗成了皇帝亲领的上三旗,其他的则为下五旗。

顺治时期,随着开国功王的先后凋零,下五旗旗主的人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基本上都是原旗主的后人。严格意义上来说,顺治是最大的旗主,但因他是皇帝,所以也就没有旗主的说法。

旗主的权力

后金时期,旗主握有极大的权力。八旗制度是一个集经济、军事、社会为一体的组织,八旗旗主对旗内事务享有绝对的话语权。

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八旗旗主对旗下人员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不能干预旗内事务。

旗主贝勒握有一旗或两旗,就意味着握有兵权。这一点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尤其明显。皇太极继位后,虽然名义上是大汗,但实际上还要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眼色。

这就是皇太极继位之初,三大贝勒和皇太极平起平坐的根本原因。此后,皇太极采取措施,打击阿敏、莽古尔泰以及代善,至改元称帝后,才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皇权。

清入关后,中原尚未大定,八旗军队仍是朝廷的绝对主力。这些八旗旗主王爷们率领本部官兵南征北战,为大清统一中原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同时,这些八旗旗主的势力也与日俱增,不但能左右朝政,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到顺治朝,是八旗旗主权力最大的时期,下五旗也有能力和皇帝的上三旗相抗衡。

康熙以后旗主的情况

清初时期,八旗旗主上马治军,下马治国,议政王大臣会议为这些旗主王爷们提供了权力的温床。顺治帝临终前鉴于睿亲王多尔衮主政时期的弊端,遗命索尼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将宗室王公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康熙初年,八旗旗主地位虽尊,但远离朝政,逐渐被边缘化。康熙亲政后,又对八旗制度加以改革,对下五旗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原则。康熙中期,随着各皇子逐渐成年,康熙将这些年长皇子分封到下五旗。

八旗各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牛录”,努尔哈赤时期,每个牛录的人数是300人,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的意思)。

这样算起来,一个旗的共有25个牛录。这是个大概的数字,随着八旗人丁繁衍,牛录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康熙将下五旗各旗的牛录拿出来分封给了年长皇子,打个比方,比如将正蓝旗的10个牛录分给皇三子,或是将镶红旗的8个牛录分给皇四子等等。

而且随着年长皇子的不断增多,一个旗中往往会分给几个皇子。康熙将皇子分封到下五旗,无形当中就削弱了原有各旗旗主的实力。

这样一来下五旗各旗中就形成了几个旗主共存的局面,久而久之,旗主王爷也就成了个摆设,旗主的这个称呼也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限制旗主的权力,康熙帝还完善了八旗的管理制度。关外时期旗主是各旗的最高统领,管理所有旗务。但康熙以后,形成了以都统管理实际事务,旗主只是个名义头衔而已。

我们在清代史料中,经常能见到比如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红旗蒙古都统等。这些都统实际上才是各旗的最高行政长官。

旗主和皇子虽是名义上的主子,但不能具体参与旗务。而都统管理实际事务,却没有旗主这个名义,达到了了相互制约牵制的作用。

雍正、乾隆两朝,又对下五旗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旗主和都统的权力,设置了更多的官员管理旗务。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到了乾隆以后,所谓的八旗旗主不过是个伪命题,实际上八旗中已经很少出现旗主的这一叫法。

只不过,由于八旗固有传统的影响,很多旗人还有旗主的概念,见到曾经的旗主及其他们的家庭成员,往往也会视为“主子”,不过这个主子的影响力实在是可怜得很。

更多文章

  • 文言文骂人的话高深的(最文雅的骂人古文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言文骂人的话高深的

    许多老外学习中文都表示太难了,同一个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心境,意思都有着极大的差别,特别是文言文,字数精炼,涵义深远,现阶段流行的网络用语和文言文真的无法相提并论。而且,用文言文骂人特别过瘾,听的人如果文学功底不够深厚,可能还悟不出其中骂人的精髓来,大家知道哪些用文言文骂人的经典句

  • 中国人在朝鲜受欢迎吗(朝鲜人怎么看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在朝鲜受欢迎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旅游的脚步已遍布世界,也让各国老百姓对中国游客产生了特定印象,并不可避免地投射到整个国家之上,这对我们还挺重要的,相信其也是各位热切关心的。那么在神秘的邻国朝鲜,当地人是怎么看待中国游客的呢?或许有的小伙伴会感到很吃惊,老背包客告诉我们完全用不着吃惊。在印象中,我们觉得朝鲜是一个

  • 上古时期是指什么时期(中国历史上古时期指的是什么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上古时期是指什么时期

    上古史,要有一个标准定义。而且这个定义,是国际标准。而且我们要用这个标准,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其它文明。因为中国文明是世界母文明。仰望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中国文明是世界母文明,这会是未来的主流观点。三星堆文明覆灭,上古史结束。三星堆文明,覆灭之前,为上古史。10000年以前,是史前文明。所以上古史,

  • 菩提祖师和如来谁厉害(菩提祖师是什么级别的神仙)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菩提祖师和如来谁厉害

    西游记中,要说到神秘莫测的菩提祖师和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很多人都想知道他们之间谁更技高一筹。一位是西方妙法祖菩提,一位是上天五老西天掌教,两个人代表了天庭众神的顶级战力。然而,说到两个人如果对打,谁更厉害,其实答案早就揭晓,就藏在灵山如来的一句话中。早已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当年,菩提祖师和孙悟空师徒情

  •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洛阳自古帝王都。北宋时期的洛阳称为“西京”(北宋都城在开封,称汴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千多年,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坐落在北宋洛阳城东北一处简朴幽雅的庭院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一座独门小院,简朴又不失清雅,幽静而不乏生机,通幽曲径,香花鸟语,修竹荫荫,听不见尘世喧嚣,有一种置身红尘外的清静。这座

  • 刘秀为什么叫位面之子(为什么有人叫刘秀位面之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秀为什么叫位面之子

    在历史爱好者心目中,王莽被视为穿越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因为他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很多都适用于现今社会。然而,人们在调侃王莽是穿越者的同时,将东汉光武帝刘秀视为位面之子,这是为何?这里这插一句,所谓的“位面之子”经常出现在网络玄幻小说中,是指能掌控一切,拥有开挂般的人生,或者说生平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 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南方(燕子几月份飞回南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南方

    燕子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等都随处可见,和麻雀一样几乎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鸟类之一,但和麻雀不同的是,燕子是候鸟,它们每年冬天都要飞往南方过冬,但是它们飞往的南方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燕子属于食肉类鸟类,它们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我国冬季大多数地区温度较低,昆虫进入休眠或者是已经死去,而燕子又无法以农

  • 震惊全球十大灵异事件(中国十大诡异未解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震惊全球十大灵异事件

    1、地面在呼吸国外有网友在网上上传了一个神秘的视频,视频里显示加拿大一个森林里的地面竟然在上下起伏,就像是在呼吸一样,让人感到非常的可怕。有网友猜测可能是源于地下河流经过,加上土地松软,才造成地面上下浮动。但有关人士表示,这片森林是非常干燥的,地底并没有河流。为何呼吸至今也不知道原因。2、照片上鬼影

  •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毛遂自荐的相关典故及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梳理毛遂自荐典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毛遂的勇气和平原君的气度毛遂自荐的故事,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这个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故事,古往今来,激励着奋发有为的仁人志士,即使在今天,毛遂自荐的典故仍然拥有非常强的激励价值和教育意义。1.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大背景下

  •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中国四大盛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

    说起轮回这个事,真的有点细思极恐的意思,当你细细品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盛世大概都是在八百年左右就有一个轮回。就像是约定好的,冥冥之中就会如此一样。周朝有成康之治,西周东周加起来一算正好八百年;汉朝有文景之治,周灭亡后到汉朝兴盛的阶段差不多也是八百年;唐朝有贞观之治,汉亡唐兴还是八百年。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