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11 更新时间:2023/12/8 17:34:55

洛阳自古帝王都。北宋时期的洛阳称为“西京”(北宋都城在开封,称汴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千多年,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坐落在北宋洛阳城东北一处简朴幽雅的庭院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是一座独门小院,简朴又不失清雅,幽静而不乏生机,通幽曲径,香花鸟语,修竹荫荫,听不见尘世喧嚣,有一种置身红尘外的清静。

这座小院就是北宋名臣、《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在洛阳的家,也是他读书、著书的地方——“独乐园”。

“独乐园”,不仅因为有个道骨仙风的院名和清雅宁静的环境而令人神往,而且由于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这座园子里,历时15年,呕心沥血,编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让人们追忆不已。

司马光到洛阳后,在洛阳买地修筑了一所用于居住、读书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倒是非常满意。

可是当皇上的使臣来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和简陋的陈设而暗自好笑。他们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竟会这样寒碜!

仇英《独乐园图》

司马光徜徉在独乐园里,对政治一言不发。在洛阳,一些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出朝的大臣文彦博富弼等人等13人仿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搞了个“洛阳耆英会”。

司马光到洛阳后,加入了耆英会行列,与他们置酒赋诗相乐。元丰五年(1082年),司马光又受敕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这更是一个坐享俸禄、全无所掌的闲官。

自1071年司马光来到洛阳后,以书局自随,潜心著述,《资治通鉴》就是在这样清静的环境里,历时15年写成的。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出仕后也一直坚持读书,尤其留心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书房里堆满了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

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便逐渐产生了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变化和政治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司马光便在公事之余开始了《通志》的编写工作。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他写好的《通志》进献给英宗皇帝。

《通志》共8卷,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主要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的盛衰兴亡,供皇帝参考。

英宗看后,非常满意,改名为《历代君臣事迹》,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奉费用,增补人员,专事编写工作。

司马光深受感动,很快便在右掖门处的秘阁内设立了书局,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编写班子,其主要成员有:范祖禹、刘攽、刘恕等,这些人都是当时一流的史学家。

根据个人对历史不同阶段的独特研究,他们分段负责撰写:司马光负责先秦部分;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隋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五代部分。司马光统一体例,删繁去重,修改润色,形成定稿。

英宗病逝后,宋神宗即位,他开经筵,在迩英阁读《通志》。宋神宗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名《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要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

宋神宗这些鼓励和支持,更加促进了司马光对于《资治通鉴》的编修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最后脱稿修成,前后共历时19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

全书共计294卷,另附目录30卷,《考异》30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志320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其严格,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资治通鉴》中记述的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推崇。

《资治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练,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19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15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编书,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上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潦草的字。

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耐,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干脆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坐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坑里埋头编书。司马光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

《资治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更多文章

  • 刘秀为什么叫位面之子(为什么有人叫刘秀位面之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秀为什么叫位面之子

    在历史爱好者心目中,王莽被视为穿越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因为他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很多都适用于现今社会。然而,人们在调侃王莽是穿越者的同时,将东汉光武帝刘秀视为位面之子,这是为何?这里这插一句,所谓的“位面之子”经常出现在网络玄幻小说中,是指能掌控一切,拥有开挂般的人生,或者说生平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 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南方(燕子几月份飞回南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南方

    燕子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等都随处可见,和麻雀一样几乎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鸟类之一,但和麻雀不同的是,燕子是候鸟,它们每年冬天都要飞往南方过冬,但是它们飞往的南方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燕子属于食肉类鸟类,它们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我国冬季大多数地区温度较低,昆虫进入休眠或者是已经死去,而燕子又无法以农

  • 震惊全球十大灵异事件(中国十大诡异未解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震惊全球十大灵异事件

    1、地面在呼吸国外有网友在网上上传了一个神秘的视频,视频里显示加拿大一个森林里的地面竟然在上下起伏,就像是在呼吸一样,让人感到非常的可怕。有网友猜测可能是源于地下河流经过,加上土地松软,才造成地面上下浮动。但有关人士表示,这片森林是非常干燥的,地底并没有河流。为何呼吸至今也不知道原因。2、照片上鬼影

  •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毛遂自荐的相关典故及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梳理毛遂自荐典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毛遂的勇气和平原君的气度毛遂自荐的故事,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这个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故事,古往今来,激励着奋发有为的仁人志士,即使在今天,毛遂自荐的典故仍然拥有非常强的激励价值和教育意义。1.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大背景下

  •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中国四大盛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

    说起轮回这个事,真的有点细思极恐的意思,当你细细品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盛世大概都是在八百年左右就有一个轮回。就像是约定好的,冥冥之中就会如此一样。周朝有成康之治,西周东周加起来一算正好八百年;汉朝有文景之治,周灭亡后到汉朝兴盛的阶段差不多也是八百年;唐朝有贞观之治,汉亡唐兴还是八百年。最后

  • 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后果(温室效应的利弊及防治措施)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后果

    人类正在被自己引发的温室效应所杀戮!每年夏天,都会有人因为炎热的天气而死,而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这其中有1/3的人,是源自于温室效应。更可怕的是,温室效应发挥的威力,才刚刚开始。近些年来,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话题,已经充斥了大家的耳朵。很多人都以为地球的温度已经升高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严格地说,全球

  • 郭芙为什么砍杨过的手(杨过是怎么断臂的?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郭芙为什么砍杨过的手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之恋是令人动容的。可有的读者却认为杨过真正喜欢的人是郭芙,反之郭芙也默默喜欢着杨过。他们认为郭芙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欺负杨过,伤害杨过,都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因为只有真心喜欢你的人才会在乎你对自己的看法。而杨过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对郭襄好,也是为了要气郭芙,报复郭芙,因为

  • 人类为什么不再登月了(人类最近几十年没再登月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类为什么不再登月了

    “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汉斯•马克(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好奇心驱使下,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外太空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全面起来。可细心的人们还是会发现,宇宙探索技术趋于完善的大氛围下,貌似大家都在绕开月球

  •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由来(正月可以剃头么有什么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由来

    每当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平时再冷清的理发店也会爆满,我国男的都会在这段时间去理发,女的也会去修剪、烫染头发。原来按照咱们中国很多地方的习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发是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到了正月,人就不能再理发了,怎么也得熬到正月过去才能开始理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习俗;“正

  • 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六出祁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

    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兴复汉室的远大抱负,水镜先生在和他座谈时曾经说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刘皇叔“遍寻四海之贤士。”并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求得经天纬地之大才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在其帮助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 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隆中与刘备交谈数日,期间给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