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古代赋税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古代赋税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12 更新时间:2024/1/26 1:46:56

赋税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赋税是古代中国王朝成立和维护统治的一大重要支柱,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一种政策措施。

当私有制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就已经为赋税提供了成长的温床,而当国家一旦建立起来,赋税就已经有了强制征收的名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根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根据的财产税,即户调;以田亩为根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及以成年男子为根据的徭役和兵役;关税市税等林林总总的其他杂税。

中国的赋税自夏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只是以类似于税的概念的产物存在的,即为“贡”,据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贡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部落或者平民根据田地产出的一定比例来进行上贡。

到了商代,贡法逐渐演变为助法。助法实际为井田制度,将土地根据井字分为九份,外八田为八户的私田,则内一田为公田,八口共耕九田,帮助国家耕做内一田的公田,内一田即为赋税。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其实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时间到了周代,农业税助法又经过了一番整改,从助法演变成彻法,即为每个农户分出一片土地,该片土地的产出数量即为赋税,需要缴纳给王室。“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一词就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春秋时期,税之一字才开始被真正提及。《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就有出现“初税亩”一词。初税亩 是鲁国实行的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的一项改革 ,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亩”指井田制下农民的份地,即所谓私田,与公田即领主自营地对称。税亩以前是“籍而不税”即实行助耕公田的劳役地租制,领主从农民剥削来的谷物限于籍田的收获。

由于农民勤于私田,怠于公作,导致西周晚年以来私田生产的发展和公田生产的衰落,贵族领主不得不废弃公田力役制,转而向农民征收私田生产物。

到了唐朝,唐承隋制,于唐武德二年推出了租庸调制。实行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唐朝的均田制根据人丁分得田地,唐初每位成年人可分得一百亩土地。所分得的田地分为两类:口分田和永业田。

口分田为没有继承权性质的土地,是属于粮田,占所分得田地的80%。得田人死后,这部分土地是需要上交的,以备新丁再分配。

唐德宗建中元年,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困境,在宰相杨炎的主导下唐朝政府正式开始推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有关赋税方面,唐高祖武德二年,皇帝下诏天下百姓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有关劳役方面,每个成年男性每年则需替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便可。

“两税法”虽然将“租庸调”的赋税和劳役加以合并分两次缴纳,但久而久之政府便慢慢将税收制度改革的来历忘得一干二净,导致税收项目混杂一团。

唐朝末年,因为统治集团生活的日益腐化和藩镇割据形成的天下混战局面,中央政府财政支付愈来愈多,入不敷出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每年在征收完两税之后,遇到政府要用钱和劳役的情况,免不了又要重新作出“力役之征”和“布帛之征”,然而这两个项目在两税中早已征收,现在再次对这两项作出征收势必加剧百姓负担。

宋神宗时,王安石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于熙宁五年坚决推行的税收方法,其主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肯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要内容为:对各州县耕地作出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根据地势、土质等前提编

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了增长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至此,中国的税收由实物开始慢慢转向货币。

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则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改革政策,废除人头税。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突破3亿大关,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是什么民族的人(明朝朱元璋是什么出身)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是什么民族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朱元璋是“如假包换”的汉族人。尽管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回族)先生在《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的一条脚注中,曾提到“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伊斯兰)教”,但他本人似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知道,在他的诸多关于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论著中,从未

  • 徐阶是好人还是坏人(历史上如何评价徐阶)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徐阶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明朝历史上,徐阶可说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曾与严嵩沆瀣一气,巴结逢迎;一方面严嵩又倒在了他的脚下,令人扑朔迷离;一方面他身为首辅,政绩斐然,被称为“名相”。一方面他又“霸占”良田二十四万亩,被清官海瑞弹劾;一方面他身为多人的伯乐,识人用人,一方面他又纵容亲属贪脏枉法。徐阶,深谙官场奥妙,寿

  • 古代的一两银子是现在的多少钱(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的一两银子是现在的多少钱

    在我们的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现在的多少钱?古代的钱都称为银子,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古代的银子他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它是要根据不同的年代进行换算的,因为当时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来换算它的价值。根据明史中记载,一个七品官员现在一年的基本工资是45两白银,所以我们知道,一两白银

  • 黄天化为什么是众神之首(黄天化为什么封神第一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黄天化为什么是众神之首

    封神榜的真正策划者是“道祖”鸿钧老祖,他的三个徒弟代表三教联合佥押,元始天尊是实际执行人,而他把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无缘仙道的姜子牙。、封神大战结束后,姜子牙宣读封神榜的名单,看似风光无限,其实不过是元始天尊的“麦克风”,在总结封神大战的大会上代理主持人,名单经过栏目组制片人兼导演的元始天尊反

  • 乌拉那拉氏断发之谜(历史上乌拉那拉氏皇后为什么断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乌拉那拉氏断发之谜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每次巡幸江南都玩得酣畅淋漓,可见乾隆对江南的景色真可谓是流连忘返、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今天我只是想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复视一下: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途中的那次无比诡异的乌拉那拉氏皇后断发事件。试着解析,看看那年的断发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心情郁结的乌拉那拉氏皇后第一个就是乾隆的生母——当时

  • 朱佑樘真的没有妃子吗(明孝宗真的只有一个老婆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朱佑樘真的没有妃子吗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怨词,打破了无数人对帝王家的幻想,史书上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书写着历代帝王后宫那些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故事。但是,在明朝的历史上,却发生过一段在深冷的后宫中展现人性光辉与伟大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讲明朝第九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朱佑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似乎没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

  • 孟姜女的丈夫叫什么名字(民间故事中孟姜女老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姜女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河北秦皇岛孟姜女庙自小就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情孟姜女的遭遇,敬佩她坚持不懈千里寻夫的毅力,于是就很讨厌秦始皇,觉得都是秦始皇害得好好的一家人夫死妇亡。今天看到【东周列国志】第64回,才知道这都是误传,我们原来都被骗了。孟姜女确实是孟姜女,古代女子没到位没有正式的名字,孟姜女就是齐国一个姓姜的女

  •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物(金陵十二钗人物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物

    今天人我们来分析一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一生,她们之所以能进太虚幻境薄命司,因为她们每一个都是苦命人。林黛玉黛玉一家四口,三岁失弟,五岁丧母,十岁失怙,最后只剩下她一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没有人为自己做主。且自幼体弱多病,一生药不离口。因为木石前盟,见了宝玉后,终日以泪洗面,最后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我国历经多少代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如果要问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哪些皇帝?相信很多人会把“三皇五帝”都列举出来。其实不然,尧、舜等都是部落的首领,可以称为大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从“秦始皇”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他将自己视为“始皇帝”,随后秦二世、秦三世等等,他想让他的皇位永远传下去。当然想法归想法,现实并非如此,中国历史告

  • 玉帝和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玉帝与王母的真实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玉帝和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总是成双成对出场,简直就是一对典型的模范夫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不仅不是夫妻,甚至连八卦绯闻都没传过。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是个虎头豹尾的生物 ,形象并不讨人喜欢,经过民间传说的多次「整容」后,才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仙女」形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