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有关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有关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4/1/25 1:53:53

梅兰竹菊历来是中国画家钟爱的题材,而且提到墨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更是理所当然的认为,郑板桥画竹自然是胸有成竹,可万万没想到,郑板桥自己都说。

他画竹是胸无成竹,而真正胸有成竹的是另有其人,这人还和鼎鼎大名的苏轼是表兄弟。

在郑板桥之前,历史上有个人画墨竹很厉害,他就是北宋的文同。“胸有成竹”这个词,就是由他而来。他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先锋。

他的竹子,笔墨扎实而不僵,气韵灵动而不滑,非常耐看。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很少。只有一幅墨竹,就这一件足以名载史册了。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任湖州知州,未到任而死,故有“文湖州”之称。

擅诗文书画,以善画墨竹著称,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文湖州竹派”。以一人擅画一物而开派,毫无疑问文同是个高手。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艺术上的知音,胸有成竹的广为人知就要感谢苏轼,在文同的仰慕与传播者中,苏轼是最为重要的人物。这对表兄弟“竹石风流各一时”,成了墨竹的倡导者。

他们在创作之外,理论贡献也很高,如“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达者寓物以发其辩”等观点。

涉及到艺术观察、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要旨,其意义不仅在于绘画,对各艺术门类的创作都有借鉴的价值。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墨竹逐渐被赋予新的内容,获得新的声望,在文人间广泛流行,主要归功于苏轼对文同墨竹的赞赏。可以说文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的宣传。

文同认为:“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有时文同还会特地在画幅中留下空白,只等待苏轼一人加以题咏。

苏轼的绘画创作也受到文同的发,如米芾评论苏轼的墨竹画:“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

苏轼曾写信向文同抱怨,在不少相识的士大夫家里都看到了文同所作的墨竹,而他只拥有“一竿”,因此他专门令人去求画。

于是文同送他一件《筼筜谷偃竹图》,自言“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文同送给苏轼的这一竿竹子非水墨竹,乃是着色竹子。

苏轼收到竹子后,精心装裱,并作赞语。苏轼有诗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同总结了画竹的基本原则,自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即为“胸有成竹”的来历。苏轼画竹受文同影响很大,他在《与可(即文同)画货彗谷堰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话。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意思就是,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

(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后来的郑板桥也爱画竹,按现在话说他还是文同的粉丝,常常在画中也提起他,这也足以说明文同画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

郑板桥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

实际上,郑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同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所以郑板桥的胸无成竹丝毫也不逊于胸有成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

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

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竹一直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宣和画谱》将绘画总分十门:“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

墨竹独立成门,可见人们有多爱它。

但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最早开始画竹子呢?材料不足无法搞清。有起源于关羽、王徽之、顾恺之等多种传说。

北周大诗人庾信有“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直上山头路,羊肠能几回”的咏画屏诗,可知当时屏风画上是有竹子的。这距离今天已经1400多年了。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上有绿竹二丛,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上色竹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说唐“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

白居易还专门写过称颂他的《画竹歌》,“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啥关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母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杂谈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关系不一般,有4个传说,您更相信哪一个?玉皇大帝是三界所有生灵的主宰,从他20字的最长名字中,可以感知玉帝的尊贵地位。在宋朝宋真宗前,玉皇大帝并没有现在那么名气大,他的名字也没有现在这么长。然而,自从宋真宗做了一个奇怪有趣的梦后,他不仅上泰山封禅,还特意尊奉为玉皇大帝17字长名—

  • 狼毫羊毫兼毫三种毛笔哪个好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杂谈

    紫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

  •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天津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杂谈

    常言道:北有天津卫,南有上海滩。提起这两座城市,或多或少脑海中都能浮现出一些近代中国的历史身影。其中,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天津,更是鸾翔凤集,众多名人选择就此隐匿,很多重大的事件发生于此,见证着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于“神秘”而又“亲切”的天津卫来说,有着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去一探究竟。比

  • 七大方言区有哪些(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分布具体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杂谈

    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内部差异较小,一个来自中国北端的哈尔滨的人到云南的昆明,双方不说普通话照样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使用人数占汉族人口的75%。北方方言内部又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湘方言又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举例说明(两者的划分依据和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看评论里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还有人问什么是新格律派?如果这些搞不明白的话,很容易把诗词搞成一锅粥,平仄、格律、对仗什么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时间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体诗也叫做“古风”。我们习惯于把民国以前的诗

  • 董卿学历大专是真的吗(盘点董卿的第一学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杂谈

    董卿第一学历仅为大专,一样活得光彩照人。提起董卿,没有人不知道的,她是中央电视台无可争议的一姐,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显示了她响当当的实力。她自己作为出品人同时亲自认主持的《朗读者》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作为一个文艺主持人,她主持的深度远远超越了同行的其他主持人,至今主持业界的其他人只能望其颈背。这

  •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四个山西特色民俗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杂谈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在千年时光的浸淫下,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厚重却又不失婉约,具有着大山审判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山西的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吧。提到山西就不得不提在三晋大地上孕育而出的特有剧种晋剧。晋剧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品

  • 好看的快穿文完结推荐(高质量的文笔好的快穿文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五本新鲜出炉的快穿文推荐,献给喜欢阅读的书友们!前三本是女主视角,后两本是男主视角,都是特行独立的风格,值得你点开!简评:女主顾蜜穿越到各个任务世界里拯救炮灰男配的故事。这个作者的人物设定一向是“理智又冷酷、撩苏中透着渣”的女主和“被虐到惨兮兮也无怨无悔”的狗勾型男主。这篇快穿文延续她一贯的写法,女

  • 突厥是现在的哪个省或国家(游牧民族突厥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杂谈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630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695年,后突厥投降并归

  • 唐朝女性服饰有多开放(唐朝服装开放程度很大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杂谈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具“美”这个特点的朝代。唐朝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对于各类方面的文化吸收也是十分开放的。所以在唐朝时期,走在街上你会发现许多身着奇异服装的人,而正是这番文化的交汇贯通,使唐朝常现繁荣锦绣的美丽风景。尤其是女子的服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仍对现在的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