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闹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闹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54 更新时间:2024/1/25 1:54:02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闹元宵为什么叫“闹”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而且是晚上的“闹”,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传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但我倒是宁愿相信另一个传说,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因为这种群众的狂欢显然比佛教的燃灯更能体现这个“闹”字。

如果从字形字义上,或可也能解释一番。

事实上,今天写作“闹”的这个字是经过理据重构的。《说解字》中并没有收录这个字。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为“閙”,并不应该是从“門”/门,而应该是从“鬥”/斗的(由于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所以我打成了“閙”形。)

“鬥”就是“对打”,其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怒发冲冠双手相互搏击之形,就是“搏斗”之义。《说文解字》释为“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

你不得不佩服许慎。因为他根本没见过甲骨文,但是他能从小篆字形中猜测出汉字最初的构意,这是非了不起的。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他不但能从蛛丝马迹中探寻字源,关键问题在于,他还能于无形之中揣测出汉字背后“应该还包含着的”那些信息。

在这个字里,他就揣测“兵杖在后”——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市”这个字的小篆字形从“冋”从“乛”,许慎认为,“乛”就是古文“及”。他把“市”字解释为“买卖所之也”,也就是进行买卖交易物品的地方。

一般来说这样的地方都有固定的场所,会带有栅栏、围墙一类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市”从“冋”的原因。

许慎把“市”上面的字符解释成“乛”(及),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甲骨文等更久远一点儿的文献资料。

实际上这个被许慎认为是“乛”(及)的字符,就是汉字“之”的变体,也就是他所说的“买卖所之”的“之”。

我觉得许慎可能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但是他比较谨慎,没有贸然做出这样的判读,但是在具体释义中把这个猜测放进其中了。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市”这个字其实从“之”(“市”字字形的上半部分)从“兮”(“市”字字形的下半部分)——“兮”就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之貌表示“乱哄哄十分嘈杂”。

“之”既表示“前往”、“去往”,也提示“市”的语音,所以也是“市”的声符。因此,“市”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综上所述,“閙”这个字从“鬥”从“市”,《说文解字》释为“不静也,从市鬥”。所以,“閙”除了“热闹”义之外,也有“吵闹”义;

除了“生机勃勃”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外,也有“搅扰”“戏耍”义(闹心、闹洞房)。由此推想,“正月十五闹元宵”里的“闹”,应该是上述诸多义项的综合。

闹元宵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汉族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有关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杂谈

    梅兰竹菊历来是中国画家钟爱的题材,而且提到墨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更是理所当然的认为,郑板桥画竹自然是胸有成竹,可万万没想到,郑板桥自己都说。他画竹是胸无成竹,而真正胸有成竹的是另有其人,这人还和鼎鼎大名的苏轼是表兄弟。在郑板桥之前,历史上有个人画墨竹很厉害,他就是北宋的文同。“胸

  •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啥关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母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杂谈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关系不一般,有4个传说,您更相信哪一个?玉皇大帝是三界所有生灵的主宰,从他20字的最长名字中,可以感知玉帝的尊贵地位。在宋朝宋真宗前,玉皇大帝并没有现在那么名气大,他的名字也没有现在这么长。然而,自从宋真宗做了一个奇怪有趣的梦后,他不仅上泰山封禅,还特意尊奉为玉皇大帝17字长名—

  • 狼毫羊毫兼毫三种毛笔哪个好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杂谈

    紫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

  •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天津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杂谈

    常言道:北有天津卫,南有上海滩。提起这两座城市,或多或少脑海中都能浮现出一些近代中国的历史身影。其中,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天津,更是鸾翔凤集,众多名人选择就此隐匿,很多重大的事件发生于此,见证着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于“神秘”而又“亲切”的天津卫来说,有着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去一探究竟。比

  • 七大方言区有哪些(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分布具体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杂谈

    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内部差异较小,一个来自中国北端的哈尔滨的人到云南的昆明,双方不说普通话照样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使用人数占汉族人口的75%。北方方言内部又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湘方言又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举例说明(两者的划分依据和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看评论里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还有人问什么是新格律派?如果这些搞不明白的话,很容易把诗词搞成一锅粥,平仄、格律、对仗什么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时间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体诗也叫做“古风”。我们习惯于把民国以前的诗

  • 董卿学历大专是真的吗(盘点董卿的第一学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杂谈

    董卿第一学历仅为大专,一样活得光彩照人。提起董卿,没有人不知道的,她是中央电视台无可争议的一姐,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显示了她响当当的实力。她自己作为出品人同时亲自认主持的《朗读者》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作为一个文艺主持人,她主持的深度远远超越了同行的其他主持人,至今主持业界的其他人只能望其颈背。这

  •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四个山西特色民俗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杂谈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在千年时光的浸淫下,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厚重却又不失婉约,具有着大山审判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山西的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吧。提到山西就不得不提在三晋大地上孕育而出的特有剧种晋剧。晋剧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品

  • 好看的快穿文完结推荐(高质量的文笔好的快穿文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五本新鲜出炉的快穿文推荐,献给喜欢阅读的书友们!前三本是女主视角,后两本是男主视角,都是特行独立的风格,值得你点开!简评:女主顾蜜穿越到各个任务世界里拯救炮灰男配的故事。这个作者的人物设定一向是“理智又冷酷、撩苏中透着渣”的女主和“被虐到惨兮兮也无怨无悔”的狗勾型男主。这篇快穿文延续她一贯的写法,女

  • 突厥是现在的哪个省或国家(游牧民族突厥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杂谈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630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695年,后突厥投降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