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翻译与赏析(李煜写作这诗想表达情感)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翻译与赏析(李煜写作这诗想表达情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849 更新时间:2024/1/4 21:42:02

李煜成阶下囚之后,写下一首《相见欢》,怨恨多得就像东流的江水。

李煜作亡国之词,虽大多用语浅白,但用情却至深。国维认为他之所以用“赋体作词”直抒胸臆,是因他“阅历较浅”,于是只能夸他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

其实,李煜能在南唐纷乱的宫廷斗争里活下来,怎么也谈不上“阅历很浅”。他之所以把词意写得很浅,除了天性之外,也是为了摆脱了“花间词”的步调。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煜借鉴了杜甫诗歌中的句子。这就说明了:他词风的转变,固然与个人经历有关,但也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

正是这种“主动”追求,使李煜摆脱了前人的束缚,最终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了与“花间派”相抗衡的“南唐派”的代表词人。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这一首词完全不需要翻译,现代人就可以将其读懂。事实上,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李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所以没读明白词中含义,误以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抒发亡国哀愁的词。

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林花谢了春红”的时候,说:这一句并没有说明是林中的什么花,但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李煜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

其实,如果《曲江对雨诗》说得还不够直白的话,那么在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最后一句中,有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就讲解得很详细了。

这里的“林花”,就是指逝者坟旁树木上开出来的红花。只要读过杜甫这两首诗就会知道,这里是很明显地发出了“亡国悲音”。

词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次凭吊事件之后,李煜很有可能是刚刚焚香祭拜过南唐将士的亡灵。“谢了春红”,指春天过去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南唐亡国又一年了。

李煜最后是有复国之心的。然而他却是有心无力,两年间南唐军节节败退,直至退无可退。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也只能感叹“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明指遍地的落红,仿佛是在说美人泣血,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那些为南唐作最后征战的英雄们。因为李煜投降的时候,南唐并没有全境沦陷。

在江州,指挥使胡则与左军招讨使柯昶继续与宋军作战了四个月,最后城破殉国。

后来,申屠令坚无故发狂,半夜在军帐中,不知与何人搏斗而亡。刘茂忠独力难支,为了保持袁州百姓才投降。他们二人的抗争,一直持续到李煜降宋的两年之后。

再后来,又由卢绛接过重担,继续与宋军作战。卢绛改走山中,打算从金陵突围,未能成功。他身边的那些州县都投降了,就他依然不肯降。

于是,卢绛就打算到转到闽中,继续和宋军战斗。但是当他路过歙州的时候,刺史龚慎义不肯出来迎接他的军队,他直接就把龚慎义杀掉了。

李煜本身也曾经努力利用长江天险,积极御敌。最后只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为了保全城中人民,不得不投降罢了

所以说他后来,一心想等待一个复国的机会。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胭脂泪,留人醉”。后人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它是遍地“林花”陨落之后带来的感触。

在这里,李煜并非是因为“落红”而产生的伤感。对于牺牲的英雄,任何的“同情”都是侮辱。对于南唐那些牺牲的英雄,只有尊重与赞美。

“几时重”的“重”字,按照《相见欢》的词格,应是平声字,所以读“chóng”,意思是“几时再重现”。但是说完这一句后,李煜就知道根本“不可重见”,于是他又说“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最高明的“共情”

李煜这首《相见欢》,如果只从表面上理解,你可以将它当作一篇简单的伤春之作。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必理会作者身份,就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这一首词达到最大的“共鸣”。

假如不研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单纯地来看这首词的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

在这里,把“胭脂泪”当成了美人泪。爱人离去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温鸳梦呢?没有办法重温了。人生的恨意,只有附着流水,滚滚向东流去了。

因此,这一首诗表面上看着有些粗浅,但是事实上确实蕴藉隐秀,内涵和境界远胜普通的“花间词”,是一首典型的“南唐派”作品。

李煜这首《相见欢》,拆解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把“林花”与“胭脂湿”的意象,分别用到了上下两阙当中,并且赋予了它们更加细腻、丰富的内涵

再通过长短句特有的音律之美,从艺术上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因此,绝对不是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李煜“阅历浅”,所以才能写成这样。

以赋的手法来写词,很显然是李煜有意而为之。看起来,他也没有少读杜甫的诗歌。

结语

从前看梁实秋在书中谈阅读时,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中国古代不靠阅读而能自己成书的,恐怕只有屈原一人。因为屈原写《楚辞》时,我们无法知道他当时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书籍。

李煜纵然是天才,也绝对不可能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靠着“阅历浅”保持住了赤子之心,再凭着赤子之心去进行创作,这种说法未免把李煜看得太低了。

事实上,李煜的确是“天才”,但是他也有努力学习前人的长处,并经过自己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的风格。最终,成为了与“花间派”并驾齐驱的“南唐派”的代言人。

标签: 欢林春红赏析李煜情感翻译写作相见表达

更多文章

  • 世界史上公认十大帝国(历史上的十大帝国世界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帝国,世界史,顺序,公认,历史

    第一波斯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国家,居鲁士大帝时期开始崛起吞并米底确立了,波斯灭了埃及,和希腊在亚洲的城邦吕蒂亚,但是数次攻打希腊不利,最后被希腊邦国马其顿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所灭。第二秦帝国中国历史的第一统一面积了354万平方公里确立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秦王扫六合而天下归一,南征贵州和南越,第一

  • 古诗赠花卿杜甫翻译和赏析简介 (这首诗原本是用来骂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杂谈

    杜甫一首名诗,原本是用来骂人的,现在却用来夸人,这是为何?杜甫的这句诗你肯定背过,可能还经常用来夸人。但是很少人知道这句诗,原本是杜甫用来骂人的,它到底是哪句诗呢?杜甫此诗名为《赠花卿》,全诗是:“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被误解的就是后面两句,我们经常用它来

  • 清明节的习俗介绍(清明节的6个风俗和6个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禁忌,风俗,习俗,介绍,清明节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关于清明节的6个风俗和6个禁忌,你都知道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你知道清明节的由

  • 浔阳楼宋江题反诗主要内容(解读水浒传中这首诗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反诗,宋江题,浔阳楼,解读,意思,内容,主要,水浒传

    《水浒传》解读——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宋江重新回到牢房后,虽然受到了神行太保戴宗的照顾,在牢中不仅没有受到怠慢,甚至还备受人们尊重。宋江在江州牢房中,一直都在等待着皇上的大赦天下,然而令宋江觉得心寒的是,牢中的犯人大多都被赦免了,唯独自己却没有,原因是张文远上告他与梁山有勾结。当宋江得知自己不被赦免时

  • 雷峰塔介绍资料(杭州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雷峰塔,资料,介绍,杭州,前世,今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天的西湖美不胜收,十多年前的初夏,我和朋友游完西湖,来到雷峰塔,带着淡淡的忧伤和遗憾,追寻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雷峰塔也叫皇妃塔,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造的佛塔,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雷峰上,民间以地名指称雷峰塔。北宋宣和二年

  • 顶楼闵雪雅是谁推下去的结局(不起眼的他也值得怀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雪雅,顶楼,结局,怀疑,值得,下去,不起眼

    《顶楼》:杀害闵雪雅的凶手到底是谁?不起眼的他也值得怀疑。韩剧《顶楼》开头的一幕就是一个女孩从高楼坠落致死,同时也向观众抛出三个问题,她是谁?到底是谁杀害了她?因为什么而被人杀害。按照目前的剧情,可以得知这个女孩叫闵雪雅,是财阀女儿秀莲被刚出生就被掉包的女儿。本可以衣食无忧享受上流社会的社会却被使用

  • 稻草人50字读后感(读懂稻草人看明白这世上有太多的无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稻草人,读后感,明白,无奈,世上,50

    读懂《稻草人》:这世上,有太多的无奈,都是常态。叶圣陶《稻草人》讲述了一段凄凉的往事:一个农人做的稻草人矗立在田间地头上,白天时,田野间风景秀丽美得就像一幅画。可这样的景致稻草人没有多少留恋,让他感伤地发生在黑夜里三个女人的悲惨命运。第一个女人稻草人的主人,一个穷苦的老妇人。丈夫因病而死,三年后,和

  • 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什么意思(古代指的是杨贵妃“石榴裙”)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石榴裙,贵妃,拜倒,意思,古代,什么

    俗话说:“拜倒在石榴裙下”,指的是谁的石榴裙?很多人都认识她。要说起我国的俗语,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我们每个人随便都能举好几句出来,甚至是好几十句都有可能。而关于俗语,我们在前面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了,所谓俗语,官方一点的解释就是指“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且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

  • 唐代诗人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代表作《黄鹤楼》奉为经典)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鹤楼,崔颢,经典,代表作,诗人,著名,唐代

    唐代诗人崔颢的十首古诗,其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七律之第一。崔颢(hào),汴州人,唐朝著名诗人。说到崔颢那就绕不开他的那首《黄鹤楼》。相传《黄鹤楼》是崔颢游历时即兴题在楼壁上的诗作,这首诗把怀古和思乡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在景中,纵笔写来,挥洒自如。诗的前三句里“黄鹤”一词连用三次,

  • 歌手陈慧娴现状(陈慧娴被曝进军内地市场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慧娴,进军,歌手,现状,市场,发展,内地

    陈慧娴被曝进军内地市场!积极减肥瘦身,将压轴登场《声生不息》。5月14日,港媒爆料称,陈慧娴即将签约新公司并进军内地市场,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关注。据悉,陈慧娴与环球唱片即将约满,英皇娱乐公司得悉后,立马开出优厚的条件,希望她能加盟。英皇这些年在内地发展得很不错,旗下歌手频繁登上各大热门节目。而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