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赞颂花木兰古诗(有关于赞美花木兰的4首诗词大全)

赞颂花木兰古诗(有关于赞美花木兰的4首诗词大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227 更新时间:2024/1/7 15:32:19

歌颂花木兰的4首诗词,代父从军千年传,英姿飒爽万古香!

大家都知道,花木兰是女中豪杰,代父从军,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女英雄。而在诗词中,有许多歌颂花木兰的优美诗篇。

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简直就是花木兰的赞歌,千百年得到人们的喜爱。

第1首,《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弯弓征战作男儿,开篇直接就点出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可谓先声夺人。

至于“梦里曾经与画眉”,则对应《木兰辞》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第一句的男儿气概后,又显示了花木兰身为女子的爱美之心,体现了温柔之美。

而后两句则是把花木兰和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类比起来,说花木兰与王昭君一样,都是长时间呆在塞外,都是长时间无法回归故土,都是以女子之身承担起重任,让须眉男儿都感到惭愧。

但花木兰与王昭君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花木兰的那种“弯弓征战”的意象,凸显了一种英气勃发的气质,与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幽怨气质显然不同。

杜甫这两句,真是文采飞扬,既有相同,又有区别,将花木兰的独特形象揭示出来,也显示了人们为什么会给花木兰立庙的原因。人们对花木兰真是充满了敬意啊!

第2首,《木兰歌》: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韦元甫。这首诗的内容其实与《木兰辞》差不多,就是用诗人的话重新复述了一遍。

比如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变成了“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而“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变成了“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变成了“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这首诗大致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又说了一遍,新意在于最后的议论。诗人认为,如果后人能够做到像花木兰那样的德行与节操,那么就算是一个好臣子了。因为花木兰忠孝两全,不但是女子的楷模,更是男子的榜样,值得后人铭记。

第3首,《妇女之孝二十首·木兰》:谨勿悲生女,均之有至情。萦能赎父罪,兰亦替爷征。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同。从诗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歌颂的是花木兰的孝心。古代人往往重男轻女,对女子总是不太喜欢。

古代觉得女孩子好,大概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遭遇战事的时候:“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女犹得嫁比邻”。另外一种是女子被权贵看上,攀龙附凤:“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而这首诗并不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说,而是自己说女孩子的孝心并不会比男孩子少。古代人说养儿防老,其实女儿的孝心与男孩子是一样的,这就是“均之有至情”。

诗人接下来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汉朝的缇萦救父,另一个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

女孩子能做的事情,并不比男孩子少!这句话从古代人嘴里说出,真是让人意外。也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巨大精神感染力,让这些诗人都感动不已,佩服不已。

第4首,《木兰祠》: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小坟。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乾隆帝。这首诗的文字水平比较一般,但是立意还是很不错的。前两句是说花木兰代父从军,建立了功勋后却不接受封赏,乃是巾帼将军,值得后人敬佩。

诗的后两句,则把花木兰和青楼女子苏小小类比起来。苏小小是文人诗歌的常见歌咏对象,代表一种风花雪月。

而乾隆帝则认为花木兰的飒爽英姿比苏小小更加可贵。同样是有许多歌咏的诗词,但是吟诵花木兰的篇章好过吟诵苏小小的诗歌。

标签: 花木兰古诗诗词赞颂大全赞美关于

更多文章

  • 关于芙蓉的诗句鉴赏(7首描写木芙蓉诗句经典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诗句,名句,鉴赏,经典,描写,关于,木芙蓉

    秋花芙蓉,木芙蓉诗词7首,你读过几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朝王维《辛夷坞》这首诗是唐朝王维写的,但是这个中间却很难确定到底写的什么花。辛夷花是早春开放,的确在枝头像水里的莲花芙蓉。木芙蓉是秋天开放,说是木芙蓉也不错,且辛夷和木芙蓉都有落花特殊的特点,辛夷花朵无声,一

  • 杨紫电视剧最新(杨紫《长相思》预约数破150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紫,相思,预约,电视剧,最新,150万

    未播先火!杨紫《长相思》预约数破150万,阵容雄厚,有爆款潜质!在播剧中,《三体》和《狂飙》可以说是打得不亦乐乎,两部剧的各项成绩也是相当的耀眼,可以说是为2023年开了一个非常“爆炸”的头!同时,也有不少待播剧的热度和关注度在不断增加,人气飞涨,其中就有杨紫主演的《长相思》!该剧从开拍伊始就受到了

  • 乡村田园诗推荐(九首描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乡村,田园诗,诗句,推荐,描写,生活,美好

    九首村居诗词,最美不过田园生活!已是秋天了,夏天走了,突然有些怀念。诗词君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避暑的日子。那时爷爷奶奶都在,小伙伴们吃西瓜、做农活,不亦乐乎。最回忆的还是在乡村的日子,惬意、舒适,有亲人,有朋友。如今,我们怀念那村居的日子,怀念那最美的田园生活。《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

  • 七夕杜牧诗意赏析(七夕这首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诗意,赏析,诗句,杜牧,情感,意思,表达,七夕,什么

    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词句注释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4、天阶:露天的石阶。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6、坐看:一作卧看。白话译文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

  • 泊秦淮古诗赏析(杜牧《泊秦淮》全诗意思解析与鉴赏)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泊秦淮,古诗,全诗,赏析,鉴赏,杜牧,解析,意思

    杜牧夜游古都金陵,有感于灯红酒绿作一首诗,成为警醒千古的名篇!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牧夜宿在秦淮河畔,有感于当时的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绝——《泊秦淮》。杜牧在诗歌中借古讽今,对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与此同时,还意外地“带火”了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

  • 哭声电影深度解析(韩国宗教类悬疑片哭声剧情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哭声,悬疑片,解析,宗教,解读,剧情,深度,电影,韩国

    韩国宗教类悬疑片天花板?恐怕没有人能真正看懂......一放弃对真相的追寻,沉溺于悬疑诡异氛围《哭声》这部影片是出过冷酷犯罪片《黄海》、《追击》的导演罗宏镇阔别影坛六年的作品。而这部作品也经过导演罗宏镇的几年打磨,听说仅仅是选景就花了半年的时间。观众喜欢罗宏镇导演的一大原因,就是他的影片有一种粗糙的

  • 登上山顶的人生感悟诗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山,赏析,山顶,登高,诗句,杜牧,感悟,人生,九日

    杜牧与朋友一起登高望远,内心当真是百感交集,写下一首伤感的诗。杜牧与李商隐那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两个人也是王不见王,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写得极为深情,每一首都令人惊艳。所以后世也把他们当成是晚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从而有了“小李杜”之称,可见他们的才华也是无与伦比。特别是杜牧的诗更加的忧愁,无论是描写爱情

  • 明代三大才子是谁(解缙、杨慎、徐渭有什么特殊才能)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解缙,杨慎,徐渭,才子,特殊,明代,什么

    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谁,为什么唐伯虎都无法入选?何为才子?是风流花丛,还是寄情山水?是作诗吟赋,还是泼墨挥毫?是,我们心中那个潇洒又悲戚的唐伯虎,还是另有其人?唐伯虎当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吴中地区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因能文和善书画而闻名于世。人们将唐伯虎视为“江南第一风流

  • 陈晓为什么喜欢陈妍希的原因(陈晓跟陈妍希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妍希,陈晓跟,原因,关系,喜欢,为什么

    陈晓这样的“宅男怪咖”,为什么会喜欢上陈妍希?陈晓一直以来在他的同学朋友中被称为“怪咖”,怎么个怪呢?他在上中戏的时候,十分孤僻不合群,上课的时候,别人都是扎堆凑热闹,他永远选择坐在教室里最角落的位置。他的室友爆料,大学三年,大部分时间陈晓宁愿在寝室里吃馒头配咸菜,也不愿意去食堂,原因居然是不想碰到

  • 我国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节为什么定在3月12日)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植树节,12日,几日,我国,3月,为什么

    在每年的3月12日,全国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那么,为什么要把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日呢?原来,植树节还和一位伟人有关,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民家庭。在他十二岁的时候,跟随母亲赴檀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