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的演变过程?
1、夏朝(前2070-前1600年)。
夏禹死后,其子启担任王,从而由“禅让”转变而“家天下”。
夏桀,虽智勇兼备,但生性残暴,沉溺声色。武力征服不从部落,且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尽搜刮民脂民膏,加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商汤伐夏成功,夏灭亡。
2、商朝(前1600-前1046年)。
不务朝政,攻打黄土高原和东夷地区。这些加剧了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
岐山地区的周部落,休养生息,闷声发财,最后商纣无奈自焚,商灭亡。
3、周朝(前1046年-前770年)。
周分为东西二周。
西周。这次要追溯到周宣王时期。周宣王时,土地改革中央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到大贵族的反扑。然后千亩之战大败,宣王的南国之师被摧毁。
到了周幽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废太子另立,引起诸侯不满。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戏诸侯,诸侯愤怒。而后,被废太子联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镐京,诸侯不救,西周灭亡。
东周。东周东迁后,大量土地分封与诸侯,控制诸侯的力量彻底消失,诸周天子成为傀儡,出现了春秋战国局面。
4、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秦末年,皇子胡亥与宦官和丞相勾结夺位,逼迫太子扶苏自杀。登基后重用赵高,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外忧。开疆扩土(岭南地区)使得关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锐北上阻击;地方起义(陈胜吴广)爆发。巨鹿之战,章邯率残部被项羽击败,刘邦趁势入关中,秦灭。
5、汉朝(前202年-220年)
分为东西汉,中间有外戚王莽篡位,这不做说明。
西汉。汉武帝志在疆域,对外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霍光死后,外戚王莽逐渐掌权,6年,杀平帝废孺子自立称帝,西汉灭。主要是外戚夺权政变。
东汉。刘秀起兵,大败王莽,称帝,国号仍为汉。末年,后宫干政。窦太后垂帘听政,窦氏家族将国库掠夺一空。而后,邓太后铲除窦太后,重用宦官和外戚,这些都孤立了皇权,使之成为傀儡。220年曹丕称帝,汉灭。
6、三国时代(220年-280年)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蜀国阿斗宠信宦官黄皓,不勤政,不纳谏。因荆州孙吴杀关羽,蜀吴联盟开始破碎。诸葛亮和姜维常年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耗尽国库,军力下降。邓艾,钟会伐蜀。邓艾绕过蜀国前军,奇袭益州(成都),此时国内空虚无军可战,阿斗降,蜀灭。
吴国政局动荡,国主孙皓荒淫残暴,军心涣散;而此时司马炎隔江相对,招抚渡民,轻徭薄役,并在江边安营扎寨,训练水师。279年,攻破建业(南京),吴灭。
7、晋朝(265年-316年)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西晋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结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芜,百姓战死,加上天灾大旱,国力极为虚弱。之后,匈奴首领大举南侵,攻入洛阳,西晋灭。
东晋时期,主要是军阀夺权。刘裕经过一系列战争,不断膨胀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彻底控制了东晋朝政。最后逼迫司马德文禅让,东晋灭。
8、南北朝(420年-581年)
这是一个混乱时期,很复杂,参与的国家太多了(宋,梁,齐,陈,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魏,齐,周。
杨坚辅政,逼迫静帝禅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兴土木,建大兴城、开凿运河;后期又修建洛阳城、隋炀帝肆意挥霍国库;军事上,三次远征高句丽,隋朝国力锐减,士兵消耗殆尽,阶级矛盾加剧。
群雄割据,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起兵。最后李渊攻入长安。618年,称帝,隋灭。
10、唐朝(618年-907年)
期间有武则天政变,虽为周,纳入唐。
安史之乱:府兵制遭到破坏,士兵无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将权力交给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长安,夺取洛阳,玄宗出逃,军事力量完全丧失。
地方割据。中央薄弱,地方割据,全国混战。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损一空。穷兵窦武,加剧阶级矛盾,激化黄巢起义。朱温在镇压起义时崛起,控制政权。907年,篡国,唐灭。
11、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923年,后梁北太原晋王李存勖灭,建立后唐,地方起义。
936年后唐被契丹灭(石敬瑭勾结),建立后晋,外族入侵。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建立辽,外族入侵。
947刘知远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篡权,建立后周,政变夺权。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长驱直入。1125年金完颜家族南侵,宋军失败,割地议和。宋朝军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战大臣遭挤压。1126年,徽钦宗被掳。1127年,北宋灭。
南宋。蒙古铁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统,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宋朝军事将领岳飞被杀,岳家军战斗力瓦解。由宁宗理宗开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赵投海,南宋灭。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疯狂扩张实行抢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渐降低,黄河长江流域的汉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满,矛盾尖锐。统治上,因对中原(封建社会)认识不足,政治基础薄弱,失去汉族拥护。
地方割据。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纷纷起兵,天下大乱。后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机发展,脱离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达等能征善战,攻陷大都改为北平,元顺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称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经济上因为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等萌芽,经济发展明显,需要更多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当时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农商业手工业等波动较大,阻碍了生产力进步;连年东征(出兵朝鲜抗倭,鸣梁海战就在这时候),消耗了诸多军事力量;
政治上,张居正改革失败,阶级矛盾严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稳,百官变动,人才流失。魏忠贤时期,政治极为黑暗腐败,捕杀东林党,党羽斗争加剧,朝政动荡,国库日渐空虚。军事上,袁崇焕回京被杀,失去关宁防线;加上中原地区旱灾严重,无粮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灭。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科技进步缓慢;社会制度上,落后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得不到解放。
外敌太过强大(八国联军),列强帝国的不断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国库空虚,丧失民族气节,民众大失所望,得不到群众基础拥护。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阶级矛盾爆发。
西方思想与传统思想冲击,资本主义救国热情空前高涨,为阶级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溥仪退位,清灭。
扩展资料:中国自秦以来,一共出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另外,在分裂割据时期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1、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2、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前赵(汉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二个,不止十六个,东晋后灭于桓楚;
3、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南陈,共五个;
4、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5、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6、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7、西夏、辽、金、西辽、北辽、吐蕃、大理,蒙古,共八个。
当然还有很多短暂的地方政权,农民起义政权不被正史承认。
原始人到现代人的演变过程表
一、南方古猿(古猿阶段)(距今约550万年前至130万年前)
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发现于南非塔翁地区,也正因此,非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都能直立行走,处于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在进化过程中,他们失去了一些猿的特征,他们会使用天然工具,活动于开阔地带,没有了尖锐的牙齿和爪子,两足又使得他跑起来很慢,与其他凶猛的野兽比起来,处于生存弱势。所以,在这个时代,南方古猿的生存非常艰难。他们没有能力去追捕凶猛的其他动物,反而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
二、能人(距今约200万年前至175万年前)
能人是形态特征比南方古猿进步但比直立人原始的古人类,是所知最早能制造石器工具的人类祖先,是最早的人类。发现于非洲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一般认为他们是南方古猿的后代。能人,意思是能干、手巧。能人会制作石器,身高在1.40米左右,脑容量大约680毫升,比南方古猿的平均脑量大得多。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就此拉开了属于人类的时代!
三、匠人(距今180万年前至130万年前)
匠人是属于人科的已经灭绝的物种,生活于非洲东部及南部,遗骸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及南非都有发现。匠人站立时高1.9米,会使用先进的器具,如斧头及刀子,比直立人的工具制造更为先进。一般认为能人是匠人的先,在190万到180万年前,匠人从能人的后裔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发展的一支原始人类。但是,匠人是否进化为直立人,仍存在争议,目前一般认为直立人是从能人的后裔中进化而来。
四、直立人(距今180万年前至30万年前)
一般认为直立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在非洲、欧洲、东南亚都有发现相关的化石。从最早的能人开始,人类的脑容量就不断飞速增加,并伴随着诸多其他方面的进化,开启了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因此,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
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大大地扩大了其适应性。因此,直立人不再像之前的那些早期人类一样仅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后来的岁月里顽强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亚洲的广大区域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
直立人的脑已经明显增大,平均脑容量为1000毫升左右,而且脑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因此,这时的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具备了掌握有声语言的能力。
五、智人(距今25万年前起到现在)
智人是生物学分类中人科人属的唯一现存物种,最早发现于非洲埃塞俄比亚,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一般认为是由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而来,但是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早期智人进化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也称为新人,距今约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晚期智人体毛退化,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前,咱们人类依然处在晚期智人阶段哦,也就是说咱们的祖先是智人,咱们现在也是智人。
概括中国古代犁的演变过程?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黄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此外,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发现了八件铜犁铧。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两件;山东济南发现一件商代铜犁,并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解放前陆懋德家藏铜犁铧一件(河南陕西间出土);浙江绍兴、长兴各发现一件铜犁铧,其中一件长18.2厘米;云南呈贡天子庙发现了两件铜犁铧,一件长27.6厘米。这些铜犁铧的出现为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战国秦汉时期,铁犁普遍使用。战国时,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都发现了铁制犁铧冠。其中河南辉县固围村二号魏墓发现的一件,一边长17.5厘米,一边长18厘米,两翼距23厘米。秦代铁犁铧有尺寸记载的发现三件,以临潼陈家沟遗址发现的一件为最大,犁高(长)38厘米,两翼26.8厘米。
两汉时期,铁犁的发展不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犁头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的。犁壁又有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长、宽达40厘米以上;中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20厘米以上;小型铁犁铧一般长、宽达10厘米以上,或平均达十几厘米。上述三种犁铧中,中小型两种犁铧应都是一条牛拉的犁;大型犁铧应是汉武帝时推行的“耦犁”,是两条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开沟,乃是实行“代田法”时推行开的。汉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长直辕犁,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的犁与汉代的犁基本相同。这表现在:其一,犁头仍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犁壁的四种形状依然是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仍是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发现;中型一般仍为长、宽达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长宽十几厘米,或是平均达十几厘米。其三,铸造铁农具所用铁的材质、功能也完全相同,据河南对考古发现的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农具材质化验分析说:“战国早期已采用铸铁脱碳的新技术,而到汉代基本规范化和普及化,并且又有新的提高,这种新技术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对铁农具所进行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研究”表明,“汉代比战国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韧性和抗冲击能都有提高。而魏晋南北朝的铁农具在硬度和抗拉强度方面和汉代则基本相似。南北朝时期,在北齐统治地区曾出现使用方便的“蔚犁”,但这种犁仅在局部地区使用,而且构造不明。从上述情况看,魏晋南北朝与汉代的犁基本情况相似,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汉代以后,中国铁犁又一次大的变化出现在唐朝,这个变化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代的铁犁铧銎部较大,铧的前部较薄而省去了犁铧冠。这就是说唐代的铁犁铧是犁铧与犁冠的合一,减少了部件,使用更为方便简单。二是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有长、短之分。晚唐陆龟蒙《耒耜经》中所说的江东犁,辕长九尺,犁从头到尾长1.2丈,应属长曲辕犁。陈文华发现的“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唐三彩胡人执犁俑”才是短曲辕犁的代表。元代王桢《农书》中所列犁的图形,也是短曲辕犁。短曲辕犁再经部件的并组简化就成了解放前后个体农民所使用的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过程影响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其货币有以下特点: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中国古代数字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如下图:
“1”的写法,与现代一样,都是一竖。
“2”的写法,与现代有神似的地方,但正好翻个角度过来;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
“3”的写法,与现代差别就大了,与“2”一样也正好翻个角度;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
“4”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
“5”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
“6”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颇有点似现代的英文字母中的y写法。
“7”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
“”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机,找不到相同点,但它与“7”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方向正好相反;而在更早的十世纪,竟然有点似现代的“7”。
“9”的写法,与现代一样,古今差别不大;1和9在古今变化都不大。
“0”的写法,与现代差不大,但圈子稍小,有点像句号;而在十世纪以前传入中国时,0写法就是一点,。在唐瞿昙悉《开元占经》中记录的印度古代“天竺九执历经”里,“0”字的写法就是这样,一个字,而不是圈。
"闷"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闷"字目前没有发现甲骨文写法,最早的是西周金文:闷是形声字,由“门”(关闭/声旁)+“心”(情绪)组成。造字本义:情绪无法交流、释放而不快。
世界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主要以树木和草质来建造房屋。唯独徽派建筑,是由石头所打造。到后期,我们会用到砖瓦。但西方的建筑从最早时期,就是利用石头来建造房屋。这也就导致了西方国度后期的重工业发展的源头。
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主要以石块砌垒。
近现代建筑以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复兴主义建筑到美国沙利文摩天高楼群的建筑,以条形筐架砖石承重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西汉:
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桃符到春联的演变过程?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考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好诗词,在公元964年除夕夜,宴请群臣,筵席之间孟昶命大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写吉语献岁。
不过大学士辛寅逊作词后孟昶不是很满意,于是自己亲笔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就诞生了。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
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
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