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
2019年全国各省区的GDP数据都已经公布了。从经济数据来看,南方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国的65%,北方的经济总量只有全国的35%。南方经济水平最低的西南地区也已经几乎超越了西北和东北地区。为什么南北差距会越拉越大呢?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利用经济规律去分析问题。
一,上古时代北方的先发优势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这告诉我们,在早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后期转移到了南方。为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先来说说为什么早期的经济重心是北方。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
古代世界主要有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几种类型。海洋文明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农耕文明重视内陆地区的开发。中国是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文明出现的初期,越有利于农业起源的地方,文明就越发达。在古代,北方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农业,南方对商品经济的需求更大。
北方更有利于原始农业发展
在中国,南方的农业起源比北方早,但是南方的山地多,冲击平原少,土地开发难度大。北方的平原大多数黄河冲击形成的,土壤疏松。春秋战国之前,中国人使用的农具基本都是原始农具,很少有金属农具,因此更适应在北方开发。
上古时代北方气候温暖
中国古代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不过总体而言,春秋战国之前的北方的气候类似于现在的亚热带气候,气温比现在高,降雨量也丰富。这样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时北方的生态自然环境也十分优越,黄土高原还是大片的森林,河西走廊一带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二,南方的后发优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南方的优势开始显示了出来。从春秋战国开始开始,这种变化就开始出现,南方的开发就加快了。南方的优势表现为几点。
南方更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人类的经济发展都是从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变。南方河湖众多,拥有大量的优良港口,更有利于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在西汉时期,岭南一带还是十分落后的,但是广州已经成为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更是异常繁荣。北方也有国际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但是这条路凭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匹、骆驼,运输量有限。另外,游牧民族对路上丝绸之路的干扰很大。宋朝开始,路上丝绸之路就衰落了。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铁农具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随后不断在全国进行推广。于是乎,过去南方难以开发的土地开始大量被开垦出来。两汉时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江南地区就已经成为了鱼米之乡。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已经基本平衡。到了宋朝,“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就是“湖光熟,天下足”。
南方的气候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南方的降雨量比北方丰富,气温高,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在宋朝出现了一年两熟后,南方的优势进一步显示了出来。过去是因为土地开发限制了规模,后来大量的土地开垦了出来,导致南方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北方。宋朝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北方的气候不断干旱,森林不断被破坏,草原变成了沙漠,黄土高原的森林也消失了。如此,北方的可耕地面积就下降下,产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南方社会环境更加稳定
南方西有横断山,南部是东南亚,东边是大海,四周几乎没有外来威胁,一直以来比较安定。北方面临大漠、青海、西域、东北四个方面的游牧民族冲击,历史上战乱不断。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很大,每当战乱发生,北方人就会大量迁徙到了相对稳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的开发。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南北经济格局变化
中国近代的经济格局变化,主要是沿着古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步,如商品经济不断取代自然经济,东南地区的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新中国建立后,北方经济曾经出现了一次逆袭。这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前30年推行了计划经济
现在我们用“市场经济”这个词语来取代“商品经济”这个词语。新中国建立后,推行了“三大改造”,将中国的经济转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苏联模式。这种经济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经济活跃度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经济经济期间,中国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北方,尤其是在东北。这就造成了北方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如果这个时代,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青海西藏,青藏高原也未必不会成为工业基地。
北方煤铁资源丰富
苏联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基本资源就是煤矿和铁矿石,两者是工业的基础。中国的煤铁资源基本集中于北方。不仅是煤铁,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也大多数分布于北方。这就是使得北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时代早期都会有煤矿资源型城市兴起,如美国东北部、英国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从这一点上来说,当时北方复兴也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的。
改革开放后,南方的经济就迅速崛起。发展到了现在,南方经济又实现了对北方经济的超越,这又是为什么呢?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弃苏联模式,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南方的优势又开始出现了。比如广东福建一带的人民和海外联系更加密切,能够吸引外资,技术。南方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而北方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比较大,人们的思维难以转型。同时,北方生产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而南方的轻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加明显。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世纪的产业支柱都是重工业,也就是煤铁为中心的经济。然而,90年代之后,从美国开始的信息化革命改革了世界经济格局。原子能、微电子、基因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兴起,让国家经济的竞争演变为了科技的竞争。这一次改变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走向了衰落,而兴起的是一个个的科技智慧城市。计划经济时代兴起的北方各大资源型城市都无法逃离这种趋势。相反,南方轻装上阵的城市更容易接纳这种新兴工业,如杭州、深圳就是这样的高科技城市。目前,中国主要的网络巨头基本都是南方创立的。
虽然南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但是这并不代表北方会走向衰落,因为差距只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都无法达到平衡,即使是在美国也是如此。每个地区都应该找到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地区和地区之间应该形成分工。如此,经济才会相对协调。
中国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古义:在古时候和文言文是一种解释。今义:一般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主要是说明所要翻译的词或字的现代意义、意思。例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人的配偶。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井田制和青铜农具。
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牛耕水车,精耕细作。以及现代化机器化农业
始到今的诗句?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中国古代夏朝到清朝钱币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国币是贝。最早约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直到金属铸币广泛流通的春秋之后,中国汉字中也可以看出贝币长期存在的事实,与财富有关的文字“货、财、贸、贱、贷、贫、账”等。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7)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8)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在其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发行银行卷等,日伪政府主要有:华兴、中储卷、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观的钱币,这个时代货币种类繁多,多色多样,这个也充分说明这个时代动荡不堪!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画和壁画
绘画艺术的萌芽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帛画出现
两汉时期绘画的种类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一批有名的画家,开始出现绘画理论
中国的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唐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扩大画技趋于成熟
宋元时期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明清时期,文人画继承宋元的传统
同时,木雕版画成为小说和剧本的插画年画布贴画和剪纸画日益繁荣
中国古诗词的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背景:
古诗词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古诗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特点?
药物的萌芽人类最初是怎样知道使用药物的?药物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1.认为药物的使用起源于神:宗教的教义和古代神话-神(上帝)创造了人,同时也教给了人类包括使用药物在内的生活本领。
古希腊神话-阿波罗既是太阳神也是医药之神;之女海金娜掌管人类卫生,hygiene-现代卫生学词源;panacea变为万应药。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即神农氏有“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尊为药祖。一、药物的萌芽2.认为药物起源于巫术:考古发现了巫术与医药混杂的文物3.对动物习性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