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和兵力(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和兵力对比)

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和兵力(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和兵力对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54 更新时间:2024/2/6 3:44:42

各朝代人口数量?

秦朝:约2000万

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国大约有700800万人上下,燕、韩两国也有400500万人口,再加上其余小国,秦初统一六国之际最起码也应该有2000万人口,但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

西汉末:约6000万

《史记》中记载,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建国之初,其户口相比于秦仅余“十之二三”,算下来顶多也就是600万人上下。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到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创下历史之最。王莽篡汉时,人口一度降至3500万左右,东汉建国后经济发展,人口再度恢复到5500万。

三国:800万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由于大规模战乱的影响,人口急剧下降,保守估计不到800万,甚至不如春秋战国时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写了当时民间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西晋初:4000万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人口恢复到1600万上下。至4世纪初,西晋进入全盛,人口恢复至4000万人左右。但随后八王之乱的爆发又使得人口锐减,最低时不过1200万左右。

南北朝:1500万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迅速锐减,至北魏时期亦不过1000万人口而已。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使得东晋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长,但受困于经济发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数在刘宋年间也不过是500万上下,梁朝侯景之乱后又锐减至200万。总结一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恐怕很难超过1500万。

隋朝:5000万

隋朝一统天下后,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进行了一次十分细致的人口调查及统计。结果显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600万上下。至隋末大乱前,隋朝人口超过5000万应该问题不大。

盛唐:5000万

隋末战乱导致人口再度锐减,降幅甚至超过50%。至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人口为1200万上下。

经100余年发展,大唐进入盛世,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万,这才刚刚超过隋大业年间的数据。但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又锐减至1700万。

北宋末:4000万

北宋时期揠武修文,天下无事,商业推动经济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至大观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时期,北宋人口为4600万上下。同期,辽国为900万,西夏为300万。

南宋:8000万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经济突飞猛进,人口也迅速增长至8000万上下。同期的金国人口为5000万,西夏人口为300万,再加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口突破了1.4亿。

元朝:8500万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锐减,北方人口一度损失高达80%。元朝统一时,中国实际人口大约为7000万,至14世纪的元中后期增长至8500万。

明中后期:2亿

由于战乱,明初人口同样锐减,但至明中后期的万历年间,官方数据给出的人口数约为6000万,但由于普遍存在的瞒报人口的情况,粗略估计明中后期人口已经接近2亿。

清中后期:4亿

清初官方人口数据仅为1000万,但随着国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和食用,以及大规模的边疆垦荒,至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2亿,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4亿。

中国各朝代统治年数?

黄帝:公元前2495年-公元前2395年共计:100年

: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7年共计:71年

舜:公元前2097年-公元前2037年共计:60年

禹: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78年共计:51年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共计:470年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共计:554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0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5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4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高皇帝[建兴帝]王莽共计:15年

玄汉:公元23-25年,更始帝刘玄共计:2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5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0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5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69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89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3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8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19年

元朝:公元1206-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162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6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96年

中国各朝代寿命多少?

从有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计: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计:267年

中国各朝代存在时间?

夏朝存在约470年,商朝存在约554年,周朝存在约790年,秦朝存在14年,西汉存在210年,东汉存在195年,三国存在60年,西晋存在50年,东晋存在104年,南北朝存在169年,隋朝存在37年,唐朝存在289年,五代十国存在53年,宋朝存在31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67年

中国各朝代的农民起义?

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两晋----杜起义

两晋----孙恩起义

两晋----卢循起义

南北朝--赵广起义

南北朝--盖吴起

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隋------瓦岗农民起义

隋------窦建德起义

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唐------袁晁起义

唐------方清、陈庄起义

唐------裘甫起义

唐------庞勋起义

唐------王仙芝起义

唐------黄巢农民起义

唐------阡能起义

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宋江起义

宋------方腊起义

中国各朝代宫殿壁画的特征?

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

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

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

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

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

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

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

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云岗石窟。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

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为其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

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皆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

其中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城内的大明宫更是雄伟。

其遗址面积相当于北京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左右。

唐代的木构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广州怀圣寺光塔和大理千寻塔等。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现今遗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仅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四座。但最早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已属中唐。对于初盛唐的结构,可从敦煌壁画及同时代日本建筑窥得一二。初唐承隋制,斗拱简单,最多出一至二跳。如出两跳,多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承令拱或替木。补间铺作多用人字拱,偶有驼峰。檐下正心一线用一拱一枋作一组,出两跳侧用两组,枋上不隐刻出慢拱。各枋使用单材,枋间置散斗或斗子蜀柱。盛唐经济发达,生产力大大发展,连带建筑技术也快速提高。斗拱在短时间内演变成成熟的样式,发展到最多双抄双下昂的四跳,复杂度更大增,出现逐跳计心及重拱等样式。盛唐斗拱最外出跳多承令拱不出耍头。补间用一朵,栌斗置于驼峰上,出跳比柱头斗拱少。中晚唐承盛唐五代,斗拱演变较少。中唐出现耍头出令拱,并削成批竹状。南禅寺大殿第一层枋上刻出慢拱。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虽然宋朝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但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明代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园活动出现一个新高潮。江南富裕地区的村镇多进行了有计划的建设,出现了许多环境优美、设施良好的优秀村镇实例。它们一般都有高质量的道路、桥梁、标榜本村杰出人士的牌坊、作为宗族联系纽带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书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风雨桥、路亭、戏台、庙宇等建筑。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层层木构架相叠而成楼阁的方法,被贯通上下楼层的柱子构成的整体式框架所代替;柱与柱之间增加了联系构件的穿插枋、随梁枋,改善了殿阁建筑结构;斗拱用料变小而排列越来越丛密,等等。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产生了与宋代建筑的明显差异。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若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可以说,清代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同时建筑艺术上更注意总体布局及艺术意境的发挥,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更具有划时代表现。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继往开来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带有历史总结的性质。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很大改变。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例如:北京西郊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的组合,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显示了建筑匠师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进行空间组合的能力,也表现出他们高度敏锐的尺度感。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而尽量在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求变化,创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雍和宫万福阁、拉萨布达拉宫、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大经堂等优秀实例。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筑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分别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门窗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等木雕技艺发达地区,有些民居门隔扇心全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鸟树石跃于门上,完全成为一组画屏。内檐隔断也是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亦为室内隔断形式。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内檐装修中还引用了大量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工艺技术,如硬木贴络、景泰蓝、玉石雕刻、贝雕、金银镶嵌、竹篾、丝绸纱绢装裱、金花墙纸等,使室内观赏环境更加美轮美奂。砖、木、石雕在清代建筑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几乎成为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其他装饰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镶嵌、石膏花饰等亦得到重视。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

水泊梁山各寨兵力分布?

忠义堂山前南路,设立三关,第一关,解珍解宝守把,第二关,智深武松守把,第三关朱仝雷横守把。东山一关,史进刘唐,西山一关,杨雄石秀,北山一关,李逵穆弘。六关之外,设立四旱寨,四水寨,正南旱寨,秦明索超,副将邓飞欧鹏。正东旱寨,关胜徐宁,副将单廷魏定国。正西旱寨,林冲董平,副将宣赞郝思文。正北旱寨,呼延灼杨志,副将韩滔彭。东南水寨,李俊阮小二。西南水寨,张横阮小五。东北水寨,张顺童威。西北水寨,阮小七童猛。

中国各朝代书法家排名?

所谓排名可能还按各人在除书法技艺外其它领域的造诣为参考,如苏轼本身是大文豪、赵孟也是个大画家、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王献之曾经有一个半世纪被人们认为其成就是高于其父等。对此,有人对书法家的了解以及对他们的书艺及影响力作标准。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2、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出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3、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祖籍琅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4、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5、赵孟

赵孟,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6、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

7、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8、怀素

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唐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僧名怀素,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代表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

9、王铎

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明天启二年,即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即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10、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

11、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12、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13、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庭坚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各朝代标志?

朝代旗以各自朝代的标志颜色为底色,旗面中央一个白色圆形被称为白月光,周围用装饰色饰以飞火焰,白月光内用黑色隶书写明本朝名号。例如明朝,红旗,黄飞火焰,白月光,中间斗大的黑色“明”字。

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是国旗的要数清末的黄龙旗了。

黄龙旗,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当时,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这大清龙旗在中国人看来十分壮观好看,可在外国人看来却是邪恶的象征,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后来清朝灭亡,黄龙旗又被五色旗所取代。这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中国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是各朝代的官方语言。

华、夏两部落融合后,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周朝800年,周人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洛阳读书音成为全国的官方语言。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但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定以元大都(北平),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元朝汉语语音的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

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符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北京话里的尖团区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视频(中国各朝代的人口数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约2000万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国大约有700800万人上下,燕、韩两国也有400500万人口,再加上其余小国,秦初统一六国之际最起码也应该有2000万人口,但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西汉末:约6000万《史记》中记载,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建国之

  • 中国各朝代人口数量 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约2000万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国大约有700800万人上下,燕、韩两国也有400500万人口,再加上其余小国,秦初统一六国之际最起码也应该有2000万人口,但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西汉末:约6000万《史记》中记载,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建国之

  • 中国各个朝代人口统计(中国各个朝代人口统计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666.37万+33.53万-45.28万=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654.62万-39.12万=615.5万平方公里唐(

  •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至两汉时期根据《国语》记载,周宣王时中国就已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户口数据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的户口数字。关于战国时期各国人口,由于缺乏记载,只能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资料推算。估计总数在2000万左右。秦朝统一后地

  • 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大全及时间轴(中国现代历史事件大全及时间轴)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到1949),重要事件如下: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3年太平天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有声讲解(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视频讲解)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朝代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

  • 中国近代史大事件时间轴绘画(绘制中国近代史大事时间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1500年葡萄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件时间线索(中国近代历史大事件时间轴)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986年,中国旅游协会正式成立。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2011年,中国正式设立国家旅游日,时间确定为每年5月19日。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从10月1日开始施行。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旅游业严重受措。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顺序:1、林则徐、魏

  • 绘制中国近代史大事时间轴(中国近代史大事件时间轴绘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

  • 苗族历史杰出的女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苗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人,也就是黄道婆了,他是著名的苗族杰出的历史人物项崇周(1856年?)又称项四,苗名称年四,云南麻栗坡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项崇周出生于贫苦的苗族雇农家庭,世世代代定居于云南边境麻栗坡猛洞野猪塘。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