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时候完全在农村长大,经历了很多磨难。套牛、砍柴、割草是他日常经常做的事情。
贾平凹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他观察力很强,爱看书,也经常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拉家长。
贾平凹小时候还多才多艺,他喜欢拉二胡、爱唱秦腔。他还喜欢画画,在自家的围墙上有他画的四角亭子。
不过要说起干活,贾平凹小时候个子矮、力气小,不是一块出苦力、干活的料。
8岁时,贾平凹还不能很好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他喜欢在墙根底下打石头,父亲给了他一个书包,让他去上学。
有一次,他和隔壁的小孩一起,剪下来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然后拿着手电筒,钻进去鸡窝里“放电影”。父亲看到他还有这方面的爱好,就想着给他以后谋个在公社放映队放电影的工作,打打杂也行。不过这个事情后来没办成,放映队就给1个名额,最后给了村支书的儿子。
贾平凹读书刚读到初二上学期,就赶上了国内政治运动,学校就放了长假,于是贾平凹就回到了家乡棣花。十三四岁回到家他和其他大人一样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
由于父亲被批斗,受牵连,家里一下子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贾平凹也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因为父亲的身份影响,贾平凹想走出农村工作,但是好的机会都轮不到他。城里技术工人招工、公路上招养路工人、部队征兵,这些都轮不到他,不是说他不优秀、或者不符合条件,就是因为身份尴尬,所以一报名就被刷掉了。
后来贾平凹因为写字好看,在民兵连里当过文书,学校里的老师回家生小孩,他还临时代过课,但都很短暂。
家乡修水库期间,贾平凹被留在村子里和妇女一起劳动,不让他参加。
后来听说水库需要一个搞宣传、会写字的,他就主动跑去了,因为这样的人才稀缺,最后修水库的宣传工作,从采访、写稿、到印刷、宣传他一个人都包下了。
1972年,在高考制度恢复前,农村开始组织推荐一批工人、农民去学习,并称其为工农兵学员,贾平凹有幸也成了其中一员。
一开始他被安排到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造飞机,后来经过几番周折,贾平凹来到了西北大学中文系。
能上大学,对贾平凹来说是一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他又感动有卑怯。在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大学》中,他曾有这样的描述:
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学识上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高谈阔论。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让耻辱早晚盯着自己…
对于4年大学生活的目标,贾平凹和他同时期读大学的人并不一样。其他人都是工农兵学员,他们原则上从哪里来,将来毕业还要回去哪里继续效力。比如你从学校来,那么你毕业了就回去学校教书,你从工厂来,毕业了就继续去工厂工作;你从报社来,就抓紧新闻方面的训练,回去了就再去报社上班。
贾平凹从农村来,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回去了要继续当农民,但是一般不会这样安排,但是以后自己会被分配到哪里,贾平凹并不清楚。
在这样一个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背景下,贾平凹反倒不受束缚。于是他倾心于自己热爱的文学创作,睡不着的时候,他就会构思写东西,几天就写一篇文章。
大学期间,他广泛阅读积极写作,毕业前已经发表了2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