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编分几个纲要?
一纲要、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和最高潮时。
二纲要、西方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之影响。
三、英国殖民主义扩张对中国的社会改变。
四、中国清王朝对内外矛盾的处理。
五、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清中叶(乾隆朝)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史称“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6、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2、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7、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8、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1、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2、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4、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5、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17、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18、文化渗透的手段: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19、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0、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1、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4、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6、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领会)
①控制中国内政②控制中国的外交③享有领事裁判权④把持中国海关
⑤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⑥扶植和收买代理人
2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手段(领会)
①控制中国通商口岸②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③对华倾销商品④对华资本输出
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手段有:⑴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⑵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⑶在中国设立银行⑷控制近代的交通运输业⑸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①宗教渗透和侵略。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③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怎么考?
中国近代史纲一般会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考?
掌握线索,专题复习,突出重点,制作思维导图,全面把握知识体系就行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主题?
第一章:反对侵略
外国侵略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抵御侵略
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6.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7.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8.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早期探索
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洋务运动
3.洋务事业的兴办。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维新运动
5.戊戌维新运动。
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
革命条件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成果
5.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6.中华民国的建立。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革命失败
8.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
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党的诞生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新的局面
7.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8.实行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
9.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革命道路
道路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前进
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6.红军长征的胜利。
7.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抗日战争
战争原因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全国抗战
3.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4.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5.西安事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7.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两大战场
8.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9.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0.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1.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6.延安整风运动。
17.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
18.抗日战争的胜利。
1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解放战争
战争原因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全民动员
4.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5.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6.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多党合作
7.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8.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新的中国
10.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1.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2.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3.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
过渡开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抗美援朝战争。
4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道路选择
5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7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过渡特点
8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1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九章:曲折发展
良好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表。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严重曲折
5.“大跃进”及其纠正。
6“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7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建设成果
8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9.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0.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1.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接续发展
伟大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3.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4.拨乱反正的任务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
5..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6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7.“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8.邓小平南方谈话。
9.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0.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新的起点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2.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十一章:新的时代
开拓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5中共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成就。
6.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伟大胜利
7.中共十九大的举行。
8.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9.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10.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1.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2.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史纲要全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中国近代史纲要分上下吗?
中国近代史纲要分上、中、下三篇。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谁出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难吗?
看天赋。(你是文科生,而且对于历史知识有很深的了解,那么很大几率能考过;当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以认为你对于中国近代史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所以建议你以教材为主,小册子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
其实这本书我也是刚下手,最近开始在看。
看了一下历年的真题,其实考试的内容并不难。多看、多了解、融会贯通知识考点,相信这门考试不会难倒你的。
登泰山记重点词知识点整理?
登泰山记
1.“阳”和“阴”
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
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