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忠报国简短故事
岳飞字鹏举,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少年时期就拜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岳飞在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做明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岳飞率领部队北伐,收复了被敌人侵如渣占的大片国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争全面胜利之时,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听信奸臣秦桧乘机求和的劝说,一边颁发十二道金牌,强逼岳飞立即班师加朝,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并写下了千古绝唱《纯橡告满江红》。
后来,宋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岳飞坚决反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就这样惨遭杀害,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他精忠报国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
二、谁知道有一些简短的爱国小故事???(急..........)
岳飞~刺字精忠报国
闻鸡起舞的故事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爱国故事之(岳飞250字)
岳飞是南宋名将。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他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功无数,名闻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留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礼拜。
“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自己王位不保;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四、有关李广的五个小故事
1、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2、相传,汉代右北平一带有老虎出没,时常伤人,民皆惧之。李广在此任太守时,经常出行围猎。一次,李广率众出猎夜归,乘着朦胧月色,从一山庄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草木丛生,正是老虎出没处。李广与随从正在丛林行走,忽见一悬崖旁草丛中卧一个庞然大物,定目视之,正是一只大老虎。李广忙张弓搭箭,双臂使出千均之力,猛射之,只听“嗖”的一箭,正射中那老虎。随从忙跑过去一看,中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横卧草丛,其状类虎。再看那只箭,早已连同羽毛一起,没进坚石。连李广也怀疑自己竟有这般臂力,便复归原处,又张弓搭箭,照此巨石连射三箭,然而,箭触顽石,火星迸溅,箭折羽飞,竟无一支再入坚石。
3、李广的骁勇善战,连敌人也很佩服。匈奴单于曾下令说:捉到李广,一定要把他活着送到我这来。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在雁门关附近同敌人交战,寡不敌众,受伤被俘。敌人绑了个担架,让李广躺在上面,用两匹马驮着,送往北方。路上,李广慢慢醒来了,他假做昏睡,寻找脱身的机会。正往前行,他看到有个匈奴人骑着一匹骏马从旁经过。李广一跃而起,跳上马背,夺过弓箭,把敌兵推落马下,策马向南飞驰。几百名匈奴人紧追不舍,李广张弓搭箭,弓弦响处,匈奴人纷纷落马,再不敢追,李广安然脱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