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小故事3个(语言简要)
2、《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1、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可敬的班长》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于是,同志们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原来班长偷偷吃他们吃剩下的鱼刺……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一袋干粮》
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红军人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有哪些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啊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长征风云》作者:赵蔚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大迁徙》作者:李镜
《长征行》作者:石仲泉
另附:
宁夏发现1938年版介绍红军长征的书
新华网银川6月1日电(记者周健伟王迎霞)宁夏博物馆革命文史研究人员日前经过考证发现,珍藏于宁夏博物馆的一本《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国内出版的最早介绍工农红军长征的书。
这本《二万五千里长征》是32开竖排本。封面图案为下方一排行进的队伍及上方的五颗星被一段向西、向北的路线标识图相连接,意为工农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书名为红底白字,楷书印刷体竖印,显得非常醒目。封面的右上方竖写着“史诺著,汪衡译”。“史诺”即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封面下方横写着“文摘小丛书,黎明书局经售”。
翻开封面,发黄的扉页上铅印着清晰的字迹,除注有作者、译者和书局外,还有一行横排印的时间“1938.1.1初版”。封底是一幅红军长征示意图,包括长征开始时间及所经地区等。整本书长18厘米,宽12.5厘米,厚4毫米,共70页。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何新宇说,这本《二万五千里长征》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有些内容比《西行漫记》还要详细,是研究红军长征非常重要的文献史料。
书中的长征目次全部用竖式排列,从右向左依次是“写在前面,在长征以前,长征的第一阶段--从江西到贵州边境,长征的第二阶段--从黔边到遵义,长征的第三阶段--从遵义到扬子江,长征的第四阶段--从会理到四川,到达了新的根据地。附录,红军第一军团西征旅程记。”
从书中的内容看,汪衡是以斯诺分四期发表在美国亚细亚杂志上的《长征记》为主体而翻译的。
书中最后部分“红军第一军团西征旅程记”详细标示了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所经地点和里程。书中在最后的页数上印有由黎明书局发售、当时已出版和正准备出版的各种书籍。其中用大黑体字印出的有汪衡译《毛泽东自传》、张剑萍编《毛泽东抗战言论集》和《中国的新西北》、陈文杰编《抗战将领印象记》;用小字印出的有丁玲等著《救亡戏剧》、薛暮桥著《战时农村服务》、孙冶方著《全民抗战理论基础》、夏衍著《战时后方演剧》、陈德贞编《朱德传》等一大批反映抗战的各种书籍。何新宇说,这些早期发行的书籍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它们无疑对全民抗战产生了重要作用。现在如能找到,将弥足珍贵。
据何新宇介绍,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很多,其中较早的是1938年2月出版的《西行漫记》。去年在西安发现的《毛泽东自传》出版于1937年11月,由斯诺著、汪衡译、潘汉年题写书名、黎明书局经售,这本比《西行漫记》还早些时候出版的书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研究价值,但不是专门介绍红军长征的书。因此专家分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国内出版的最早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长征风云》作者:赵蔚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大迁徙》作者:李镜
《长征行》作者:石仲泉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长征风云》作者:赵蔚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大迁徙》作者:李镜
《长征行》作者:石仲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