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门票?
不收门票,免费开放。
北京民族文化宫地处北京西长安街北侧,东临西单繁华商业区,北靠北京金融街,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曾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一宫,1999年被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届大会选为“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共收藏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古代、近现代藏品五万余件,藏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装服饰、民间乐器、钱币印玺、文书封诰、工艺美术、宗教用品等,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另有图片资料60000余幅,图书文献资料2000余册,音像资料500余盘。作为全国各少数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留物,这些藏品和资料不仅得以科学地收藏和保管,而且为举办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一从大地起风雷的出处是什么?
《一从大地起风雷》全诗的解释为:自从大地被风雷震动,就有妖精从白骨堆中出生。和尚虽然糊涂但是还可以教育,妖精是鬼怪一定会带来灾难。金猴王奋勇挥起金箍棒,扫清了天地的万里尘埃。今天要为齐天大圣欢呼,只因为妖魔又重新到来了。
《一从大地起风雷》原诗为: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赏析:这是一首和诗,是郭沫若1961年10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诗。
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就隐喻内容来说,表达了反对修正主义的主题。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另外,这首诗的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三、侗族鼓楼的侗族简介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
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一寨一姓一鼓楼。
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
地坪风雨桥始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很具观赏性。
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其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它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
黎平侗族建筑师在深圳、贵阳、上海、北京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建筑业绩,其建筑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
在侗寨,寨寨有鼓楼、花桥、戏楼、寨门、吊脚楼。
鼓楼、花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脚楼民居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
全国现存鼓楼630余座,花桥500余座,黎平就有鼓楼320座,花桥290座,均占全国50%以上,是“鼓楼、花桥建筑博物馆”;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称为“侗乡第一寨”,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肇兴鼓楼群已被列为世界基尼斯纪录;述洞村独柱鼓楼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纪录;高寅侗寨现存明朝初期建造的吊脚楼10余栋,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目前,地坪风雨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花桥都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无需图纸,匠师仅用一根竹竿做的“香杆”作为构件尺寸。
鼓楼造型丰富,形体变化多样。
底层4排16柱,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顶部为四角攒尖、四角歇山或八角攒尖。
鼓楼的层数都为奇数,有九至二十多层不等,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是阳数,寓意吉祥。
鼓楼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楼底部通常宽约二三丈,有的围栏杆、有的空敞,中间设“火塘”,四周有长凳供人休息。
风雨桥桥上建长廊和桥楼,十分壮观。
鼓楼、风雨桥楼檐层叠,覆盖小青瓦,檐角彩塑龙凤、花鸟泥塑,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历史传说、传统习俗。
80年代,黎平鼓楼花桥模型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30多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后,赞叹说: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四、五台山佛乐团所有佛赞名称
五台山佛乐,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五台山佛乐是随着佛教向山西地区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来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逐渐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五台山佛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1][2]
2006年5月20日,五台山佛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6。[3]
中文名
五台山佛乐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山西省五台县
遗产编号
Ⅱ-66
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代表作品传承保护主要流派社会影响文化轶事TA说
历史渊源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俗称“青庙”)和藏传佛教(俗称“黄庙”)的佛教圣地。[1]
五台山佛光寺明代壁画中的乐僧
五台山佛教创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时,是五台山佛乐的初始时期,经文诵咏处在以个体为主的“赞呗”“唱导”阶段。
唐代,五台山佛乐同佛教一样达到繁盛,佛教仪式集体化、规范化,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被应用于经文诵咏中,经文诵咏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元明之交,吹奏乐被吸收到佛门,带伴奏的佛经咏诵形成。这种融长短句(赞)、齐言(偈)、散文(文)为一体的佛教歌曲,加上器乐的伴奏与曲牌的演奏,使法事仪式具有了艺术欣赏的价值,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高。
民国初年,五台山佛教出现衰微,五台山佛乐也受到严重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挽救、扶植这一艺术品种,在省、地、县文化部门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了全面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的工作,使得五台山佛乐再度大放异彩。[4]
20世纪80年代起,五台山佛乐虽然得到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僧人流动性大,传承一度不容乐观。[5]
基本特征
综述
五台山佛乐的基本特征是佛教、音乐、舞蹈结合,使佛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声佛事”,表现了佛教的艺术化特征。除有一些佛教根据经文创作的佛教歌曲外,大部分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歌曲或乐曲,表现了佛教音乐民俗化、民间化的特征。除有佛教自身创作的歌曲外,还有较多的中国历史多个朝代所流行的歌曲,表现了专业性和古老性特征。五台山佛乐中甚至有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乐曲,表现了宗教与时俱进的特征。[4]
五台山佛乐表演
五台山佛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5]
形式
五台山佛乐分为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两大类,无论青庙音乐还是黄庙音乐,均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形态。
“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音格)念”“令调”“吟诵”“直数”四种形式。
“器乐”是指由笙、管、梅(竹笛)、铛、音(云)等乐器和木鱼、引罄等法器组成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
“令调”是五台山佛乐的主体,是词(经文)、曲紧密并有序结合的形式,在演唱“令调”时,有的曲调加上了伴奏,这种带伴奏的形式就是僧人们称的“和念”,成为五台山佛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4]
乐器
五台山佛乐完善的标志是乐器的应用,这也是北方佛乐与南方佛乐最大的不同之处。由器乐对经文的演唱加以伴奏和纯器乐的合奏,是五台山佛教音乐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僧人们用以区分“南方佛事”和“北方佛事”的首要标准,二者的区别在于法事仪式中有无乐队的参与。
五台山佛乐的主要乐器是笙、管、笛(梅),配以鼓、铙、钹、磬、锣等。[2]
代表作品
五台山佛乐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1]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五台山佛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1]
传承现状
五台山精通佛乐的僧人已越来越少,而且僧人学习佛乐后一旦离开五台山,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随着老一代乐僧的离世,一些传统曲目也在渐渐消失。因此,五台山佛乐亟待更广博地加以保护和传承。[4]
传承人物
释汇光,俗名王环展,男,汉族,1966年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释汇光1991年到五台山南山寺,拜万富为师,由塔院寺高僧寂度亲授具足戒,开始参禅礼佛,受持戒规,同时学习吟诵经文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释汇光是南山寺主持,他重视佛教音乐的传承延续,致力于整理遗存下来的曲谱,扩大佛乐队伍并主抓佛乐培训班乐僧的训练。[6]
章样摩兰,俗名梁林虎,男,汉族,1969年9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林虎13岁便与佛结缘,走进了菩萨顶。1990年任五台山管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和文化抢救工作。1996年被推选为菩萨顶的住持。章样摩兰从出家开始就倾心到佛乐的吹奏、金刚舞的排练等重要的藏传佛教音乐中。他整理出了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还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为汉藏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一笔。章样摩兰已与镇海寺管家金光喇嘛、万佛阁管家常青喇嘛共同培养了一批演奏藏传佛教音乐的青年喇嘛。[7]
果祥,男,汉族,1977年4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果祥是山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殊像寺监院、佛教协会理事、五台山殊像寺住持。他1998年出家于五台山殊像寺,师承五台山老一辈佛教音乐演奏艺人释常治,主工笙、管、笛演奏,能熟练演奏40多首佛乐曲目,是五台山殊像寺佛乐训练班的负责人,担负着整理佛乐资料和教授佛乐的任务。曾带领五台山殊像寺佛乐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山音乐厅等地演出,并出访韩国等国家或地区。果祥法师学习佛乐主要沿用工尺谱及师傅心传口授的方式,他还学习了一些简谱,更利于佛乐的学习和传承。[8]
保护措施
1978年至1999年,山西省曾多次组织专人对五台山佛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采集。
五台山佛乐乐器
1986年以来,为解决曲目的传承问题,五台山南山寺、殊像寺和普萨顶分别成立了佛乐培训班,担负起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资料和教授五台山佛乐的任务。繁峙县极乐寺善意法师组建了“五台山北方佛教音乐学修院”培养佛乐传承人。[2]
1987年,五台山佛乐团成立。
1993年,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将多年调查、采访所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整理成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五台山佛教音乐》。[9]
2004年,山西省公布五台山佛教音乐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4]
2006年,为了保护五台山佛乐,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陆续确定了三位传承人,其中包括两名汉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和一名藏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5]
主要流派
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系,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典雅庄重;黄庙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粗犷奔放,更富有民间色彩。青庙音乐因其普适性强,从五台山向周边地区辐射;黄庙音乐因其民族性,影响主要在五台山地区。[2]
五台山佛光寺明代壁画中的乐僧
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构成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具体内涵。青庙系统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4个部分,留传下来的约有40多首,在佛教法事活动中常用的有《华严会》《普庵咒》《千声佛》等。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中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黄庙音乐有唱诵、吹腔、仪式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2]
青庙乐器以笙为主,管和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管子、笙、大木鱼、大号、海螺、铙钹、唢呐、海笛,以管子为主,笙笛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2]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山西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
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10]
1992年,五台山佛乐团应邀在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演出。
2000年,五台山沙弥佛乐团赴台湾演出。[2]
2003年11月20日,五台山佛乐团参加了在北京中山音乐厅举行的“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11]
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第4次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五台山佛乐团赴韩国参加演出。[9]
2008年6月,五台山佛乐团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9]
2011年3月19日,由汇光法师带领的南山寺、殊像寺乐僧组成的佛乐团参加“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展演月”活动,在上海大剧院演奏了《吉祥佛韵》。[11]
文化轶事
北宋僧人延一在《广清凉传》中记载:“音乐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形象地描述了五台山佛乐的盛况。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前的唐时石经幢,在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乐伎八人。在佛光寺文殊殿的壁画中,有手持乐器演奏的罗汉画像,他们手中的乐器和法器有笙、笛、木鱼、引磬、小鼓、铛、铃、杵等。这些古老的乐器仍在五台山法会演奏时使用,是五台山佛乐流传的实证。
五台山佛乐的基本特征是佛教、音乐、舞蹈结合,使佛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声佛事”,表现了佛教的艺术化特征。除有一些佛教根据经文创作的佛教歌曲外,大部分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歌曲或乐曲,表现了佛教音乐民俗化、民间化的特征。除有佛教自身创作的歌曲外,还有较多的中国历史多个朝代所流行的歌曲,表现了专业性和古老性特征。五台山佛乐中甚至有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乐曲,表现了宗教与时俱进的特征。[4]
五台山佛乐表演
五台山佛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5]
形式
五台山佛乐分为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两大类,无论青庙音乐还是黄庙音乐,均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形态。
“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音格)念”“令调”“吟诵”“直数”四种形式。
“器乐”是指由笙、管、梅(竹笛)、铛、音(云)等乐器和木鱼、引罄等法器组成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
“令调”是五台山佛乐的主体,是词(经文)、曲紧密并有序结合的形式,在演唱“令调”时,有的曲调加上了伴奏,这种带伴奏的形式就是僧人们称的“和念”,成为五台山佛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4]
乐器
五台山佛乐完善的标志是乐器的应用,这也是北方佛乐与南方佛乐最大的不同之处。由器乐对经文的演唱加以伴奏和纯器乐的合奏,是五台山佛教音乐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僧人们用以区分“南方佛事”和“北方佛事”的首要标准,二者的区别在于法事仪式中有无乐队的参与。
五台山佛乐的主要乐器是笙、管、笛(梅),配以鼓、铙、钹、磬、锣等。[2]
代表作品
五台山佛乐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1]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五台山佛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1]
传承现状
五台山精通佛乐的僧人已越来越少,而且僧人学习佛乐后一旦离开五台山,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随着老一代乐僧的离世,一些传统曲目也在渐渐消失。因此,五台山佛乐亟待更广博地加以保护和传承。[4]
传承人物
释汇光,俗名王环展,男,汉族,1966年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释汇光1991年到五台山南山寺,拜万富为师,由塔院寺高僧寂度亲授具足戒,开始参禅礼佛,受持戒规,同时学习吟诵经文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释汇光是南山寺主持,他重视佛教音乐的传承延续,致力于整理遗存下来的曲谱,扩大佛乐队伍并主抓佛乐培训班乐僧的训练。[6]
章样摩兰,俗名梁林虎,男,汉族,1969年9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林虎13岁便与佛结缘,走进了菩萨顶。1990年任五台山管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和文化抢救工作。1996年被推选为菩萨顶的住持。章样摩兰从出家开始就倾心到佛乐的吹奏、金刚舞的排练等重要的藏传佛教音乐中。他整理出了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还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为汉藏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一笔。章样摩兰已与镇海寺管家金光喇嘛、万佛阁管家常青喇嘛共同培养了一批演奏藏传佛教音乐的青年喇嘛。[7]
果祥,男,汉族,1977年4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果祥是山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殊像寺监院、佛教协会理事、五台山殊像寺住持。他1998年出家于五台山殊像寺,师承五台山老一辈佛教音乐演奏艺人释常治,主工笙、管、笛演奏,能熟练演奏40多首佛乐曲目,是五台山殊像寺佛乐训练班的负责人,担负着整理佛乐资料和教授佛乐的任务。曾带领五台山殊像寺佛乐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山音乐厅等地演出,并出访韩国等国家或地区。果祥法师学习佛乐主要沿用工尺谱及师傅心传口授的方式,他还学习了一些简谱,更利于佛乐的学习和传承。[8]
保护措施
1978年至199年,山西省曾多次组织专人对五台山佛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采集。
五台山佛乐乐器
1986年以来,为解决曲目的传承问题,五台山南山寺、殊像寺和普萨顶分别成立了佛乐培训班,担负起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资料和教授五台山佛乐的任务。繁峙县极乐寺善意法师组建了“五台山北方佛教音乐学修院”培养佛乐传承人。[2]
1987年,五台山佛乐团成立。
1993年,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将多年调查、采访所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整理成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五台山佛教音乐》。[9]
2004年,山西省公布五台山佛教音乐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4]
2006年,为了保护五台山佛乐,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陆续确定了三位传承人,其中包括两名汉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和一名藏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5]
主要流派
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系,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典雅庄重;黄庙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粗犷奔放,更富有民间色彩。青庙音乐因其普适性强,从五台山向周边地区辐射;黄庙音乐因其民族性,影响主要在五台山地区。[2]
五台山佛光寺明代壁画中的乐僧
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构成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具体内涵。青庙系统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4个部分,留传下来的约有40多首,在佛教法事活动中常用的有《华严会》《普庵咒》《千声佛》等。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中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黄庙音乐有唱诵、吹腔、仪式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2]
青庙乐器以笙为主,管和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管子、笙、大木鱼、大号、海螺、铙钹、唢呐、海笛,以管子为主,笙笛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2]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山西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
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10]
1992年,五台山佛乐团应邀在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演出。
2000年,五台山沙弥佛乐团赴台湾演出。[2]
2003年11月20日,五台山佛乐团参加了在北京中山音乐厅举行的“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11]
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第4次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五台山佛乐团赴韩国参加演出。[9]
2008年6月,五台山佛乐团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9]
2011年3月19日,由汇光法师带领的南山寺、殊像寺乐僧组成的佛乐团参加“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展演月”活动,在上海大剧院演奏了《吉祥佛韵》。[11]
文化轶事
北宋僧人延一在《广清凉传》中记载:“音乐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形象地描述了五台山佛乐的盛况。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前的唐时石经幢,在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乐伎八人。在佛光寺文殊殿的壁画中,有手持乐器演奏的罗汉画像,他们手中的乐器和法器有笙、笛、木鱼、引磬、小鼓、铛、铃、杵等。这些古老的乐器仍在五台山法会演奏时使用,是五台山佛乐流传的实证。[2]
地藏王菩萨赞来自五台山佛教00:0004:25
唱诵:高山
稽首本然净心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称扬地藏真功德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钵┝谕幽镀炮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钵┝谕幽镀炮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钵┝谕幽镀炮
钵┝谕幽镀炮
钵┝谕幽镀炮
2019年1月30日晚7时,《华严颂》2019新年祈福音乐会将在广州增城万寿寺再启法筵!本次是《华严颂》音乐会举办的第五个年头,同时也是第九届音乐会,将比以往更加庄严、盛大、美好。
五台山佛乐团众法师《宝鼎赞》唱诵
《严华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佛陀证悟后禅定中所说的第一部经典。乃诸佛之性海,一真之法界。显玄微之妙,演无尽之宗。虽一路一门之所入,而千书万遍之无穷,所谓汇沧海而为墨,聚须弥为笔,不能尽其一句之义。乃真如之玄关,空王之宝殿。佛门有云,不读《严华经》,不知佛之富贵。它尽现了诸佛世界的华贵庄严与重重无尽,也为众生指明了转识成智、修因证果的要道。
五台山佛乐,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五台山佛乐是随着佛教向山西地区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来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逐渐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五台山佛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1][2]
2006年5月20日,五台山佛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6。[3]
中文名
五台山佛乐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山西省五台县
遗产编号
Ⅱ-66
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代表作品传承保护主要流派社会影响文化轶事TA说
历史渊源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俗称“青庙”)和藏传佛教(俗称“黄庙”)的佛教圣地。[1]
五台山佛光寺明代壁画中的乐僧
五台山佛教创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时,是五台山佛乐的初始时期,经文诵咏处在以个体为主的“赞呗”“唱导”阶段。
唐代,五台山佛乐同佛教一样达到繁盛,佛教仪式集体化、规范化,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被应用于经文诵咏中,经文诵咏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元明之交,吹奏乐被吸收到佛门,带伴奏的佛经咏诵形成。这种融长短句(赞)、齐言(偈)、散文(文)为一体的佛教歌曲,加上器乐的伴奏与曲牌的演奏,使法事仪式具有了艺术欣赏的价值,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高。
民国初年,五台山佛教出现衰微,五台山佛乐也受到严重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挽救、扶植这一艺术品种,在省、地、县文化部门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了全面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的工作,使得五台山佛乐再度大放异彩。[4]
20世纪80年代起,五台山佛乐虽然得到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僧人流动性大,传承一度不容乐观。[5]
基本特征
综述
五台山佛乐的基本特征是佛教、音乐、舞蹈结合,使佛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声佛事”,表现了佛教的艺术化特征。除有一些佛教根据经文创作的佛教歌曲外,大部分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歌曲或乐曲,表现了佛教音乐民俗化、民间化的特征。除有佛教自身创作的歌曲外,还有较多的中国历史多个朝代所流行的歌曲,表现了专业性和古老性特征。五台山佛乐中甚至有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乐曲,表现了宗教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