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阳有哪些乡土文化习俗?
富阳有很多乡土文化习俗,如丧葬的习俗就非常讲究
一、送终
当病人弥留之际,应力求全家人全体赶齐“送终”,诸如子女、兄弟姐妹远在异乡,怕赶不上,家里人总要想方设法,让病人喝参汤“吊命”。在外的亲人闻讯后,心急如火,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送终”。当病人喘大气,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抓紧为垂死者洗手脚、揩脸面,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给他(她)换上。
二、报丧
长辈逝世后,即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家报丧,杭富阳人俗称“报死讯”。报丧时,不论天晴天雨,报丧者都要用右手倒挟一把雨伞,俗称“倒挟报死伞”。这个特殊的标志,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会路上同他罗嗦。报丧者到了目的地不能进屋,雨伞要伞柄朝下,放在门外。亲友一看来者的这般举动,就知道是来报死讯。如亲友不在本地,丧家则写信报丧,报丧信,信口须用火烧焦,俗称“焦口信”,或不封信口,俗称“开口信”。
三、七七追荐
富阳习俗人死须做七(每逢7天祭祀1次)以怀念死者。“头七”须第六日上,俗称“敲头六儿”。头七由儿子请和尚鼓吹敲打为亡父(母)诵经拜忏。“四七”,多由亲戚送。“五七”,最为隆重,亲人应到齐。富阳习俗前一日晚,在门口设望乡台,即用门板搭台,摆供桌椅,椅上披死者衣衫,上罩伞一把。说是到了五七,死者要回来探望家乡亲友。“六七”须女儿做,“七七”又称“断七”。富阳习俗一般人家只做七个七。
四、厝柩
旧时富阳习俗通行“厝柩”,就是将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后才下葬。富阳有不少同乡会馆,专门为各地外乡人客死富阳而厝柩的,以便外乡人扶柩归葬家乡。郊区农村都将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园或山上,简单的盖以茅草、稻草,讲究的四周砌以砖墙,盖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污水四溢,极不卫生。此俗民国时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解放后,在50年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时厝柩始移葬深埋。以后普遍推行火葬,无此俗。
二、农村有太多的什么文化也值得骄傲?
个人觉得,农村有太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也值得骄傲。
相对于城市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沿袭着许多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因为农村特有的生活氛围,自然和地理环境等,也会产生很多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那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无法体会到的,是值得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骄傲和自豪的。
三、《平凡的世界》中乡土文化脉络中的节庆仪式有哪些?
路遥在小说中不仅书写了双水村日常生活的变化而且还对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节庆仪式等进行了书写,呈现出了双水村这一村社空间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独特蕴涵。那么《平凡的世界》中乡土文化脉络中的节庆仪式有哪些?
一,打枣节
如果说求雨仪式是有着神巫色彩的乡村日常生活的表征,那么热闹、欢乐的打枣节则体现出了双水村日常生活中村民通过节庆仪式对村社共同体的强调。双水村最盛大的节日——打枣节在农历的八月十四举行,是双水村村民们“团聚”的仪式,就连在外读书和参加工作的人都会特意赶回村里参加这一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村民们头上包的雪白的毛巾、身上穿的见人衣裳以及梳得黑明发亮的头发,都显示出他们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在打枣节中,双水村所有的村民都是这个节庆仪式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香甜的红枣不仅给双水村的村民带来了欢声笑语,而且还寄托着他们对甜蜜生活的向往。这个仪式不仅增强了双水村这个村社的凝聚力,而且村民们还通过这个一年一度的仪式传承着传统风俗。
二,婚丧嫁娶的仪式
与打枣节这种全体村民参与的节庆仪式相比,婚丧嫁娶的仪式更加强调宗族血缘关系,仪式的参与者大都是仪式举办者的亲属或好友,这类仪式体现出了乡土社会对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视。孙少安与贺秀莲的婚礼就邀请了少安父母双方的亲属以及双水村的队干部和与他家相好的人家。孙少安婚礼仪式上邀请的亲属与乡邻,是以孙家为中心按照其与孙家的远近亲疏关系延展开的,暗合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国人人际关系格局上呈现出的“差序格局”的总结。此外,孙少安的婚礼还为我们呈现了陕北乡村的婚俗,在婚礼上坐席的是孙少安的娘舅亲和村里的队干部,而孙少安的叔婶、兄弟姐妹以及邻里则为了婚礼的酒席忙碌。也就是说,在婚礼仪式中个人与仪式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规定着不同人群在婚礼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借此来维护族群关系。婚礼仪式不仅仅是个人组建家庭的象征,还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
“打枣节如果说求雨仪式是有着神巫色彩的乡村日常生活的表征,那么热闹、欢乐的打枣节则体现出了双水村日常生活中村民通过节庆仪式对村社共同体的强调。双水村最盛大的节日——打枣节在农历的八月十四举行,是双水村村民们“团聚”的仪式,就连在外读书和参加工作的人都会特意赶回村里参加这一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村民们头上包的雪白的毛巾、身上穿的见人衣裳以及梳得黑明发亮的头发,都显示出他们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
有热闹欢乐的打枣节,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向往,而且这个仪式也可以增加了双水村的凝聚力,婚丧嫁娶仪式,体现了乡土社会对有血缘和有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村里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打枣节,这一天是村民们团聚的日子,村民们穿新衣,梳油头,隆重又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