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州城隍庙的故事
兰州城隍庙
兰州城隍庙修建于北宋年间,兰州所供城隍爷就是汉初替刘邦而死的纪信。兰州府城隍庙,整个院落为长方形,占地十亩。院内殿堂巍峨,雕梁画栋,飞檐翘楚,红墙碧瓦,古树参天。。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城隍一词与城池的关系极为密切。古人将有水环绕的护城河称之为“池”,无水的护城河称之为“隍”;《说文解字》中说:“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因此城隍一词取自城墙之意。根据城市的大小不同,城隍庙有都城隍、县城隍和府城隍之别。一般而言城隍庙大殿正中为城隍爷,两旁分别为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神祗。城隍最能体现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种文化符号。
兰州的城隍爷应该是正二品。做为城市的护守神,几乎每一个城镇都要修建城隍庙,史料记载兰州及其附近的阿干镇,永泰堡、镇虏堡、安宁堡、西固城、红水堡、盐场堡、宽沟堡、一条城(青城)等许多地方都建有城隍庙。民间传说青城城隍庙还是从宋代名将狄青的军事指挥部演变而来。兰州府城隍庙是这些城隍庙中比较早的一座。兰州的隍庙是北宋年间修建的。有些人认为,兰州城隍庙最初修建年代,已经没有记载了;但有人考证说,隍庙的具体修建年代是公元1196年;也有人说,兰州隍庙至少建于宋代之前。具体修建于那一年这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考证。
从宋代至今人们多次进行整修。明代的探花黄谏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说,金明昌七年(1196年),元至大元年(1308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都对兰州城隍庙进行过维修。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兰州城隍庙发生大火,主体建筑大部分被毁。两年后,人们对城隍庙进行了重修。现在,看到的城隍庙绝大部分建筑,是那个时候修建的。隍庙整体为一座四进庭院式建筑,按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享殿、正殿、寝宫、客堂,牌楼由节园颜妃墓前的贞列遗旰牌坊改建而成(属明代建筑),院内石狮一对,有200多年历史。
兰州城隍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传说中兰州城隍是西汉大将军纪信。纪信字成(?-公元前204),四川巴郡阆中县扶龙村(今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人。也有人说是天水人。纪信先从刘邦起兵,为部曲长。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派兵围攻荥阳城,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刘邦便乘机在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往成皋。项羽气极,下令将纪信处死,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民间传说,刘邦念其救主之功不可没,追封其为兰州城隍,享受一方烟火~
甘肃鼎香食创空间秉承“诚信、创新、专业、服务”的经营理念,专心致力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我们愿与兰州城隍庙一同为兰州人过得更好竭诚服务!
想了解更多关于兰州往事的资讯
请关注鼎香食创空间V/dxcy0931
二、兰州五泉山历史
兰州五泉山公园的五泉,指的是山上的“惠泉”“蒙泉”“甘露泉”“掬月泉”和“摸子泉”。五眼泉水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西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曾屯兵于五泉山。当时士卒征途疲乏,霍去病以鞭插地,山上顿时涌出五眼清冽的泉水。此后,古老的五泉穿越了千年的风雨,滋养了山下一片绿荫,有达官显贵在此修建园林、庙宇,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成为兰州著名的园林景区。
兰州五泉山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层楼叠阁,沿山铺阵,溪流如带,绿树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传武帝时,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这五眼泉至今犹在。
三、兰州有哪些现存的历史遗迹?分别在哪里啊?
兰州的肃王时代遗迹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兰泉县,是年兰州户口仅有395户,人口981口。金代初废兰泉县并入兰州,是时兰州人口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兰州为兰县,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兰州成为甘肃省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设立兰州市。
历史上的肃藩王家族,是一支较平庸,没有出过什么特别著名人物的家族。不过,肃王这一脉的传承体系比较完整,自肃庄王移藩兰州后,对明代兰州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多有贡献。
兰州三台阁
兰州市的皋兰山有座古朴的的“三台阁”,此处海拔2129米。“三台阁”始建于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肃庄王朱瑛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兰州后所建。原名“魁星阁”,上祀魁星。后来因为“神阁一楹,阁崇三级”,所以俗称“三台阁”,岁月流逝,人们也只称“三台阁”而忘记了“魁星”初名。
相传朱瑛修阁,是借眼前之地,寄传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后,每于重阳佳节,定会携眷登高望远,遥思金陵。
“三台阁”历经370多年的风雨战乱,数番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过,还划给养赡旱地25亩。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阁又遭战祸所毁,至辛亥革命后又加修补。民国十三年(1924年)甘肃督军兼省长陆洪涛却暗使人拆毁三台阁以达到私利。解放后,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阁,重现旧观。
兰州金天观
肃庄王朱瑛好道教,到兰州两年后(建文二年-1400年)兴建“金天观”。当时的选址在城西三里,这里唐有云峰寺,宋建九阳观,西方在五行中属金,故名“金天观”。修建之初,肃庄王见这一带山环水绕,如同仙人舞袖,还将城西面的一个城门取名为袖川门(有碑刻载“皋兰袖川外之金天观”可证),并不完全是现在七里河西津东路市工人文化宫的地点。工程到永乐四年(1406年)完工,人们是从雷坛河新桥边上的一个山门进入寺观。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为雷坛庙会,热闹异常。
金天观的建成,还有一段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桑ㄖ煸暗某に铮又毂甑某ぷ樱1398年即位,年号“建文”。登基后,进行削藩,压制地方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明朝政权,惠帝神秘失踪。传说建文帝逃到兰州,当时肃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观,他便让建文帝匿藏观内。有人认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当年有位著名道人孙碧云,号“玄虚子”,孙十三岁上太华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再驻武当山,道行深厚,精通武当内家拳术。洪武年间入京师,甚得朱元璋褒宠,明景帝时还为其在京建万寿宫。可能匿于甘肃的传闻也传到朱棣那里,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诏,让孙碧云主持兰州金天观道场,暗地里打探建文帝消息。肃庄王之前与也与孙相识,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望仙桥和雷坛,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肃王将孙碧云“迎居金天观环室接引群众,语多奥旨”,孙在兰州居留了两年,没得到建文帝什么消息,后来便返回太华山。
金天观落成,占地54亩,观内殿阁巍峨,回廊幽曲,声名鹊起,为陇上最大的道观。当时金天观以唐代槐树、壁画、牡丹而闻名。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今天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达20余米,胸径近3米,也名正言顺的成为兰州第一号受保护古木;还有明清柏3株,树龄均在120年以上。
原来金天观回廊绘有建文帝时期的壁画《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还有兰州驰名的牡丹池,相传这里的牡丹来自唐长安城,有些甚至还是杨玉环的手植株,传闻总是令人浮想连篇的,可惜我那天转了每一处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见廊殿开着一间接一间的行货画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则徐被贬新疆途中,居兰州八天,一天他游览了金天观,在斗母宫题写了一幅对联:“普物无心,万讣共载慈云遍:资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长”,如今不知又在何处。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好在原二清殿西廊还有明清碑刻十余块,是城市建设时人们将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从肃王府“节园”移来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会讲到),旁边还有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书的文天祥《正气歌》碑刻。
兰州白衣寺塔
兰州白衣寺是末代肃王朱识f管治下于崇祯四年(1631年)始建的寺院。那时建寺初成,往往都获皇帝封赐名,大概崇祯正忙于应付清兵进逼,哪有心情顾及陇上一寺命名,当时就以寺内尊奉的白衣菩萨而称“白衣寺”。
新华网兰州12月7日电(记者王艳明)一处罕见的4000年前原始先民贮藏石灰的灰坑日前在甘肃省庄浪县被发现,里面还保存着尚未用完的石灰材料。这一贮藏石灰的灰坑位于新发现的大嘴梁遗址中心,灰坑内堆积的石灰高约30厘米,宽约40厘米,暴露的石灰呈粉粒状,黄白色,凝结坚硬,与今天建筑材料中的石灰基本相同。庄浪县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李晓斌介绍,这些石灰是原始先民用来加工白色的房址表面时没有用完的材料,从堆积情况看,可能是就地烧制,表明在距今约4000年,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烧制石灰的技术。大嘴梁遗址位于庄浪县岳堡乡境内,今年11月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李晓斌介绍,这是一处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大型遗址,在这一遗址中,除发现灰坑和石灰材料外,还发现了10余处白灰面房址,并采集到一批残玉料、骨器、石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