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事迹概括?

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事迹概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285 更新时间:2024/3/6 5:49:52

一、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事迹概括?

代旭升,195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72年11月参加工作,现为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作近40年来,他坚定"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信念,勤学苦练,勇于革新,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专业技能拔尖人才,先后完成"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玻璃钢污油储存罐"等技术革新成果86项,他还参加编写并出版专业技术书籍2本,参加编写并出版专业技术视频教材1套,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技术论3篇。其中,1项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果获山东省、中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先后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胜利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十大工人发明家、十大杰出职工、十佳道德模范、十大影响力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200字左右?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成功走近了一步。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百姓家。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三、伽利略的发明故事200字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四、名人的发明小故事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谁有关于感恩的名人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说感恩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中学徐贤友老师提供——一堂“学会感恩”的口语活动课活动过程展示感悟感恩(将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小组表现积极,争先恐后地举手。老师依次请故事组、名言警句组回答。)1.故事组王劲: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

  • 介绍历史人物的基本信息?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 宋朝名臣被丑化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狼牙谷一战,潘美对杨继业的死确实要负有一定责任,但也只是战术上的争论,而且杨业,以及参军王铣都有责任,并不涉及个人恩怨澹台名不是历史人物。出自孔子《论语》中一句话: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室也。《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

  • 有哪三部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涉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区划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这三部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准则》其实还有一些别的法律、法规、行业条例也涉及,如《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举例说: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内通常都有相当数量的各级

  • 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它就是祖国文明之美,那么中国文化遗产有哪些呢?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

  • 四川传媒学院在什么地方位置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团结学院街67号。四川传媒学院(SichuanUniversityofMediaandCommunications)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截至2016年1月,学院有教师1000多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100人,副高级职称240多名,具有研究生学位的4

  • 屈原人物传记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

  • 有关孔子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

  • 求普希金的致大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

  • 15名人读书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勤奋读书故事录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