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历史人物的四字成语?
盘古开天瑜亮情结孔融让梨太公钓鱼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负荆请罪,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暂时想到这么多
二、请写出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急啊!!!!
1、一饭千金——韩信
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靠着钓上来的鱼充饥,运气差时就只能饿着肚子。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拿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起了曾给予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两黄金来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纸上谈兵——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定作战计划,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
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
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班超面对这样的生活曾扔下笔感叹:“我若没有更好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7、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司空见惯——刘禹锡
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使时,有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人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便邀请他一同喝酒,并请了几个歌女作陪。席间,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9、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典故: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给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释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1)背水一战--项羽
(2)负荆请罪--廉颇
(3)四面楚歌--韩信
(4)完壁归赵--蔺相如
(5)指鹿为马--赵高
(6)纸上谈兵--赵括
(1)背水一战韩信
(2)负荆请罪廉颇
(3)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项羽
(4)完璧归赵蔺相如
(5)指鹿为马赵高
(6)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是韩信。
负荆请罪的主要人物是廉颇。
四面楚歌的人物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应该都知道,是赵国上卿蔺相如。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
背水一战是韩信。
负荆请罪是廉颇。
四面楚歌是项羽。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
指鹿为马是赵高。
纸上谈兵是赵括。
三、写出下列成语的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赵括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闻鸡起舞--祖逖
完壁归赵--蔺相如
指鹿为马--赵高
韦编三绝--
孔子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四、写出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三顾茅庐(刘备)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
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之才(曹植)指鹿为马(赵高)
刘备赵括勾践曹操项羽刘禅曹植赵高
刘备,赵括,勾践,曹操,项羽,刘禅,曹植,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