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历史上韩非的结局和李斯有关吗)

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历史上韩非的结局和李斯有关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11 更新时间:2024/1/19 4:11:20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烁的时代,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为中国的文化、思想做出重要贡献。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还是受政治因素的推动。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周天子的“老一套”已经失灵了,急需要一套新的理论来维持平衡。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招贤纳士,富国强兵。

为了迎合各诸侯国的需求,许多贵族和士人就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百家争鸣”的推动因素。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学派理论逐渐丰富,最主流的学说有4种,即:儒道墨法。其中,实践此书最多的学说,就是法家。而韩非是公认的法家学派代表。

一、为啥选法家

注意,韩非只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并非韩非所创,法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管仲、子产等人,在韩非子之前,商鞅、申不害等“大佬”早已名留青史。

韩非和孔丘、李耳等人不同,他是韩国贵族,有人称之为“公子非”,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子”这两个字不是白叫的,他代表着诸侯宗室子弟,正因为他身份特殊,所以他肩负的责任和别人不同。

战国末年的韩国,在“七雄”之中土地最小,国力最弱,韩非从小立志要帮韩国富国图强,后来,韩非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当时,他还有个同学,此人就是李斯。

韩非在师从荀子期间,总结七国崛起的经验,他认为,诸子百家中真正能付诸实践,并且效果最显著的学术思想就是法家。

当年魏文侯李悝变法,迅速提高魏国国力;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让大秦从此脱胎换骨。

韩国也曾在法家上尝到甜头,当年韩国之所以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全赖申不害推行“术”治,让韩国强大十余年。

韩非经历数载,融合了申不害、商鞅、慎到等人的思想,形成一套所谓“法、术、势”完整的法家体系,堪称集大成者。

二、生错了时代

韩非学成归来,想凭借自己的学术思想对韩国实行变法,然而,他受挫了,因为他遇到的是韩桓惠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国上党,韩国兵败如山倒,此后数十年,韩国一直在秦赵之间苟延残喘,韩非见到韩国日渐被削弱,十分不甘心,他上书给韩桓惠王请求变法图强,《史记》云: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于韩王。

然而,韩桓惠王则认为,法家思想已经过时,而且当时韩国被几个大国挤在中间,外事尚且应付不过来,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埋头变法。

韩非上书持续了5年之久,一直没有得到韩桓惠王的支持。韩非大失所望,开始埋头整理自己的著作。

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韩国的灭亡虽然可悲,但并不可怜,因为像韩非这样的大才并未得到重用,可见韩王识人不明。若韩非早生100年,情况或许完全不同。

三、秦王召我入咸阳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非得不到韩王的赏识,隔壁的秦王却早对韩非之名仰慕已久。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说了一句:“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嬴政是何许人也,想要的东西,必须要得到。为了得到韩非,嬴政不惜对韩国软硬兼施。

这时,韩桓惠王在三年前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韩王安怕秦国来找韩国的麻烦,索性派韩非以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也是韩非在世的最后一年。

韩非到达秦国后,得到嬴政的热情款待,韩非几次和嬴政交谈,嬴政都拍案叫绝,认为韩非的思想才是治国之道。

嬴政决定留下韩非为自己效力,韩非也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伯乐”。

然而,嬴政和韩非之间有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嬴政志在天下,他要灭六国。而韩非是韩国王室成员,他除了为嬴政效力以外,他还要代表母国的家族和宗庙。

为了阻止嬴政灭韩,韩非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存韩》书,书中,韩非站在嬴政的角度,论述灭韩的种种弊端。

让人不解的是,韩非除了劝嬴政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攻击李斯姚贾。李斯是谁,其能力如何。

不用多说;姚贾是秦国著名的纵横家,其巧舌如簧,出使四国,屡次破坏诸国合纵。韩非得罪这二人对他有何好处呢?

笔者推测,可能因为李斯和姚贾都是明晰天下大势之人。

韩非的《存韩》早已被二人识破,韩非为了自己的母国,才想借嬴政之手除掉二人。只可惜,韩非毕竟高估了自己,李斯和姚贾很快将韩非踩在脚下。

四、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

其实,即使没有李斯和姚贾,以嬴政的能力,他也能窥探出韩非的目的。

而且,嬴政势必要灭掉六国,韩非再怎么劝,都不可能有结果。所以说,韩非和嬴政之间,注定不能和解。

韩非身在秦王脚下,敢和嬴政作对,必然要死,就这样,韩非死了。这一点,《史记》记载得很有戏剧性: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马迁说韩非最终被李斯毒死了,结合《史记》前文,因此后人说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所以才害死韩非。

其实这种理解是大谬,《史记》用的是春秋笔法,不能从字面上理解。笔者认为韩非不是李斯害死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从《战国策》等史料来看,李斯并不妒忌人才,秦国有许多人才都是李斯推荐给嬴政的。

例如顿弱、尉缭等人,都是大才。甚至有人认为,韩非也是李斯推荐给嬴政的。

所以说李斯妒忌人才,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史记》中写李斯“遗药”,“使自杀”,也就是说,药是李斯给的,但韩非不是李斯杀的,韩非是自杀。

若是李斯逼韩非自杀的,那后面“秦王后悔之”的时候,为何没有问罪于李斯?

所以说,如果李斯是私自杀韩非,也是站不住脚的,最大的可能是李斯是奉命办事,奉谁的命,还要说吗?

第三,韩非要见秦王“自陈”,为什么不得见。是李斯不让他见秦王,还是秦王不见他呢?

此时,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李斯有权利不让韩非见秦王,并且私自杀掉韩非吗?

最大的可能是,秦王认为韩非的《存韩》的言论自己无法接受,因此没有和韩非见面的必要。

李斯或许了解韩非的性格,为了避免韩非激怒嬴政,所以才不让韩非见嬴政。

第四,还有一点很重要,韩非是死于“鸩杀”。在先秦时代,真正罪大恶极的人物都是车裂或腰斩,死于“鸩杀”的人。

大多是为了让他有尊严地死去。韩非最终死于毒药,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秦王欣赏韩非,决定让他有尊严地死去;

要么是李斯为避免韩被嬴政所辱,才偷偷“遗药”给他。总之,说韩非是李斯害死的,其实冤枉了李斯。

综上所述,韩非之死,罪魁祸首还是嬴政。

韩非虽然死了,但他的学说却生根发芽,被秦朝所沿袭。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朝以及接下来的朝代都是以儒家为外衣。

其实施行的是“外儒内法”的制度,因为封建统治者们心里都明白,只有“法”,才是统治万民的根本,而“儒”只能辅以教化。

韩非总结的学说,注定流传千年,且一直会被流传下去。

标签: 韩非历史李斯真相结局有关

更多文章

  • 明治维新的起止时间(日本明治维新具体时间及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起止,内容,明治维新,日本,具体,时间

    一切还得从1853年的日本说起,这一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抵达日本浦贺港,强迫日本开国通商。翌年,迫于美国的武力,日本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之后,英、俄、荷兰等西方列强也纷纷效仿美国,与日本签订类似条约,打破了日本长达200多年的闭关锁国状态,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致使日本国

  • 霍去病为什么杀李敢(霍去病射杀李敢为什么不还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去病,李敢,还手,为什么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邀请满城文武来到甘泉宫,在甘泉宫寻求打猎之乐。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应邀前来。可是当打猎开始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发生了。当时,霍去病和李敢并肩骑马,共同追逐林间的野鹿。但是追出去后不久,李敢发现霍去病不见了,他觉得十分奇怪。在甘泉宫遇见野鹿的情况很少见,霍去病不可能如此轻易放弃这样的大

  • 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间是几世纪(14世纪麦哲伦航行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麦哲伦,航行,世纪,环球,意义,时间,14

    9月20日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1521年航海家被菲律宾土著砍成碎片历史上的今天,1519年9月20日开始环球航行。很多人不知道,麦哲伦是个优秀的航海家,却是一个蹩脚的军人。他被菲律宾土著酋长用拙劣的计策欺骗,作为炮灰去攻打另一伙土著,被杀后切成了碎片。1519年9月20日开始环球航行,经过1年半的艰

  • 1956年中苏关系为什么恶化(历史真相及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恶化,真相,历史,原因,关系,根本,1956年,为什么

    中国和俄国(苏联)在近代的关系很“暧昧”,时好时坏。晚清时期,俄国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头“恶熊”,趁你病,要你命。二战后,苏联则与中国有过一段蜜月期。中国受到了苏联在工业、军事技术上的重要支持。然而,中苏之间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 徐凤年最后什么结局如何(雪中悍刀行徐凤年最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刀行,徐凤年,雪中悍,结局,最后,如何,最终,什么

    随着《雪中悍刀行》电视剧的热播,读者对于《雪中悍刀行》这本小说也更加关注起来。关于此书,读者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主角徐凤年的结局。关于徐凤年的结局,其实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问题:1,徐凤年为何不称帝?2,徐凤年退隐后北凉交给了谁?3,徐凤年的老婆是谁?4,徐凤年为何没有和鱼幼薇在一起?5,徐凤年为何没有

  • 朝鲜战争真实结局(历史上谁赢了朝鲜这场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争,朝鲜,历史,结局,真实

    1950年六月,朝鲜战争在三八线附近爆发,因为美国的突然干预,使原本只不过是一场朝鲜的内部战争逐渐变成了一场国际化局部战争。中国因为保家卫国的需要,被迫参加了这场战争,以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到1953年七月,在三八线附近结束战争,并签订停战协定为止,朝鲜战争总共进行了三年零

  • 火烧圆明园是谁烧的(历史上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火烧,圆明园,历史,第二

    众所周知,每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被焚毁的“忌日”。而毁灭这一人类文化宝库的罪魁祸首,就是‘英法联军’的头子——英军全权代表‘额尔金’。这里我们解释一下,‘额尔金’并不是人的名字,而是英国贵族的一个封号,受领者是苏格兰声名显赫的‘布鲁斯家族’。公元1654年,苏格兰并入英国之后,这一封号便被保留

  • 三国赤壁之战是哪一年(真实的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赤壁,时期,发生,真实,什么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

  • 民国总统有哪些(民国时期各个总统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民国,总统,介绍,时期,哪些,各个

    开国总统、国父——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国父。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 我国最早的兵书是哪一部(早期历史上孙子兵法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书,兵法,孙子,作者,历史,我国,早期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军事书籍,其作者是齐国的孙武,从完成到现在,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在如此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部书的内容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使用上是否有所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寻一下答案。《孙子兵法》完成于春秋时期,全书共十三篇,当然,也有人说应该是八十二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