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科是谁的儿子(国父孙中山儿子孙科简历及生平简介)

孙科是谁的儿子(国父孙中山儿子孙科简历及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41 更新时间:2023/12/15 12:17:44

“随我前往台湾,日后反攻大陆!”

1949年,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残余部队迅速退往沿海。

台湾海峡附近一下子热闹非凡,一批批军人登船撤退,呼喊声此起彼伏

国民党高官的待遇要高一点,他们乘着游艇、飞机对岸进发。

然而也有不少人拒绝跟着蒋介石赴台,孙科便是其中的一位。

显然,作为孙中山独子的他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孙科为什么没有跟蒋介石去台湾?后来的结局又怎样?

孙科

注重实操,施政敏捷

孙科小时候在檀香山长大,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出差,很少看望他,两人的交流只有一封封的信件。

父亲每次寄信,总会附带一个沉重的包裹,里边没有什么纪念品,只有沉甸甸的图书。

时间久了,孙科甚至可以不看来信,只打开包裹,就知道父亲在哪里。

如果他看到中线装书,那说明他在东亚,如果他看到英文书或法文书,说明他在欧美。

在书香氛围里,孙科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在漫长的一生中,都以“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勉。

孙中山

也许是对父亲抱有憧憬,农业大学出身的孙科对政治很感兴趣,经父亲的介绍,他在16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政治之路。

孙科跟父亲一样聪明,只是两人擅长的领域不同。

孙中山年轻时曾周游列国,视野十分广阔,做的决策多是战略层面上的;而跟父亲不同的是,孙科的眼光更多地着眼到实际上,他更擅长做实事,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反应迅速。

在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首任铁路部长后,孙科马上开始策划铁路建设工作。针对国内军阀、政客意见难以统一的复杂局面,孙科提出了“管理统一,会计独立”的理念,成功地把所有人凝聚到一起。

孙科

当时这个理念相当超前,大概意思就是管理上归中央,财政上归地方,大家一起建造,一起享受,这种方针使得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起了一条条铁路。

孙科担任广州市长的时候,曾开创性地将城市税作为主要税种,他发现城市上存在很多商业投机行为,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为了减少这些乱象,他开始征收“土地增价税”,此举大大遏制了不良势力的发展。

可以说,孙科和孙中山一样,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是孙中山则在战略层面眼光长远,而孙科擅长从事着实操性的工作。

孙中山

孙科和蒋介石的切磋

1925年,孙中山因癌症去世,蒋介石靠着阴谋算计,逐渐夺得了统治地位。

孙科因为有“孙中山之子”的光环,又很早就投身革命,所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很高。

他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作风,跟他颇有不和,但两人还是明面上的朋友。

直到1948年末,随着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不断失利,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

一些人认为,必须要跟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否则国民党将不保。

彼时担任行政院长的孙科便是主和派的领袖,他认为,蒋介石已经独揽大权几十年,党内的很多制度都因为他的独裁而被破坏,现在局势变化,必须先从党内的权力体系上做出改变。

孙科

于是孙科委婉提出了“光荣的和平”方案,希望蒋介石能认识到错误,主动下野,由行政院来接管国共的和谈事务。

蒋介石听完提案,当然一百个不愿意。

他很明白,一旦放出权力,事态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所以不论如何,都要把主事权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孙科的建议被搁置了,蒋介石一句简单的“再等一等”,便让他无计可施。

1948年10月,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败局已经比较明显,而且由于经济上的改革失败,治区内的经济秩序也出现崩坏。

眼光敏锐的孙科认为,再不主持和谈,一切都要晚了,于是马上联系党内的其他主和派,与他们交换意见。

孙科

这些人对孙科的想法万分支持,渐渐地,让蒋介石下野的声音越来越大。

蒋介石听说手下起火,非常愤怒,但又没有好的对策。

因为随着国民党阵线的瓦解,内部反对自己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最终,顽固的他也不得不进行妥协,给了孙科一部分跟谈判有关的权力。

但这个权力又没有太多,孙科虽然获得了组建内阁的力量,但在办事时还是步履维艰。

孙科也知道,蒋介石并不信任他,所以不会交出实权。

为了取得更大的权力,他甚至请求司徒雷登向蒋介石施压。

孙中山

美国人说话果然管用,这个做法让孙科获得了人事和决策权。

正当孙科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时,蒋介石又有动作了。

他为了防止孙科得势,悄悄在孙科组建内阁的过程中加以阻碍,本来一个月就能组建起来的内阁,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建起来,这给和谈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

蒋介石明面上支持和谈,背地里其实还有小九九。

他在前线悄悄调集军队,见势不对便会夹击没有防备的解放军,为将来的战术反击做准备。

蒋介石

三足鼎立,局势焦灼

就在蒋介石和孙科两人斗得不可开交时,有人也觊觎起这份权力,那就是宗仁李宗仁联合多方军阀,出兵逼蒋介石下野,孙科见他与自己的目的相同,于是便主张建立起“同盟关系”。

由是,场面就变成蒋介石、李宗仁、孙科三方周旋的场景,他们都试图掌握和谈的主导权,但由于各方理念不同,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在孙科和李宗仁的胁迫下,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好下野。

到这为止,孙科似乎取得胜利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他在事务中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毕竟手里握有军队,随时可以逆转局势。

而且他对孙科很不放心,为防止对方得势后清算自己,他在下野时把权力交给了李宗仁。

孙科

李宗仁大权在握,和孙科之间也产生了嫌隙,只等一个机会,就把他踢下舞台。

此时,国民党内的纷争实际变成蒋、李、孙的三方混战。

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蒋介石对其他东西并不感兴趣,他只想恢复独裁;

孙科只是心念国党,他希望借谈判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则希望能从中捞点好处,增加力量。

这种局面让孙科十分苦恼,由于他空有权力,手中却没有军队,所以在面对李宗仁的武力时,显得十分被动。

而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也把军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孙科同样支使不动。

所以,在两大铁腕面前,他的话语权其实很小。

李宗仁

但孙科也很清楚,自己也是有优势的,只要利用好优势,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他发挥自己的经济头脑,用支付补贴为手段,把行政院挪到广东,借此架空南京政府,很多南京高层慌张不已,忙站到孙科的队伍里。

此举一下子把李宗仁搞得毫无办法,眼看着孙科就要胜利了。

蒋介石已观望许久,看到这里,他知道再不出面,孙科就要独揽大权。

他认为自己和孙科其实有相同利益,那就是维护国民党统治,既然如此,不如摒弃前嫌,结成同伙。

于是,蒋介石立即派出亲信拉拢孙科,反对李宗仁。

李宗仁知道老蒋要反水,但他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人,所以很快制定了对策。

李宗仁

他想:既然孙科组建了内阁,那只要我也组建一个,把他取而代之不就好了?

于是,他动用手段逼迫孙科辞职,内阁行政院由自己组建。

如果换成以前的孙科,面对这一情况当然招架不住,但现在他有蒋介石撑腰,虽然面临压力,但也不怕李宗仁,最后,李宗仁并没有从他身上占到什么便宜。

国共谈判稳步进行着,随着谈判进程的加深,形势再次逆转了。

相比孙科,我军更认可李宗仁提出的观点。

这样一来,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声望一落千丈,很多人纷纷倒戈,转而支持李宗仁。

这时,见风使舵的蒋介石也悄悄转变立场,不再帮助孙科。

这时,孙科做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彻底遭到了蒋介石的厌恶。

蒋介石

他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表示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如果他不挑起内战,现在也不会变成这样。

蒋介石十分恼火,因为孙科此举是要把他变成历史罪人。

所以他便暗中攻击孙科,开始支持李宗仁担任行政院长,最后孙科没办法,只好辞职。

回望孙科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的表现,会发现他实在是缺乏政治智慧。

一方面,他没有实际的权力,只能在别人的推动下办事。

另一方面,他没有军队,而且对国民党的统治还抱有幻想,所以难逃失败的命运。

李宗仁

而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部取得了胜利,但他最终也难以抵挡共产党的攻势,国军兵败后,他只能灰溜溜地逃到台湾。

当时很多高官都感到十分担忧,组织即将灭亡,自己将何去何从?

蒋介石表示,可以跟他去台湾,之后伺机反攻大陆,于是不少人都选择继续追随他。

孙科却选择了拒绝,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晚景凄凉,心境淡然

一方面,孙科已经在数次政治斗争中得罪了蒋介石,之后再跟着他干,恐怕少不了吃苦。

另一方面,他内心仍抱有政治理想,希望像父亲那样,有朝一日找到自己的舞台。

最终在深思数日之后,孙科决定辞去职务,到香港居住。

他在香港停留的时间不长,期间因为许多同行向他寻求“救济”,这让他烦不胜烦,故选择远赴海外。

这一去便是16年。

孙科首先来到法国,但只住了两年,便又搬家去美国寻找自己的长孙女孙穗英。

由于失去了国民党高官的身份,他在财务上十分紧张,加上他当官多年“不蓄私财”,因此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

后来据他的同事透露,当年孙科连去海外的钱,都是靠卖房子凑的,可见他为官的清廉。

跟贫穷的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孙科依旧选择节物克己,每天花大量时间读书。

为了减少开支,他甚至还和家人一起种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党知道孙科的境况后,十分同情,而周总理也曾多次给他送信,表示欢迎他来大陆。

但因为有所顾虑,所以孙科一直没有答应。

后来得知,其实他有回到台湾的想法,但国民党方面的回应十分冷淡,他也为此郁郁不平。

孙科

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到了1965年,国民党方面竟然一改常态,热情希望孙科回到台湾。

思乡心切的他十分高兴,并于同年10月29日回到台湾,蒋经国亲自迎接他,场面盛大。

孙科回台后,曾担任台湾“考试院”院长,在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1973年9月13日,最终于台北病逝,享年82岁。

标签: 孙科国父简历生平简介孙中山儿子

更多文章

  •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过程(曹丕和曹植争皇位世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丕曹,皇位,世子,曹植争,过程,故事

    每一场争斗,最后都会有胜负的区别,尤其是在皇位争夺这种残忍的斗争中,更是显得十分明显。而一旦这场争斗失败的那个人,结局通常都会很悲惨,历史上从来都是如此,成王败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正因为产生皇位的斗争,曹丕与曹植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后来曹丕成为胜利者,曹植成为失败者。虽然曹丕念及

  • 北齐为什么被称为禽兽王朝(历史上的北齐王朝多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朝,禽兽,奇葩,历史,北齐,称为,为什么

    《北齐二首》曾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北齐年间,国家政局混乱不堪,皇帝荒唐昏庸,大行荒淫无道之举,百姓困于水深火热,社会发展亦陷无底深渊。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提到唐朝时,很多人心中浮现的都是极为繁华的场景,但并非所有的朝代

  • 曹彰是不是曹丕害死的(三国曹彰曹植是否有被曹丕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丕所,曹彰,曹丕害,三国曹彰曹,是否

    “黄须儿”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作战勇猛异常,力大无穷能徒手搏虎,将大汉“帝国双璧”的卫青和霍去病当成偶像,希望自己像他们俩那样立下不世之功,就是不喜欢读书。曹彰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事迹和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差不多,都是勇猛无比,最后壮年暴毙而亡。曹操和卞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三位都是赫

  •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太厉害(为什么说刘秀是天选之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秀,天选,诡异,厉害,成功,为什么

    刘秀年少时曾去长安求学,走在人群熙攘长安的大街上,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阵铃锣声,并伴随着“闪开!都躲开!”的叫喊。刘秀看到前方有许多骑着骏马着着铠甲士兵模样的人飞驰而来,威风凛凛,气魄十足,风光无限。刘秀心想,这莫不是皇帝出巡吧?但是他向路人打听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皇帝的马队,而是执金吾大人在巡逻。执

  • 诸葛亮有能力废刘禅吗(诸葛亮为什么不废掉刘禅后取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刘禅后,取代,能力,为什么

    诸葛亮作为蜀国君主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他在白帝城受刘备托孤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决断了。他接受了刘备的临终请求,并且也承诺了他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他是个非常讲信义的人,所以他没有废刘禅自立的心,况且这也是没有必要的行为。因为当时在刘备死后,除了名义,他在实质上已经是蜀国军、政权力的最高掌握者了,刘禅对诸

  • 古代嫔妃殉葬不愿意怎么办(清朝妃子殉葬什么时候废除)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殉葬,嫔妃,妃子,废除,清朝,愿意,古代,时候,怎么办,什么

    殉葬的妃子如果不愿意死,结果只会死的痛苦百倍、难堪百倍!1398年朱元璋病危,忽然,他紧紧拉住貌美如花的翁妃,意味深长地问道:“爱妃可愿永远陪着朕吗?”翁妃不知何意,只得急忙叩头答道:“臣妾愿永远侍奉皇上!”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还是有人愿意陪着他去死的。可惜,朱元璋和翁妃两人考虑的压根就不是一回

  • 刘备什么时候称王和称帝(蜀汉刘备在什么情况下称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称帝,刘备,称王,蜀汉,情况,时候,什么

    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天下风起云涌。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有野心之人,对帝位是虎视眈眈,想要取而代之。曹操一生虽未能称帝,却为曹丕铺好了称帝之路。公元220年,曹丕已大权在握,更掌控朝局,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曹丕刚开始假装推辞最后装作不得不接受。至此曹丕篡汉,建立魏朝。篡位与禅让虽然结果一样,但意义却大

  • 汉朝为什么叫炎汉(西汉以前被称为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炎汉,朝代,称为,汉朝,西汉,以前,为什么

    “骂王朗”可以说是如今网络上知名度最高的《三国演义》片段,表演艺术家唐国强老师更是因此跻身新世纪顶级网红之列。诸葛亮在骂王朗时将汉朝称为“炎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要为自己空前的统一大业和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寻找合理性。于是秦始皇将战国阴阳家的“五行德运”理论升

  • 清朝只有皇后可以过夜吗(皇后和皇贵妃可以同时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后,贵妃,和皇,过夜,存在,清朝,可以,同时

    清朝皇帝在房事上很憋屈,想临幸后妃,不仅要先经过皇后同意,而且办事时间只有30分钟,到点妃子必须抬走。即便皇帝还没尽兴,那也没办法,只能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来。皇帝若想找人过夜,有且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找皇后,但可悲的是,清朝的皇帝大多不喜欢自己的皇后,所以,他们宁愿自己睡。这么奇葩的规定具体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魏蜀吴都没有统一中国(吴魏蜀三国最后谁统一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魏蜀,魏蜀吴,统一,中国,最后,没有,为什么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汉)、孙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