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330 更新时间:2024/1/5 4:07:18

宋辽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后世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否定者指责它是个屈辱的条约,在宋军占上风的情况下,委曲求全,跟辽国签订城下之盟,开赔款之先河,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澶渊之盟就没有靖康之耻。

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当时辽强宋弱,在当时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举动。

而且条约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

给宋辽两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加强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两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值得赞扬。

要想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澶渊之盟内容是什么?

30万岁币对宋朝来说是什么概念,是否难以承受?

当时双方军队战斗力对比,谁占上风?

辽国是不是真心求和,签约之后有没有违约?

条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一千多年前,认真探寻答案。

澶渊之盟——双方情报战的失误导致一场美丽误会

澶渊之盟是在宋辽澶渊之战中签订的,此战是景德之役的组成部分,发生于1005年1月即景德元年,所以此战役叫景德之役。

在此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25年的较量,双方杀红了眼,两国最高元首宋朝皇帝宋真宗,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都亲自出马,要决一死战。

换言之,对双方来说是一场豪赌,是决定性战役,是国运之战。

而澶州之战是收官之战,战争结局出乎意料,以和局结束,即澶渊之盟签订。当时辽国投入的总兵力为25万左右,宋军有参战兵力约20万(宋真宗主力10万,王超的定州军10万)。

辽国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战斗力爆棚;宋军虽然相对较弱,但他们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以逸待劳打的是防守战。

根据攻坚战常识,辽国没有守军两倍兵力无法取胜。

所以说表面上看,澶渊之战双方是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取胜。

但是双方都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变故,都认为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再打下去必然失败。

宋朝方面的变故是,王超率领的10万定州兵畏敌如虎,拒不执行皇帝命令。

这就等于宋军战斗力失去一半,被釜底抽薪。

辽国方面的意外是,在澶州之战中,距离城池几百米之外指挥战斗的辽军主将萧挞凛阵亡。

萧挞凛勇冠三军,用兵如神,杨家将杨业就是被他在朔州俘虏的,他还带兵去攻打过高丽。

他跟宋军交战战无不胜,宋军都得了“恐萧症”,可以说他是辽国的军魂,兵神、定海神针,萧挞凛的阵亡对辽国来说是致命的。

当时宋军使用的是三弓床弩,穿透力非常强,射程可达1000米。当时宋朝还没有望远镜,射杀其辽军主将是瞎猫逮住死耗子,宋军并不知道萧挞凛被射死。

而辽国方面也不知道,宋将王超已经不听皇上命令,觉得王超的10万大军是高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出动就会断了辽军的退路,让其腹背受敌。

所以双方都乱了方寸,无力再战,都想结束战斗、握手言和;澶渊之盟由此诞生。

澶渊之盟——兄弟之间的平等盟约

澶渊之盟的内容包括: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有三个看点:

兄弟之盟,不是一方向对方称臣;条约是平等的。

双方城池不得构筑工事,不设防;双方是有诚意的。

宋没有割地,向辽提供的钱物是军费,不是进贡。

可是不管怎么来说,最后是宋朝出钱了,表面上看辽国赢了。

那么,对宋朝来说,三十万银绢是个什么概念?

三十万银绢,实际上只是宋朝的九牛一毛

真宗时期,宋朝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可观。

澶渊之盟签订5年前,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2600万两银子,如果算上宋朝所收的米、麦子、茶叶等实物,宋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在4000万两以上。

而宋朝给辽国送的岁币有10万银子,一匹绢价值约一两半银子,加起来,宋朝等于每年给辽国送了40万银子的岁币,其给辽国送的岁币总数仅为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

所以在谈判前,真宗向曹利用透露,自己的底线是100万两。据说寇准在曹临行前对他说,超过30万我杀你的头。

谈判归来,曹利用向真宗伸出3个指头,真宗还以为是300万,觉得太多了。得知30万搞定的时候,真宗听了难以置信,他惊讶地说:“才三十万,太少了吧?”

所以说,40万两对财大气粗的真宗来说微不足道,是九牛一毛。

而合约签订前,宋军一直被吊打。

澶渊之盟的争议是,签订之前,寇准和杨业之子杨延昭都坚决反对,觉得宋军占绝对优势,真打下去胜券在握,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可是宋真宗这个胆小鬼,贪图享乐,跟辽国苟合,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靖康之耻埋下伏笔。

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事求是地说,中原民族跟游牧民族交锋败多胜少,主要原因如下:

游牧民族的战马爆发力强,有耐力;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不像农耕民族有房有地有牵挂;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狼性十足,彪悍勇猛。

具体到宋朝更是如此,从979年宋朝北伐开始,到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这段时间,双方在燕云地区较量了整整25年。

宋辽军队的第一场较量,是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之战,此战宋军大败而归。

太宗赵光义非常生气,对自己的爱将进行重罚,西京留守石守信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彰信军节度使刘遇降职为宿州观察使。

接下来宋辽最大规模冲突的标志性战争,当属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广义为了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调集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雍熙北伐。

实事求是地说,这场战争宋太宗是乘人之危,当时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众臣不服,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对宋非常有利。

宋太宗觉得,辽国太后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打仗是个门外汉,这时候进攻辽国肯定马到功成;因此他踌躇满志,发动了对辽国的北伐战争。

北伐中,宋军先胜后败,在岐沟关之战中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伤亡数万,以杨家将杨令公杨业战死结束。

此战辽军大获全胜,开始战略反攻,在同年冬天组织了君子馆之战。宋将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雍熙北伐后,宋军元气大伤,"岐沟之蹶,终宋不振";此后宋军再没有能力北伐,转攻为守,直到澶州之战。

在澶州之战前,还有一场著名战役,即望都之战。

1003年发生的望都之战是宋辽澶渊战役签订和约前的最后一次双方精锐的全面对抗,这场战争决定了宋朝的对辽政策。

换言之,是这场战争让真宗清醒地认识到,宋军不可能战胜辽国,寇准和杨延昭所说的辽国不堪一击的话不符合实际。

此战中,萧达凛对阵王超,虽然战后宋辽都宣布自己获胜,但事实上是宋军打败,宋朝官员冯拯评价这场战争时说,此战中宋"将臣陷殁几尽,超等仅以身免"。

王超在给真宗的奏折中也承认:"人马渴乏,将士被重创",可见此战宋军被打趴下了;要不然王超也不会患上恐辽症,在景德之战中宁可违抗真宗命令,按兵不动,战后受到降级处分。

由此可见,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军战斗力胜过宋军,不过辽国要想吃掉宋朝,也没有那个能力;宋朝想要收复失地,更没有可能。

澶渊之盟签订后,两国近百年相安无事

澶渊之盟签订是否有意义,关键看签订之后,宋朝有没有迎来和平。

事实上,宋、辽双方都一心求和,非常守信,化干戈为玉帛,没有一次交战。

在此期间,双方发生过两次外交纠纷。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当时北宋同西夏交战,辽国乘人之危,向北宋提出领土要求。

北宋无奈,花钱消灾,给辽增加了岁币10万两银子,外加绢10万匹。

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国因为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协议,要求重新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因为根据两国协议,城池是外面不能修筑、加固工事,宋朝一方显然是违约的。

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

一、给两国创造了和平环境,减轻了人民负担,造福了两国人民。没有战争,百姓就没有繁重的徭役和过量的赋税。

边境地区出现了"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的和平景象。跟每年上千万的军费相比,几十万的岁币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像有些人说的“增加了人民负担”。

二、节省了巨额军费,促进经济繁荣。宋辽战争每次投入兵力数万,旷日持久,消耗军费惊人。

没有战争就可以节省大量军费,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中去。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财政收入达到15085万,比20年前增加了7倍。

但是,它的消极意义不可低估

客观地讲,澶渊之盟也是把双刃剑,因为没有了假想敌,宋朝皇帝"忘战去兵",军人没有了危机感,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有陕西军还有点战斗力。

就像大自然的动物,没有了天敌威胁,就失去了自卫能力,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茫然失措。

而辽国也是如此,常年和平局面导致辽国军备松弛,受到金国威胁。

但这是统治者国策失误导致的,跟澶渊之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战争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强大一个国家,也能灭亡一个政权。

更多文章

  • 吕蒙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吕蒙成语经典的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蒙的故事有哪些

    “吴下阿蒙”的典故我们都比较熟悉了,但吕蒙究竟为何开始发奋读书,民间却流传着与正史、小说不同的说法。话说,吕蒙二十岁那年,某日华佗登门拜访。华佗见吕蒙身体有异常,便坦言以吕蒙现在的身体,充其量只能活两年时间。吕蒙被吓得肝胆俱裂,立马跪在地上请求神医救自己一命。华佗是个悲天悯人的医者,他便为吕蒙指点迷

  • 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简介(如何简短评价项羽兵败自刎)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

    公元前203年,十月。项羽和刘邦已经在广武山上对峙十一月有余,项羽大后方屡屡受到侵袭,运粮路线更是数次被袭,粮草也多次被焚烧,曾经强悍的楚军陷入了僵局。项羽此时已经颇为无奈,因为韩信已经在齐国立足,这也意味着他的大后方彭城面临着严重的危急,一旦长时间和刘邦对峙,自己不但不能够顺利西进,还有可能被汉军

  • 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简短概括后人对武则天政治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作为中国的女帝,一直以来对啊他的评价,都有两个极端,欣赏她的人认为她不负女帝的威望,开"殿试",选寒门,但是不喜欢她的人,也有不少,觉得她毁坏了当时大唐的根基。那,为什么会出现区别如此大的两个极端呢?武则天最初开始执掌政事的起因,是因为唐高宗的身体不好,《旧唐书》记载: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

  • 袁术历史上算皇帝吗(三国时期袁术是什么时候称帝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术历史上算皇帝吗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之后,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

  • 二战日本有没有可能战胜美国(日本军事落后美国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关键词1

    几乎毫无胜算,如果日本这样做,只会更早将美国从兽笼中引出来,这无异于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打得最猛烈的时候,给自己肚子上攮一刀。次郎,该打仗了实际上,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就是“二战一开始”就跑去侵略美国了——美国的史学二战是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的。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

  • 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名言(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名言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了很多不朽的经典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作品,他用了10年的时间创作出这部伟大作品。小说原计划有四部,最终只创作了三部。小说是由

  • 小乔是周瑜的妻还是妾室(三国中周瑜小乔是夫妻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小乔是周瑜的妻还是妾

    大乔、小乔,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一个嫁给了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成为一段佳话。至于说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是文艺作品的杜撰,真实的她们,一直生活在江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不幸病故,年仅36岁。周瑜死后,关于小乔的下落史书再无记载,所有流传下来的故事只是传说,没有依据。不过,根据其它

  • 美国潜艇订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卖核潜艇给澳大利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键词2

    卖,美国当然卖潜艇。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美国挖法国墙角,强行撬走澳大利亚潜艇订单事件,最后不就以美国销售潜艇而划上了句号么?美国当然想卖潜艇,但他们有个问题——潜艇类型太少了,大多时候想卖也没东西卖,除非卖核潜艇。比起前苏联那种天花乱坠的潜艇型级,美军的潜艇型级非常少。美军没有常规潜艇,核潜艇也只有海

  • 苏联红军为什么打不过德军(苏德战争苏军战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键词6

    苏联红军弱?被美国电影洗脑了吧?这帮老毛子一点也不弱,只是因为前期损失过大的原因,他们的伤亡数字确实有些辣眼睛。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1941年的苏军,已经在开始大规模建设机械化部队,拥有17000辆坦克的庞大数量(原计划是29899辆,不少过时的坦克)卫

  • 5架美军飞机被外星人击落真的吗(1945年美国飞行事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关键词5

    所谓“5架美军飞机被外星人击落”,其实说的是1945年12月5日的一次美国海军飞行事故。当天有5架格鲁曼“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在训练时失踪。当天的天气并不好,有狂风和乌云,以及阵雨式的降水云团。下午2点多,5架鱼雷机离开了佛罗里达州布罗沃德县的劳德代尔堡,执行飞行和投弹训练。因为天气原因,他们比计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