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原文种是什么意思)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原文种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17 更新时间:2023/12/16 13:50:07

齐桓公在位时,邻居鲁国爆发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情,鲁庄公去世后的一年内,他的庶兄庆父为了争位,不停地制造混乱,最终先后杀了两任国君。

在弑杀第一位国君后,齐桓公派使者仲孙湫前去鲁国吊唁,以及调查鲁国情况,《左传》记载仲孙湫回来时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意思是说庆父过于邪恶,千古罕见的大坏人,将给鲁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为鲁国国君,因此庆父一天不死,鲁国一日不得安宁,后来庆父果然又杀了一位国君。

后人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将之改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孟子评价《春秋》时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之所以“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孔子尊周、尊君,对于所有违反周礼的乱臣,孔子主张严厉对待,这也是战国大儒教出一堆法家徒弟的原因所在。

庆父两次弑君,理应是乱臣贼子,属于孔子讨伐的对象才对。

但事实上孔子却对庆父网开一面,能隐瞒的就隐瞒,能不说的就不说,尽量使用中性词,不对庆父丑化,总之是“讳莫如深”!

这就难免让人好奇,庆父是亚圣孟子的祖先,又不是孔子的祖先,孔子为何偏袒包庇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下一句,道出了原因!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姬同、姬庆父、姬叔牙、姬季友,他去世后由嫡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

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即姬、姬般、姬申,但这三个儿子都是庶出,嫡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无子,其中姬启是嫡妻哀姜妹妹之子。

按照正常程序,既然没有嫡子,那么可以将姬启过继给哀姜,由此让姬启成为嫡子。但鲁庄公不喜欢姬启,而是喜欢姬般,一心想传位给姬般。

但问题在于,鲁国有一个规矩,即如果没有嫡子的话,那么王位通常传给顺位弟弟,即庆父也有继承权。

也就是说,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不能算是篡位者,至于两人谁能继位,这就要看各自的手段了。所以,孔子没有把庆父归于“乱臣贼子”行列。

春秋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臣子,而封地又犹如独立王国一般,独立掌握军政大权。

因此,当时君主权力并不大,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要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而当时鲁国最大的四股势力是鲁庄公与三个兄弟。

姬季友与鲁庄公支持姬般继位,姬叔牙支持庆父继位,两方旗鼓相当。但姬季友与鲁庄公却先“犯规”了,姬季友以家人为要挟,以庄公之名逼姬叔牙饮毒酒自杀。

春秋时期,贵族一般都会受到保护,不会轻易非正常死亡,即便上战场时,普通小兵都不能俘虏,必须对等身份之人才行,因此鲁庄公与姬季友逼杀兄弟的行为更是卑鄙,让人不齿。

姬叔牙死后,庆父无力争位,只能任由姬般继位。由于鲁庄公与姬季友的卑劣行为,破坏了正当竞争,导致庆父没能抢到王位,让他怀恨在心。

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先派人杀死姬般,后又派人杀死继位的姬启,短短一年之内连杀两任国君。

于理,不能说庆父是好人;于情,又不能说他是恶人,整个事件中庆父、鲁庄公、姬季友都有责任。

不单单是庆父一人过错,且这是鲁国的一段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孔子也没办法说太多,只能“讳莫如深”。

更为重要的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庆父,而在于齐国的背后操纵,这句话就充满了阴谋成分。

仲孙湫回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齐桓公问道:“若之何而去之?”

仲孙湫:“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齐桓公:“鲁可取乎?”

仲孙湫:“不可,犹秉周礼......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这段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就说出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是鲁国人说的,而是齐国人说的,像是鼓动鲁国内乱的口号。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鲁两国本身矛盾重重,齐国人会对鲁国内乱产生忧心吗?显然不会,鲁国越乱齐国越开心。

其次,如果庆父是“鲁难”的根源,那么齐桓公为何要问“如何除掉庆父”?除掉庆父,让鲁国恢复稳定,齐国与齐桓公会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吗?

第三,仲孙湫说坐观事态发展,庆父多行不义必自毙。接下来,齐桓公问“我们能不能趁机吞并鲁国?”如果齐桓公真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就不会想着吞并鲁国。

孔子在《春秋》中记载,庆父早年带过兵、打过仗,具有一定军事能力,也具有较高的政治威望,与齐国关系不大好;而且,庆父年龄较大,在治国方面远比姬般、姬启两个娃娃成熟。

结合庆父的背景,再去理解这段话,齐桓公忧心的恐怕是庆父继位,稳定鲁国后给齐国带来麻烦,所以才想除掉庆父。

当然,仲孙湫的建议不要杀庆父,而是引导鲁国内乱,让其自相残杀,在适当的时候齐国出面,后续发展果然如此。

姬启即鲁闵公继位不到一年,据说庆父唆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了鲁闵公,季友带着姬申迅速逃亡邾国,庆父自立为君。

史书上说,庆父荒淫无道,使得鲁国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季友在邾国发布讨逆檄文后,鲁国百姓揭竿而起,准备杀掉庆父,让公子申回国继承君位。

见势不妙,庆父连忙逃到了莒国。但庆父比鲁庄公年龄还要大,鲁庄公活了56岁,庆父当时至少已经60岁了,还怎么荒淫无度,焉能没有一点治国之道?

季友在姬般死后,也曾逃到国外,也没见他多能影响鲁国百姓。春秋时期君重民轻,没有听说过当时有农民起义、百姓起义的。

也就是说,光靠鲁国内部力量,很难动摇庆父的地位,必然有外部力量影响。

其实,鲁闵公被杀之后,齐桓公大为震惊,很快就召回庆父的老情人、鲁庄公的正妻哀姜,并将她处以极刑。

同时,大肆宣传“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并以维护鲁国秩序为名,放出风声要讨伐鲁国。

面对春秋第一霸主的威胁,鲁国百姓非常恐惧,季友的讨逆檄文是雪上加霜,内外势力的共同施压下,庆父只能出逃国外。

后来,鲁国向莒国施压,季友又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在到达密地时,庆父让公子鱼向季友请求赦免他。

但公子鱼哭着回来见庆父,庆父感慨的说了一句“这是公子鱼的哭声啊”,之后上吊自杀了。

从鲁庄公去世到庆父去世,只有短短二三年时间,但鲁国形势却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季友家族获益最大,在鲁国一家独大,并逐渐成为鲁国的毒瘤。

之后是庆父后人家族、叔牙后人家族,史称“三桓”(都是鲁桓公后代),鲁王被架空徒有虚名。鲁国事实上的分裂,从此对齐国几乎没有任何威胁,最终被齐国吞并。

总之,鲁国这一场内乱的责任,庆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庆父,更为重要的是背后有着齐国操纵,将鲁国上下玩弄于股掌之间,更妖魔化了庆父。

而鲁人还有苦难说。所以,孔子书写庆父历史时陷入左右为难之境,最终采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尽量采用中立写法,留给后人评说吧。

但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过齐桓公、季友等的宣传,庆父成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他的名字还成为内乱者的代名词,而季友则被神话为一代贤人。

更多文章

  • 康熙也配叫千古一帝吗(康熙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也配叫千古一帝

    很多小伙伴一听“康熙”二字就会说:‘这不是清圣祖皇帝康熙嘛,千古一帝’紧接着又一群人说了,‘李世民’才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康熙不配,这就有了两波分派舆论到底谁才是千古一帝。小曼认为成为千古一帝的必备要素是1、人民幸福,国泰民安2、治国有方,民官认同3、重视文化,文化昌盛4、开拓疆土,统一天下。如

  •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与联系(主要特点有几点 )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清晨,满怀着期盼,作了一首小诗。想用“古体诗”的标签定义。细细琢磨,大概是不对的。在大多现代人眼中,所谓“古体诗”,应该是多用文言意义,区别于现代诗歌的古代诗吧。其实这种划分是错误的。何为古体诗?其实是指唐以前的诗歌体裁,又称为古风、古诗。它是相对自由的,对平仄,格律,对仗押韵等没有明显的规定。每句

  • 朱见深是明君还是昏君(历史上朱见深是个怎样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见深是明君还是昏君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的长子。这个皇帝的少年时代是比较悲催的,在当太子的时候,却被堂弟朱见济抢了太子位,而且还被自己的叔叔明景帝朱祁钰关了起来,熬了几十年,眼看要轮到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又被亲爹把皇位抢了去。在自己亲爹和叔叔的皇位争夺战中,内心各种纠结,天天担惊受怕,也就是这个原因落下了

  • 历史上的嬴傒结局是什么(真实的秦国嬴傒的下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的嬴傒结局

    电视剧《大秦赋》完美收官,这部长达78集的历史正剧宣告结束。当众多观众慨叹渭阳君嬴傒是最悲情男人时,我却看到了一个高大的柱石,一个定海神针,让萧墙之内稳定无忧,为秦王朝的发展强大保驾护航的真正男主。渭阳君嬴傒本是秦国太子安国君赢柱的宠儿,是秦朝王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然而世事难料。在赵国做了八年质子的

  • 古代节度使是什么意思(唐朝地方节度使什么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节度使是什么意思

    唐朝的节度使,一开始对于开疆拓土、稳固边疆是有积极作用的。唐朝之所以设节度使,一是开疆拓土的需要,二是强敌环伺不得不防范的需要……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汉,到万国来朝、皇帝被称“天可汗”的盛唐,终究也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亡国的一天。强汉在夕阳西下时,汉献帝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诸侯互相兼

  • 古代封疆大吏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封疆大吏是多大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封疆大吏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如总督,负责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或执掌关防大印的统帅、以及品级相当高的官员。封疆大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加军区司令员的职位。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封疆大吏,其官阶与各省总督或巡抚相当,为正二品或从二品。

  • 孝庄皇后是谁的皇后(孝庄皇后的皇后封号是谁封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庄皇后是谁的皇后

    大家都知道皇太极是大清入关以来的第一位皇帝,同时皇太极之所以能够成为统一大清的第一位皇帝,却离不开大玉儿的帮助。大玉儿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她原本和海兰珠是亲姐妹,后来却因为皇太极让姐妹之间闹得很不愉快!皇太极的一生身边女人不断,但是自从海兰珠的出现,他就决定了海兰珠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当时的大

  • 戚真真历史原型故事简介(历史上有戚真真这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戚真真历史原型

    提到北魏大名鼎鼎的灵太后胡氏,多以其乱政为主。固然她做的事情在史书上非常不堪,但是,《北史》相关部分是根据《魏书》改编的。《魏书》是二十四史中写得最差的一部,没有之一,主要原因是撰写者魏收人品有极大问题。《周生如故》戚真真原型胡太后除了人品,北齐修《魏书》还有很深的政治考量,因为它要显示高欢的正统性

  • 袁世凯为什么称帝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世凯为什么称帝

    近代历史上,袁世凯自然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之一,这位祖籍河南的清末大臣,从编练北洋新军开始,一步步在清廷中得到了重用。但又几起几落,最终借助革命党人的力量,威逼利诱让宣统皇帝下台,而自己也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即使是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袁世凯也没有感到多大的满足,随后不

  • 慈禧太后的生活秘闻(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享乐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太后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吃一次西瓜竟然能耗费350颗,这事乍听都觉得不可思议,即使是大胃王应该也不可能吃这么多啊。这350个西瓜慈禧太后是怎么吃的呢?事实上,慈禧太后只是挖每颗西瓜最中间的一勺吃,也就是只吃最甜的核心部分,接着就将整个西瓜丢弃在一旁,再吃另外一个,重复多次,以充分品尝西瓜的香甜气味。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