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官员品级服饰图案(清代官员品级对应的官服颜色)

清朝官员品级服饰图案(清代官员品级对应的官服颜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90 更新时间:2024/1/8 6:17:05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论语》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服饰穿着已经非重视,服饰一方面用来抵御严寒,为身体保暖;另一方面,服饰也同样是身份地位的显现。这一点在清朝尤甚,服饰与皇权之间总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封建等级制度达到高潮的清代,宫廷中的服饰更是把阶级等级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花纹、样式、布料等。古语有云“人看衣衫,马看鞍”。

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反应他的精神状态,个人喜好,社会地位等等,若是一个人穿得破破烂烂,想来去哪都不受待见;若是一个人的穿着得体优雅,看上去便令人如沐春风。

同样,在清朝,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与他的社会地位也是相互联系的。位高权重者衣着服饰也极为华丽,身份低微者衣着较为简朴。

众所周知,清朝开国之初,通过开垦荒地,完善政策,鼓励民众等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的进步,从而带来了政治上的发展繁荣。

政治上的进步加深了清朝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可以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饮食,住房以及出行方式,还有衣着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在清朝,更加体现了阶级差距以及身份地位。

一、清朝服饰的发展演变

01.满清入关内,汉人易服忙

清代服饰以满族的基本服装式样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汉族的相关样式,比如服饰的元素,花纹等。因此,研究清朝的服饰,必先要对满族的服装样式进行分析。

早期的满族,是由女真族发展而来,尽管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但其主要方面没有改变。

《大金国志》记载“好白衣,编发垂肩”。清代的冠服制度受其影响,《清史稿》“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可见,清代的冠服制度形成于崇德年间。

在满人入关之前,清代的服饰大多以宽衣窄袖为主,此种服饰不利于作战;而满清入关后,在时代大背景以及满人的影响下,汉人的服饰有了很大改观

越来越满清服饰趋同,注重细节。比如上图中服饰上的花纹,正是吸收了满清的服饰特点而来的。

同时,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目的,大力推行本民族服饰。“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

俗话说,“衣如其人”,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可以或多或少地映射其内心世界。而满清入关后,为了让汉人更快更好地接受其统治,他们首先从服饰入手。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就好像已经属于哪一类人了。

服饰是一个人的日常,汉人易服后,从衣着上的变化,到行为举止,都体现了朝的更迭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他们的不平之心,对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就这样,服饰的最初改变,便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而产生的。

02.服饰遵规矩,皇权可加强

清统治者入关之后,开始进行包括服饰在内的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女子服饰清朝的贵妇,大多以凤冠霞披上身

在《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的霞帔就是这种形式。

清代的命妇礼服,也大多一样就是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这一点,清朝的服饰是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的。即在礼节上不能僭越,在服饰上也同样要遵守相关的规定。

女子出嫁时穿着的衣服要和平时日常所穿的不同。不同阶层的女子服饰也有很大区别。

03.后西学东渐,渐衰败破碎

清朝是各个朝代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华民族的服饰风格正是随着这个王朝的建立、繁荣、灭亡而发展变化的。

在中国的服装演化的历史过程中,清朝的服饰具有特殊的地位,即是最森严、最庞杂、最繁复的一类服饰,同时反映出来了清朝森严的等级结构。后清王朝衰败,连带服饰也受西方影响。

丧失了中国的传统风格,增添了西方的一些服饰特点。比如后来流行的中山装,就成为大众喜爱的式样。

二、官服和爵位

01.朝袍和吉袍

朝袍和吉袍是清朝官服的两大种类,两者图案不同。吉袍上面的主要图案是蟒,而朝袍上是龙,吉袍穿的时间长于朝袍,大臣之间的聚会等日常社交场合都会穿着吉袍。

服装颜色也有讲究。皇帝的衣服一般都用明黄色,而其他人一般不可使用,若有违反,则将斩首示众。一般官员都穿着石青色或者蓝色的服装。

由此可见,清朝的服装样式和在上皇权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位高权重者,服装更加精细,衣服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打理得细致入微。

02.文官和武官

清朝有一种朝卦,也叫补卦,从中可以看出文武官员的区分。

文官都是禽鸟类,寓意文官要勤勤勉勉,任劳任怨,像衣服上的鸟儿一样殷勤;而武官服饰上面的图案都是猛兽类,寓意武官在战场上要像猛兽一样,英勇作战,顽强抵抗。

众所周知,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其中前三品分别是仙鹤、锦鸡、孔雀。这三种都象征着三品文官才华卓著,建功显赫,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比如清朝末期的鸿章,为清王朝建功立业,为一品。

武官前三品依次是麒麟、狮子、老虎,和文官上的动物图案一样,这三种也是当时的尊贵动物,他们既勇猛,又厉害,象征武官在战场要勇猛杀敌,建功立业。

三、清代服饰的基本政治功能

01.维护王权和巩固统治

清朝入关后的一系列服装改革要求,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稳固政权的体现。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清政府要求汉人易服。

这不仅仅是对服装的认同和体现,更是对王权的巩固和维护。

一方面,从满清入关,到清朝覆灭,每一个阶段都与服饰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服饰作为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项,也折射出来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变迁。

02.体现阶级特点

皇权尊贵不可冒犯,体现在服饰上也是一样。有些图案和颜色只有皇上的衣着才可以使用,其他人并无此特权。

从三宫六院到文武官员,人们的服饰并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从而体现出来的阶级水平也是有所差别。

越是位高权重者,衣着越是华丽。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始于经济的不平等,这一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王朝,都有所体现。

阶级差异带来了各种方面的差异,这些不平等渗透在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服饰方面。

因为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除了他的面貌,服饰是我们会关注的第二个点。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着装要求,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阶级特点的最重要的体现,便是服饰,这一点在清朝尤其如此。

03.维护皇权尊严

服饰与皇权的关系在清朝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包括经济上的差距,政治上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上的不同,都体现在了服饰方面。

经济上,朝堂之上论权排位,服饰上也是如此。走进朝堂,只看一眼服饰穿搭便可窥见资历权位。

政治上,话语权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体现在服饰上,越是尊贵的人,服装越是华美

文化上,清朝的服饰不仅反映了阶级差异,皇权尊贵,更是体现了清朝文化的博大。可以说,清朝的服饰是我们窥见清朝社会的一把无比重要的钥匙。

四、总结

总而言之,从清朝的服饰与皇权的关系上便可以看出,服饰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服饰的表现体现着皇权的尊贵,以及平民的普通。皇权的威严也会反映在服饰方面。

在整个历史长河,时代潮流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服饰,来窥见这个时代的起伏与兴衰,朝堂之上的权贵与服从,经济上的富有与贫穷。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皇权的高贵与威严是包括清朝在内的各个朝代的共有的特征与体现。服饰越华贵,颜色越亮丽,越是说明此人不容小觑,不可小视。

服饰上的华贵与精美,也同样给予了位高权重者以更多的关注,更强的信心。服饰与皇权的联系紧密而入微,在清朝的宫廷服饰与皇权的关系上便可窥见,在其他朝代也更是如此。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儿子穿龙袍(发现太子穿龙袍高兴吗 )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儿子穿龙袍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出兵50万北伐,讨伐燕王朱棣,李景隆最后兵败,背负骂名,但他的名字却被人熟知。时间再往前推40年,朱元璋平定天下,他身边有位名将叫李文忠,此人文武双全,虽然年龄小,但勇猛不输给徐达、常遇春等人,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李景隆的父亲。时间再往

  • 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四大太后(最厉害最具有影响力的太后)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四大太后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这么四位皇太后,可谓是“女中豪杰”。在她们的影响之下皇帝更加勤政,社会更加稳定和平,社会经济发展等达到新的高度,对王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一起认识下她们吧。北魏冯太后冯氏冯太后为北魏文成帝的妻子,献文帝的母亲。献文帝刚即位时,冯太后母子二人共同面临着大将军乙浑欺凌,

  • 古代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职(在唐代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职

    李唐代隋后,为了稳定政权根基,唐朝政府在隋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政官僚体系。其中中书舍人这一官位的职权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本文将以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为主要谈论对象,一窥唐代独特的行政官僚体系。中书舍人始置于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地位日渐重要,拥有诏诰职权,纵观南

  • 宋朝是中国最丢脸的朝代吗(宋朝是历史上最耻辱的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是中国最丢脸的朝代

    公元1125年,大宋著名文艺青年宋徽宗在位的第24年,宋辽因签订澶渊之盟而享受了长达100年的和平。宋朝经济大发展,变成了史上最土豪朝代;于是“别打我,给钱”成为大宋的立国之本。而大辽呢,也成功被大宋同化,草原人的锐气消失殆尽。话说这时候在大辽的东北方崛起了一个强悍的民族--女真。到了今天,他们仍然

  • 武大郎真正的历史背景与真相(武大郎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大郎真正的历史背景

    说起潘金莲和武大郎的故事,相信大家脑海里会清晰的想起这样一段故事:潘金莲勾搭清河县首富西门庆毒死丈夫武大郎,后被武大郎兄弟武松杀死的故事,也正是小说《水浒传》里的故事被人们所口口相传。加上宋代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对武大郎和潘金莲二人爱情纠葛的续写,使得很多人好奇,历史上是否存在潘金莲和武大郎着几个

  • 明朝朱元璋在哪里建都(皇帝朱元璋把都建在城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在哪里建都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从一个讨饭的小和尚起步,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356年率军攻下集庆(今南京)后,将其改名为“应天”,但当时只是把该城作为临时身之所。到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由吴王而称帝,改元洪武。同年8月,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入北京,元顺帝北走,元朝政权灭亡。明朝政权逐步由偏处东南一隅的割

  • 老子传道给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老子教化了释迦牟尼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子传道给释迦牟尼佛的说法

    至于老子是否点化了释迦牟尼,我们先从时间上看。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当然,春秋和战国是两码事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逝世,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

  • 齐人攫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了齐人攫金有何启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齐人攫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齐人攫金,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攫:原意指鸟用爪抓取。用在此成语中则应引申为夺取之意。出自《列子·说符》。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整天梦想得到许多金子,发个大财,想得都有些疯疯癫癫了。有一天,他一大清早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他四处游荡,心里就想着如何能搞到一些金子。他

  • 张都监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宋朝张都监是什么级别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都监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因为知县和府尹的照顾,武松没有被判死刑,只是刺配到孟州。到孟州牢营,管营之子金眼彪施恩对武松颇为赏识,在其父的建议下,两人结为兄弟。之后,施恩说出自己在快活林开店,被蒋门神抢去,自己还被一顿揍。他请武松帮忙,武松欣然答应。后面,便发生了武松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酒店之事。蒋门

  •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出生于清末醇亲王府,其父的末代醇亲王载沣,其母是荣禄之女瓜尔佳氏。醇亲王一系是清末最有实力的一家铁帽子王。老醇王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其福晋是慈禧亲妹妹,四个儿子,载湉(光绪)被接进宫中登基为帝,载沣后承袭醇亲王,载洵、载涛皆为贝勒,生于这样的家族,也注定溥仪会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