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的(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的(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3/12/26 20:59:51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其余的各家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排斥,是汉武帝接受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先生的建议而确立的官方统治理论和伦理体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大家也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而其教育思想、"大一统"以及"天人感应"理论,都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基石。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奠定了西汉的制度基础,塑造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一整套成功范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说,汉武帝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相当高的政治弹性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刀切"制式。

在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大办儒学教育的同时,还实行儒法结合政策,即所谓的"儒表法里",并没有着力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发展,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

关于这个,从汉武帝当时任用的大臣便可略见一斑,比如宰相公孙弘儒法兼治;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是纵横家;耿直的汲黯以及修史讽刺汉武帝的司马迁却都是奉行黄老哲学。

这正如后世研究者对汉武帝的评价一样,当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得区分一些主流和非主流的东西。

尽管大家公认汉武帝是一个伟大君王,以其功勋卓著的内政外交、文治武功永远闪烁在历史星空,赚取足够的眼球,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色、虚妄、固执甚至于有点暴力倾向的'小暴君'。

一个令无数美女魂牵梦萦又黯然神伤的浪荡公子"(史评家语),几乎没有谁能无限接近于神,任何绝对的观点都是别有用心的。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笼,历史故事大致如此。

奉行无为而治的汉景帝驾崩之后,上任伊始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时年16岁,在位54年),就雄心勃勃地要大干一场。

想改变先帝的因循守旧、无为而治的格局(尽管其时笃信黄老之学能影响时局的窦太后还坚决抵制),"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

(《资治通鉴》卷17)发动丞相、御史、列侯等帝国众大臣多渠道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才,文采斐然的汉武帝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出考题,上百大贤坐而论道,共商国是。

最终的应举结果,史料显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

基本上,以这次考试为风向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调已经定下,虽然其时以太皇太后(窦太后)为首的憎儒派还十分强大,有绝对的话语权。

而关于这次应举者的焦点,也就是董仲舒先生是否参加,各种史书却有分歧。

历史牛书《资治通鉴》言之凿凿地认为董仲舒参加了对策,"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接下来老董还罗列了孔夫子的一大堆儒家理论。

不过《汉书·武帝纪》却推迟到六年之后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史学研究者认为《汉书》所记比较可信。

因为以窦太后当时对政治决策的最后决定权,也决定了董仲舒不可能如此放肆,窦太后是出了名打压儒家推崇黄老的人,时机当然不太对。

而不管老董是否在汉武帝上任伊始时提出过"独尊儒术"的对策,毕竟他还是提出了,时间迟早而已,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不是方向性问题。

虽然一开始汉武帝就有意以儒家学说来对抗黄老哲学,以争夺由祖母统揽的王朝话事权(想起了武则天的章怀太子李贤组织班底批《后汉书》之事)。

不过,严格来说,最初的儒术推行是遭受过严重挫折的,以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汉武帝按照当朝"白骨精"级太皇太后的旨意。

下令逮捕自己的儒系大员赵绾、王臧下狱,并令他们自杀以谢天下尴尬收场,双方PK的结果,少年皇帝大败而回,很没面子,是非皆因强出头是也。

史载,很有政治魄力的汉武帝一上任,就雄心勃勃地进行自己的"政治改革",大力组建自己的儒家班底。

其时,汉武帝任命推崇儒术也极力反对黄老哲学的魏其侯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人总是喜欢扎堆的,尤其是在政治斗兽场,站队永远是排解不开的永恒主题,所以倾向儒学的窦、田两位帝国重臣。

也有意在朝中培植儒系官员来对抗窦太后的黄老派(为此后来窦婴也被太后贬斥),急火攻心地推荐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以壮行色。

而赵、王二人更是急功近利,以为有皇帝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忘记了当时是谁能对帝国政事作最后的一锤定音的,得意忘形之际脑子便进水了。

联名上书要皇帝有事不再奏报太皇太后,爱干啥就干啥,立儒学为国学也可以,多爽,这不是反了吗?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其疯狂,这两人最后都输得很惨,还是自己的主人下令要做掉他们的,皇帝和他们双输是也,很没面子的事,就因为行事不太经大脑的缘故,头脑发热给热死了。

因为窦太后知道了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图谋不轨"之后,大怒,然后下令有司调查他们的经济问题,还真有贪污行为呢。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原本你们屁股也有屎啊,就请你们的主人帮忙"擦屁股"吧。反正不管是公报私仇也好,严肃国法也好。

这儒家两小子都"被牺牲"了,还无计可施,无话可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窦太后十分高超的政治手段,那是相当老辣也,和她斗,少壮派还没够班,还需要韬光养晦,那可是"千年政治妖婆"啊。

然后,儒系一干人都逃脱不了责任,窦婴、田蚡被迫作深刻检讨,罢免官职。这一政治事件也说明了汉武帝初期(建元时期),儒家是没有话语权的。

而且是备受压抑和打击,充满了挫败感,很识时务的董仲舒估计也不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响亮口号,不然的话,下场便会很惨,比赵、王不会好多少。

可是《资治通鉴》却记载在对策中老董反反复复说的是孔子的德政、仁政和道德教化并建议兴建太学。我们都被弄糊涂了,司马光可是严谨的史学家,却不知他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源,只能存疑了。

总之,儒家学说的真正兴起,是发生在窦太后辞世之后的事。所以董仲舒响亮喊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应是很久以后的事。

因为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亡故,随着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旗舰式"人物(可谓是坚固碉堡)的缺位,儒派才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时坚冰已经融化。

六月,曾被窦太后挂起的武安侯田蚡(是汉武帝之母王太后的同母弟,皇亲国戚是也,与武帝关系密切),复出做了丞相,也预示着儒派人物能无阻碍地甩开膀子大干了。"

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

从"史圣"司马迁的记载中便可知道,儒学的真正复兴和勃起是在窦太后死后,儒者一下子就延揽了数百人(在窦后主政时代却是一个也不重用),旌旗猎猎的样子,从此儒家学说就变得十分吃香了。

有了良好的儒家发展的政治土壤,儒家学说的走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于是,配合政治需要,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横空出世当然是历史必然,如果不出董仲舒,那么应该也能出张仲舒,或者李仲舒,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时势造英雄是也。

而好命的董仲舒,这位当时久负盛名的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他就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以其扎实的学养和丰厚的理论体系,适时应势为儒学的走红准备了良好的人气和理论基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没有了祖母窦太后掣肘之后,有心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巩固自己统治的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正好大师级人马董仲舒出山,正如一些史料所表,他在自己"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系统提出了基于天命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语)。

而董仲舒的理论正与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统治理念不谋而合,有利于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从此有幸成为西汉的官方哲学,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此应景,如此有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便是有充分理由了,因为思想统一了,接下来的施政就会顺畅了很多,所以儒家学说成为国教,那是很有点顺应时势的味道。

后来的"独尊儒术",多少也钳制了其他思想,让春秋战国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成了泡影,少了肥沃土壤。

综上所述,儒运宏昌的"唯我独尊"时代应该是在窦太后薨后开始的,董仲舒不可能在汉武帝上任伊始就抛出"独尊儒术"的论调。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有如此评价:"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

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雄才大略的少年天子汉武帝意气风发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之后,接下来便是凭借祖先多年"无为而治"不穷折腾而积攒下来的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大力进行开疆辟土,北伐匈奴、南平南越,打通西域、外事四夷,奠定了中华空前阔大的政治版。

,也成为了其任内最大的成绩单,以其绝世武功跻身伟大皇帝的行列,可谓是马蹄声起,马蹄声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更多文章

  • 唐肃宗下一个皇上是谁(唐肃宗为什么过继孙子为养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肃宗,养子,皇上,孙子,过继,为什么,一个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前期勤于政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后期却耽于享乐,促成了“天宝危机”,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亡成都,他的命运又将是什么样的呢?一、被迫退位756年六月初九,哥舒翰战败,叛军攻破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述洋务运动历史意义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洋务,运动,简述,内容,意义,历史,影响,主要,什么

    清政府也曾做过努力,不过他们以为只要按照人家的思路来做,一切就会变得很美好。只是,一场海战让他们的梦想彻底粉碎,民众不再拥护满清政府。于是,开场华丽的洋务运动和满清政府成了现在学者们眼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洋务运动”的结局虽然是“失败”二字,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可取之处,洋务运动还是取得了不少成

  •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杂谈

    历史上每一次的变革最先觉醒的一定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或者文艺青年。当看到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时候,最愤慨、最先站出来的一定是知识分子。从李鸿章、张之洞领导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人民的思想彻底解放,通过新文化运动,百姓

  • 历史人物赵匡义和赵匡胤的故事(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匡胤,赵匡义,赵光义,历史,人物,杀死,故事

    中国古代社会自夏禹传位于子启,即开始了帝王的儿子继承父业、世代为君的先河。从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稷永存,福绵子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条,很少发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将皇位传与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有儿子,却把皇位被自己的弟弟赵光多去义抢去。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武将出身,

  • 美国为什么要打阿富汗原因(美国打阿富汗算侵略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阿富汗,侵略,美国,原因,为什么

    2001年9月11日,世界著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劫持两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直接摧毁纽约世贸大厦。一个月后,美国开始实施报复,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阿富汗战争正式打响。阿富汗战争持续时间长达13年,在这个时期内,塔利班和

  •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历史真相(明朝火烧庆功楼事件是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庆功楼,火烧,真相,事件,朱元璋,历史,明朝

    洪武年间的一天,朱元璋下令召集所有开国功臣,在南京城新修建的庆功楼开庆功宴。庆功宴当日,大臣们纷纷如约而至。众人逐一落座后,和庆功宴格格不入的菜品、汤羹被一一端了上来。心中早有异样的刘伯温闲聊之际,敲了敲身侧的墙壁,顿时心中一沉:“今日想必是要命尽于此了。”再转头,只见朱元璋已起身离座。几乎同一时间

  • 黄巾军的领导者是谁(东汉黄巾起义三个主要组织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组织者,领导者,黄巾军,起义,东汉,主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刘备、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史称三国。说起来,他们都得感谢一个人,没有这个人,他们可能都不能成就这千古霸业。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们眼中的“反贼”,“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张角在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故事(交战时间及双方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桂陵,马陵,长平,交战,双方,特点,故事,时间

    战国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战”,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和兼并也离不开这个字,战也就是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可不像现在这样不用人出面就可以把对方轰炸的乱七八糟。那时候的战争一开始其实靠的就是人多,也就是排兵布阵,但是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多,逐步开始向“诡道”演变,打仗更多的开始靠智谋了。说起这个演变,有一

  •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地图(依次经过的大洋大致方向示意图)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环球,示意图,麦哲伦,大洋,地图,航行,路线,方向,经过,依次

    参与环球航行的“维多利亚”号,1590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斯,手绘1520年1月12日,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拉普拉塔河口,他满怀希望能在南纬40°附近找到列什波亚“发现”的那个“海峡”。然而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从拉普拉塔湾至圣胡立安海湾,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仍没有找到“海峡”的踪迹。这时,他才明白那

  • 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刘备(三国糜芳跟了刘备那么久还叛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糜芳,刘备,叛变,背叛,为什么,那么

    东吴和蜀汉之间的荆州争夺战中,蜀汉有三起投降东吴的事件比较典型。这三起投降事件也都记载在史册里,流传后世。这三起投降事件分别为郝普的零陵投降、士仁的公安投降和麋芳的江陵投降。这三起投降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士仁和麋芳的投降,更是断送了荆州和关羽的命运。这三起投降中,尤其是以麋芳的投降最让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