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演义魏国主要故事(魏国主要人物历史故事介绍)

三国演义魏国主要故事(魏国主要人物历史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39 更新时间:2024/1/7 5:22:11

魏国脱胎于晋国,和赵国、韩国一起被称为三晋。魏国在战国初期可谓是横着走路没人敢挡路,在被齐国消灭了魏军精锐而顿失往日雄风。

本文说一说魏国从建立到强盛再到开始衰落的主要事件(本文是魏国历史的第一篇文章)。(资料来源:《史记》的《周本纪》、《魏世家》和《孙子吴起列传》)。

本人宗旨

一、魏国祖先——毕公高

《魏世家》开篇就说,魏国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而且又说毕公高和周是同姓,也就是说毕公高的名字是姬高,周武王伐纣后,姬高被封在毕这个地方,于是以毕为姓。

毕公高在《周本纪》的记载比较少,主要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出现是在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周武王以太公姜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和毕公为左右,一起治理周部落,继承周文王的功业。可见,当时毕公高的地位是很高的。

第二次出现,是在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天,周武王前一天进入商朝都城,用弓箭射自焚而死的纣王三箭,用轻剑击纣王尸体,用黄钺斩纣王的头,挂在大白旗下。

然后,周武王离开商都城,回到了城外的周军营中。第二天,周武王再次进入商都城,为了显示仁德,清扫都城的道路、修缮商社稷和王宫。

一百名旗手开路,周武王的弟弟姬振铎(曹国始祖,也称曹叔振铎)在身边护卫武王,周公旦拿着大钺,毕公高拿着小钺,护卫在周武王左右。

第三次出现,是周武王安定商朝后,让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辅佐纣王儿子武庚禄父治理商朝遗民,让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让毕公释放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闾巷。

第四次出现,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临终前,怕太子姬钊周康王)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就让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大臣们共同辅佐太子。

周成王死后,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们,一起簇拥太子姬钊来到先王的宗庙,告诫太子姬钊周文王周武王创业艰难,要好好干,做个好领导。

然后,大家一起立太子姬钊为王,也就是周康王。后来,周康王让毕公写策书,让百姓按照村落居住,划定周都城和郊区的界限,作为周都城的屏障,还把这些事情写成《毕命》,记录毕公的这些功绩。

以上是《史记》《周本纪》中对毕公的记载,至于其他说法,例如毕公是不是周文王的儿子这样的观点(因为我之前写燕召公时,非有人较真说召公是周文王儿子),正史没说,我也不写。

毕公的毕国肯定是几千家诸侯中的一个小诸侯,在春秋初期的诸侯兼并中肯定被灭掉了,在正史上,连个记载都没有。毕国没灭后,毕姓为平民,有的居住在中国,有的居住在夷狄。

二、魏国的由来——毕万封于魏

毕姓的苗裔中,有个叫毕万的人,辅佐晋献公。毕万就是魏国的祖先。

晋献公十六年,晋国开始兼并周边小诸侯国,赵国祖先赵夙为晋献公驾车,魏国祖先毕万在战车右侧护卫晋献公,晋国灭掉了霍、耿、魏三个小诸侯国。晋献公就把魏封给了毕万,毕万为晋国的大夫。

占卜发现,毕万的后代必定壮大,因为万是满数,魏是大名。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现在毕万封为名大的魏,而名字中的万是满数,其后代肯定兴旺。

毕万封于魏十一年后,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废长立幼的内乱中,而毕万的子孙越来越多(而毕万之世弥大),毕万以封地为氏,为魏氏,这就是魏的最早雏形。

毕万的儿子魏武子追随晋文公重耳,和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在外十几年,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后,魏武子被列为魏氏继承人,治理魏地,列为大夫,从这里开始,魏国的前身出现了。

三、春秋时期的魏

魏武子死后,魏悼子即位,魏悼子把魏地首府迁到了霍地。

魏悼子的儿子是魏绛。魏绛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悼公。晋悼公三年时,大会诸侯。

这期间,晋悼公的弟弟惹出了麻烦,魏绛杀死羞辱了晋悼公的弟弟。

晋悼公生气了说:大会诸侯是荣耀的事情,魏绛却侮辱我的弟弟。想要杀死魏绛,有人替魏绛说情,晋悼公才没有杀死魏绛。

不久之后,晋悼公重用魏绛,魏绛与戎翟等夷狄部落亲和,戎翟部落亲附晋国。

魏绛在晋国为政很有成效,到了晋悼公十一年时,晋悼公夸奖魏绛说:从我任用魏绛以来已经八年了,这八年之中,九次会和诸侯,戎翟部落亲附,都是魏绛的功劳啊。

晋悼公赐给魏绛乐器等,魏绛辞让三次才接受。魏绛是魏悼子的继承人,魏绛将魏地的首府迁移到了安邑。

魏绛死后,谥号为魏昭子。儿子魏嬴即位,魏嬴之后是魏献子。魏献子时,辅佐晋昭公,等晋昭公死后,晋国公室地位低下,六卿的势力强盛。自然,这时的魏也是很强势的正卿之一。

到了晋顷公时,掌晋国国政的韩宣子年迈,魏献子任晋国国政。

这期间,晋国宗室的两支势力祁氏和羊舌氏相互交恶,六卿借机诛灭了祁氏和羊舌氏,至此,晋国公室力量被基本消灭干净。

六卿瓜分了祁氏和羊舌氏的封地,还各派儿子们去这些地方当大夫。此时,魏献子、赵简子、中行文子和范献子并列为晋正卿。

从这个事件往后18年,赵氏的赵简子因为赵氏封地的晋阳叛乱,联合韩魏一起攻击范氏和中行氏。魏献子死后,儿子魏侈即位,魏侈与赵简子一起攻灭范氏和中行氏。

详细过程我在赵世家的系列文章中已经写过了,不多说了。

魏侈及其传承没有过多记载,魏侈联合赵氏灭范和中行后,直接就说魏侈的孙子叫魏桓子,魏桓子时期,赵氏和智氏相互兼并。

魏氏和韩氏被智氏要求一起出兵攻击赵氏,最终赵魏韩一起联合起来灭掉了智氏,并且瓜分了智氏的封地。

魏桓子之后,又没有其他记载,《史记》直接说魏桓子的孙子是魏文侯魏都。

从魏文侯开始,魏的历史事件记载开始多起来了。

魏文侯六年时,魏修建了少梁城。十三年,魏文侯派儿子魏击为将,包围了繁和庞两个城池,迁出了两城中的百姓。

十六年,魏进攻秦国,并且在临晋和元里修筑城池。

十七年,魏攻击中山国,派魏击守攻取的中山国城池。魏击可谓是魏国的大红人了,有一次,魏击遇见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魏击主动避让并且下车拜见田子方,但是,田子方却不还礼。

魏击不太高兴,就问他:是富贵的人可以对贫贱的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可以对富贵的人傲慢?

田子方很不客气地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富贵的人傲慢了。诸侯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封国,大夫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家园。贫贱的人,如果言行不合不被待见,大不了去楚国和越国罢了。

魏击听完后很不高兴的离开了。

魏向西攻击秦国,到了郑地才回军。

四、战国七雄

魏文侯二十二年时,周威烈王正式封赵魏韩为诸侯,战国开始。

1.礼贤下士的魏文侯

魏文侯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国君,前面也介绍了一些魏文侯时期的事件,一直很不错。魏文侯正式被封为诸侯之后,历史记载了他礼贤下士的事件。

魏文侯跟子夏学习经书,待段干木以客礼,每次经过他的家乡,都会恭恭敬敬的问候。

秦国有一次想攻击魏国,有人对秦国君说:魏文侯对贤能之人特别尊重,魏国百姓都称赞魏文侯的仁德,魏国上下同心,不可以攻击。就这样免除了一场战争。魏文侯也因此事而受到各诸侯国的称赞。

魏文侯任命西门豹(就是河伯娶妻那篇课文中的西门豹)守卫和治理邺地,西门豹治理的非常好,整个河内地区都大治。

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时期的事件,《资治通鉴》的《周纪一》也有相关记载。

例如,魏文侯让一个叫李克的人推荐相国,李克推辞让魏文侯自己选,点拨了魏文侯之后,魏文侯说我知道该选谁了,你回去吧。

李克走后,到了一个叫翟璜的大臣家,翟璜问谁为相国?李克说,魏成子。

翟璜生气,并且不服,说:我为魏国举荐的能臣很多,我举荐的乐羊讨伐了中山国,我举荐的西门豹使河内大治,等等。

李克说:魏成子举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被国君奉为老师,而你举荐的人,都被任用为臣子,差距明显啊。翟璜惭愧,表示愿意做李克的弟子。

历史上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记载,比如,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塌,堵塞了黄河。

这个记载不知道真假,但是从现在的角度看,是很有趣的,即使地震,也没听说过把整个山给震塌了的,而且还塞断了黄河。

魏国被正式封侯后,经历的几场战争如下:

三十二年,攻击郑国,在注地击败秦军;

三十五年,齐国攻取魏国的襄陵;

三十六年,秦国侵伐魏国的阴晋;

三十八年,攻击秦国,被秦国击败,但俘虏了秦将识。

同年,魏文侯死,儿子魏击(就是前面提到的被田子方无礼对待的那位仁兄)即位,也就是魏武侯。

2.短暂且历史记载比较少的魏武侯

魏武侯元年,赵国的公子朔作乱失败,逃到魏国,魏国和公子朔一起偷袭赵国的邯郸,但是失败了。

七年,魏国攻击齐国,攻打到了桑丘之地。

九年,戎狄部落的翟打败了魏国,同年,让吴起攻击齐国,打到了齐国的灵丘。到现在为止,吴起第一次出现在《魏世家》中。

我在写楚国历史时提到过吴起,当时吴起是从魏国去的楚国,那么吴起在魏国都干了什么呢?下面根据《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介绍下吴起。

(1)到魏国前的吴起

吴起,卫国人,擅长兵法。曾经跟随曾子求学,服侍过鲁国国君。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命吴起为将,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怀疑吴起。

吴起知道后,回家杀死了妻子,表明和齐国没有关系。鲁国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

不久,鲁国有人说吴起坏话如下:吴起是奸诈小人,年少时,家里有千金之富,但吴起把家业败了,乡里之人嘲笑吴起,吴起就杀死了三十多个嘲笑诽谤他的人。

然后,跟母亲说,我做不成卿相,就不回卫国。然后,吴起就去向曾子求学。

不久后,吴起的母亲死了,但吴起不回家。曾子就此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就到了鲁国,鲁国怀疑他时,他又杀死妻子以为将军。

我们鲁国是小国,有了战胜大国的名声,诸侯们就会谋图侵伐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现在鲁国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

上面这个见识短浅的人的话,一看就是牵强附会的,只想赶走吴起而已。但是鲁国国君居然信了,辞谢了吴起,不再任用。

(2)在魏国大展身手的吴起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来投靠魏文侯。魏文侯听说后,就问他的谋士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起

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论用兵打仗,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司马穰苴是田氏齐国的名将,写田氏齐国时再介绍。

魏文侯的确很贤明,任用吴起为将军,让吴起攻击秦国,吴起连续攻克了秦国五座城池。魏文侯看到吴起善于用兵,而且并不贪婪,清廉公平,就任命吴起为西河守,让他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攻击。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来到西河巡查,魏武侯和吴起一起坐船到了黄河中时,魏武侯对吴起说:美哉啊,山河之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魏国的宝在德而不在险要。他还举了夏、商纣不修德而国灭的例子,然后劝魏武侯修德。魏武侯说:善。吴起在魏武侯时期继续当西河守,而且名气越来越大。

魏武侯要设置相国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和你田文比比功劳啊,可以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帅三军,士卒同心愿意死战,敌国不敢来侵犯,我和你田文比,谁厉害?

田文说:你厉害。

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亲和百姓,充实府库,咱俩谁厉害?

田文说:还是你厉害。

吴起又说:镇守西河,让秦国不敢向东看一眼,让韩国和赵国宾从魏国,咱俩谁牛?

田文说:你牛。

吴起说:上面这三样,你都比不上我,却官位在我之上,为什么?

田文只说了一句话:国君年少,魏国上下在观望新国君的能力,大臣没有全部归附,百姓没有信任国君,在这个时候,国君会重用你还是重用我?

吴起听后,沉默了好久说:重用你。吴起自知不如田文贤能。

但是田文死后,公叔成为魏相,公叔娶了魏国公主,公叔可能和吴起有仇,想害吴起,苦于没有办法时,公叔的手下献计:

吴起为人好名誉喜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们魏国国土小,又和秦国相邻,我担心吴起不会长期留在魏国。

魏武侯就会问,那怎么办?

您就趁机说,请用公主许婚为由试探吴起。如果吴起答应,就是表明会长期留在魏国,如果不答应,就是不愿意留在魏国。

然后,您在找机会邀请吴起来家里,故意让您的夫人也就是魏国公主发怒鄙视您,吴起看到公主这么傲慢,一定不会娶公主。

套路被古人玩的溜啊。事情果然像公叔的手下所说的那样,吴起拒绝了娶公主,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

吴起怕招来灾祸,离开魏国,到了楚国。后来,死于楚国新君更替之乱,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接着回头说魏武侯时期的事情,十一年,魏国和赵国韩国一起,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

十五年,在北蔺打败赵国。

十六年,攻取楚国的鲁阳。然后,魏武侯就死了。

3.魏国强盛的顶点和衰落的起点并存的魏惠王

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即位。

(1)魏惠王在灭国风险中即位

魏武侯刚死时,魏惠王和一个叫公中缓的兄弟争立为太子。

有个叫公孙颀的人从宋国到了赵国,又从赵国窜到韩国,对韩国国君韩懿侯说:魏国争立太子,可以趁机和赵国一起攻击魏国,获取利益。

韩懿侯很高兴,他和赵成侯很快达成共识,一起出兵攻击魏国,韩赵联军在浊泽大败魏军,魏惠王被围困。这时,韩赵出现了分歧。

赵国说:除掉魏国国君后,我们立公中缓为新魏君,让他们割地给我们,我们就退兵,对我们有利。

韩国说:不行,杀死了魏国国君,天下人说我们残暴,割地退兵,天下人说我们贪婪。

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让魏国变成两个诸侯国,这样新出现的两个魏国不会比宋国和卫国强,我们韩赵两国就永远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

赵国不听,韩国不高兴,韩国最先撤军,赵国也撤军了。就这样,魏惠王捡了一条命,魏国也没有亡国。

(2)魏惠王时期近似所向披靡的魏国

魏惠王即位第二年,魏军在马陵大败韩军,在怀大败赵军,报了被围困之仇。

三年,齐国在观打败了魏国。

六年,攻取宋国的仪台。

九年,在澮大败韩国,与秦国在少梁大战,魏将公孙痤被秦国俘虏,但是攻取了庞这个地方。同时,秦献公死,秦孝公即位。

十年,攻取赵国的皮牢。

十五年,鲁、卫、宋、郑的国君来朝见魏惠王。

十六年,与秦孝公在杜平会盟。同年,攻取宋国的黄池,后来被宋国夺回。

十七年,在元里和秦国大战,秦国攻取了魏国的少梁。同年,魏国围困了赵国的邯郸。

十八年,魏国攻破邯郸。

魏惠王剧照

(3)魏国衰落的前夕——桂陵之战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救赵。结果,在桂陵被齐军击败。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魏国厉害因为魏国有魏武卒,我之所以没写魏武卒,是因为《史记》中没有提到魏武卒的事情。

这次桂陵之败,并不是魏国衰落的开始。《魏世家》并没有过多介绍这次战役,我将《孙子吴起列传》的相关记载介绍如下:

魏国的强盛和衰落离不开一个叫庞涓的人,而庞涓又和孙膑息息相关。所以,这里先说下庞涓和孙膑。

根据《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孙子死后百余年,孙膑出现。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至于是不是向鬼谷子求学,《史记》可没写。

两人学成后,庞涓到了魏国,成为魏惠王手下的将军,为魏国打了很多胜仗。

但是,庞涓自以为能力比不上同学孙膑,就把孙膑骗到魏国,通卑劣手段以魏法断到孙膑双足并且在孙膑脸上刻上印记,想要让孙膑永远不被任用为将。

孙膑与庞涓剧照

齐国使者到了魏国,孙膑私下以见到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奇人,就偷偷把孙膑带回齐国。孙膑被齐国的将军田忌以客礼相待,安顿下来。

不久之后,有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这里就不介绍了。

回到魏惠王十八年,魏国攻破赵国的邯郸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但是,孙膑说:我是刑余之人,不可以。

于是,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一起出兵救赵国。

孙膑没法走路,只能坐在车中,在车里出谋划策。田忌向直奔邯郸救援赵国,孙膑说,魏国国都必定空虚,不如出兵攻击魏国大梁,魏国必定回军救援,我们就可以解除赵国邯郸之围。

田忌听从了,齐军攻击魏国大梁的消息传到邯郸前线时,魏军回军救援,结果在桂陵被以逸待劳的齐军击败。

这次战斗,并没有让魏国损失太多,魏国并没有因此衰落。

到了魏惠王十九年,也就是桂陵之战的第二年,诸侯联合起来围困了魏国的襄陵。魏国开始修筑长城,坚强固阳的城防。

上面提到的齐魏桂陵之战后,魏国依然占据着赵国的邯郸,两年后,也就是魏惠王二十年,魏国才把邯郸还给赵国,还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会盟。

(4)魏国衰落的起点——马陵之战

到了魏惠王三十年,也就是齐魏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发生了马陵之战。但是对于马陵之战起因的记载却不尽相同。

《魏世家》写道: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于齐。齐宣王用孙膑的计策,救赵击魏,魏然后大举兴兵攻齐。

《孙子吴起列传》却写道:(桂陵之战)后十三年,魏与赵攻韩,韩国告急于齐。齐派田忌为将救援韩国。

不管起因到底如何,我们往下看经过。

首先,甲方魏国这边:太子申和庞涓率领大军出征,路过外黄的时候,外黄有个叫徐子谓的人对太子申说:我有百战百胜之策。太子申说:愿闻其详。

徐子谓说:太子亲自带兵攻击齐国,即使获胜最富也不过拥有魏国,地位再显贵也不过魏王,但是如果魏军不能取胜,您的处境就难堪了啊。

太子申说:我马上撤兵回国。徐子谓说:现在撤军已经不可能了,那些劝太子出战,并想从中得利的人太多了。即使现在撤兵,恐怕做不到了。

太子因此更想撤军,但是太子的车夫说:将军带兵出征,刚出来就回去,跟打了败仗没啥区别。

太子申最终率军出发了。

然后,乙方齐国这边:

齐国依然派田忌和孙膑出征,齐军还是直接奔袭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后,撤掉包围韩国的军队,回军救援,但是,这时,齐军已把魏军抛在了身后。

孙膑分析魏军特点说:三晋之兵向来悍勇,轻视齐军(因为当初晋国经常欺负齐国),齐军假装胆怯,魏军正好在我们身后,我们采用减少做饭用的灶的数量的方法,迷惑魏军,造成齐军胆怯每天都有士兵逃亡的假象。

庞涓回军救援老家大梁的路上发现了齐军做饭留下的痕迹,而且从灶数量判断,齐军每天都在减少。向来瞧不起齐军的魏军都以为齐军胆怯。

庞涓说:我就知道齐军胆怯,进入我们魏国才三天,士兵逃亡已经过半了。庞涓放弃了步兵,率领轻锐快速追赶齐军。

孙膑预判了庞涓的行程,认为庞涓在傍晚时就会到达马陵。孙膑已经把伏击地点选在了马陵,因为马陵道路狭窄,旁边多狭隘,埋伏军队不容易被发现。

孙膑让士兵把一棵树的树皮剥掉,在树身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傍晚时,庞涓率领轻锐赶到,天快黑了,光线发暗,但是没有树皮的树格外显眼,隐隐约约能看见上面有字,为了看清楚,庞涓让人点起火来,火取好了,看到树上的字时却懵逼了。

庞涓还没有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不断有士兵被射死。庞涓知道必死,拔剑自刎,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齐军歼灭掉庞涓的轻锐之后,马上乘胜攻击太子申率领的大部队,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回到齐国。孙膑也因此名闻天下,世传其兵法。

从此,魏军主力基本被消灭,魏惠王眼睁睁的看着昔日强盛的大魏开始衰落。

第二年,秦、赵、齐联合攻击魏国,秦将商鞅诱骗魏军将军公子卯,并袭破其军队,大破魏军,秦国向东侵占了魏国的河西所有地盘。

同时,齐国、赵国数次击败魏国。因为安邑靠近秦国,所以魏国将政权全部由安邑迁到大梁,并且立公子赫为太子。

魏惠王三十三年,秦孝公死,商鞅避难逃到魏国,魏国想起之前商鞅诱骗公子卯的事情,不接纳商鞅。

三十五年,魏惠王与齐宣王在平阿会盟。

魏惠王数次军败,就开始卑礼厚币招贤纳士,邹衍、孟轲等都来到了大梁。

但是,魏惠王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任何成效,一方面是西边的秦太强大了,已经进入扩张期,另一方面是魏惠王的生命也快结束了。一年后,魏惠王死。

好了,魏国的历史先介绍到这里了。下次接着把魏国历史介绍完。

更多文章

  • 东晋的都城建康是现在哪里(东晋定都是现在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晋的都城建康是现在哪里

    东晋隆安三年(399),鲜卑贵族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史称“南燕”。南燕国国祚衰薄,只延续了12年,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有人称帝的地方。鲜卑族,最早生活于东北地区兴安岭北部的鲜卑山。西晋中原内乱,鲜卑各部相继南下,其中慕容部居住在今辽河流域,建立前燕,慕容皝称帝。此后,慕容氏家族相

  • 秦始皇陵真有守陵人吗(蒙氏家族守墓人至今存在吗 )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陵真有守陵人

    秦始皇在他的陵墓明显是用了心的,从坐上皇位开始,秦始皇陵每年用工七十万人,历时39年,被称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巨大,规划完善的帝王陵园。耗时这么长时间修建的墓地,里面的金银财宝肯定数不胜数,在当时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守卫。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守陵人,而且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始皇陵都

  • 春秋战国人口有多少(春秋时期各国人口增长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人口

    对于春秋时代,大家的印象可能就是,文化很灿烂,但天天打仗,不是这个诸侯国打那个,就是那几个打这个,看着是挺热闹的。那么那时候的诸侯国都有多少人口,多少兵力,国土疆域又有多大呢?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一、大致人口:首先整体来看,春秋前期人口大至在1800多万不到两千万,到了春秋后期,人口涨到了2500

  • 蜀汉是怎么灭亡的原因(蜀汉灭亡后场面到底有多惨烈 )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蜀汉是怎么灭亡的

    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读者,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影视作品的人,对这样一句话应该不陌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出自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他告诉刘备如果得能得到诸葛亮或者庞统的辅助,那么恢复汉室指日可待。有一点大家需要明白,正史中没有记载这句话,它出自《三国演义》中,真实性待考证。我们知道,古人在

  • 魏蜀吴三国地图及实力对比( 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中,是有很明显的“尊刘贬曹”色彩的,这也就导致在很多人的心中,蜀汉的势力是很强的。蜀汉的大将是很多的,蜀汉没有一统天下,不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行,而是因为种种巧合之下,让蜀汉的谋臣武将一个一个地倒下,这才导致了刘禅出城投降的惨淡一幕。那么站在正史的角度,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地盘究

  • 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从地图看刘备蜀国不能统一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

  •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历史上第一个统治的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哪个呢?大家都会说是夏朝,不过夏朝实在太久远的,差不多是40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在考古上面夏朝还有待更深刻的发掘,事实上更早的时候连商朝都有人怀疑,不过后来因为有了殷墟等考古证实,所以商朝被承认了。不过,传说之前,夏朝还有一个朝代,这个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就是虞朝!虞朝?

  • 东晋书圣指的是谁(古代东晋书圣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晋书圣指的是谁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在很多人印象里王羲之之所以能被称为“书圣”,是因为李世民的热捧,真相真是如此吗?嘉强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先说说我的观点,虽然称圣有“圣化”之嫌,但正如杜子美被称为“诗圣”一样,都是对他们成就的一种肯定。后人对杜子美并没有神华,我们对王羲之也不必神化,只是他的艺术

  • 南梁是怎么灭亡的(历史上南梁被哪个朝代吞并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梁是怎么灭亡的

    南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在夺取帝位的一路上似乎是交了好运,他由南齐萧氏皇族的远支旁系,一举篡夺帝位建梁代齐。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国势衰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大起义,不久还分裂成了东、西两魏,彼此之间连年战乱。按理说,这可是萧衍一举北伐中原重新统一南北的大好时间,可萧衍偏偏却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最终亡国

  • 李自成当了多久的皇帝(李自成为何只当了42天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当了多久的皇帝

    李自成是英雄。说他是英雄,是因为他敢于向腐朽的官僚地主资产阶级宣战。李自成又是悲剧英雄。他的悲剧是没有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要求前人),又没坚持初心。功败垂成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他之所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