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谈谈你对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4/4/8 19:41:10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相应的思考。天人关系,也是现实与彼岸,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终极性问题。中国哲学文化,关心的重点不同,哲学思想也就不同。对天(大自然)的关心就是道家,对人的关心就是儒家,对天人都不关心,就是佛家。中国古哲为什么会关注天人关系?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价值和意义,人在宇宙当中的地位问题。那么,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意义?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我们说一个东西它有没有价值,就在于这个东西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满足我的需要了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有价值。价值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系范畴。就是说一个价值的构成是主客的关系,需要被需要的关系。比如一支钢笔,有没有它的存在意义,在于能否满足我的需要,在于多大程度能满足主体,程度高价值越大,程度低价值也低。价值的体现也与时空有关。比如一瓶水,你平时没感觉到它的价值,但当你荒漠落难之时,没有它你可能就没法活,这时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了,为什么旅游时在高山上买水价格是平时的几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随着这个主体与环境变化,价值会体现出差异性。主体不同,价值的意义就不一样。比如,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时候相应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穷人,解决吃穿住行,可能就是他最大的需要,解决了这个需求,然后还有社会交往,尊重,爱,自我实现等需求需要满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当然现实中的实际需求是交叉在一起的,并没有如此的界线分明,你比如对于一些人,他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总体来说,价值和意义,就是主体满足客体需要的程度。因为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所以价值动态发展,会因时空而变。也就是说,一种价值在这个时空里有意义,但在另一个的时空,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我写的这篇文章,谈天论地,就是要讨论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普遍性与终极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去看人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关系,就是你怎么样去看待你的人生,你的价值,你的生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宏观角度来看,天人感应不应该把它单独分出来,它可能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我们说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天人合一应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流思想。很多西方人也只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唯一的有哲学思想。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生态危机,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一,天人相分天人相分,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有不同的职分的,就是天有天负责的地方,人有人的职能范围。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观点在论述社会管理时,使用大量的例子以比复自然。认为合理的社会秩序,可以利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这个天人相分观点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荀子。荀子的哲学思想带分析哲学的火花,荀子哲学起点就是性恶论。强调性恶,就要靠规则法律来约束规范人,这就会偏向法家,后来的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性善就是德治,强调性恶就是法制。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构成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核心部分。《荀子·礼论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由阴阳之气交合而生。这从起源上就排除了宗教产生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事物之间根据不同的属性,有的不会动,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一直到人,强调这几者的自由度和能动性的差别。把这种差别转移到人类社会上,社会就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制度与行为规范,其实这是一种类比思维。那么,这里的不同等级之间的这种规范界限是什么呢?强调不同等级之间通过礼乐来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森严,每一等级的人应该穿什么衣服坐什么车,都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同阶级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这会导致一种社会关系的紧张。那如何消解或缓解这种紧张的矛盾关系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礼乐来来调剂,来欣赏,来缓和这种不同等级之间的一个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自然界有它变化的一个规律。这种规律性客观性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说,天和人是有区分与区别的,“大夫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他的观点,就是总结认识探索自然的规律,以便为我所用。当然,这个思想比较接近唯物主义。这就是荀子的一个天人相分的思想。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人是天地之灵,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始祖。人在天地间,在大自然中生存,因此天和人就会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这是天人感应的基本观点。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哲学依据。他第一个观念是君权神授。所以儒家的天人观念,更多的是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不具备哲学的意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子(皇帝老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谓天命所归;而天下就要归天子管辖。古代制造文字的人是这样说的,三划而中间连着一竖的,这个字就是读“王”,因为三划就代表着“天地人”三者,而能够把这三者都能结合起来的人,就是通晓其执掌方法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就是“王”!总的来说是为“王”的来历和涵义作一个解释,来作为统治者统治的藉口,告诉民众,违反“王”的统治就是违背天意,要天下的人民安于被统治,要顺从天意,不要反抗天意,这是为汉武帝政治服务的,主要是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不仅仅说是统治者受命于天,而且还论证了王权的合法性;同时,天也意味着作为你权力的一个监督者而存在,也就是说你要违反天道,天子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一般说不有三种: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相分说是荀子自然观方面的主张。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这种论证“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毫无关系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大自然,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天人交相胜是中国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观点。他在《天论》中作了阐述,起含义是: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各自的规律。它们的只能各不刘禹锡相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这种观点指出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主张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精神。比起古代片面宣扬天人和一是一个进步。“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阴阳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

  •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天人互泰”是一种现代辩证的哲学理念,是在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里的阴阳概念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3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而逐渐总结出关于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意识。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支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一个关于阴阳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阴阳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太极。另一方面阴阳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词,例如我们所说的白天就是阳,黑

  • 阴阳学是什么?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3全部中国的思想还有派别古代有很多,比如孔子的儒学,还有墨家,道教等等,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学派很是独特,这就是阴阳派,内容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而确实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来具体看看。首先我们都看过太极图片,一阴一阳,和世界上的分布一

  • 阴阳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属性,都要用阴阳五行来加以概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自然界众多事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的运动,正是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消亡和重新生长的根源。“老子”说: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 中国古代太极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

  • 先秦诸子百家都属于真正的哲学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这要看楼主对哲学定义的理解了。倘若哲学定义顺西方来,是一种依据逻辑、有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么中国古代思想就鲜有可称得上哲学的东西了(有还是有,但不是二楼说的儒家思想,而是重逻辑的墨家与名家思想)。但是哲学重点应该还是对世界与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活动(这是我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诸子除了兵

  • 我国古代的哲学包括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发展的行程中,从

  • 《黄帝内经》以解剖知识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如何论证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黄帝与岐伯也是研究天文地理,用取象类比远取诸物,近取身通过观察建立五行学说。认为人生负阴而抱阳,口食五味,目视五色,外有寒暑六气,内有喜怒七情困扰,才有各种疾病。《黄帝内经》用养生防病的理论,可以把病消除在未发之前,教导民众用正气旺盛战胜邪气,得到长寿。《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相应,通过养生可达

  • 道家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什么叫信仰?就是深入骨髓的天天日用而不知的虚实,而道教其实就是华夏文明之根源,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并且这种信仰至少比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佛教都要高端自然得多,相对于道教,世界主流宗教都是不自然的,或者说有些刻意的,没有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如果稍微有些道家基础,你就会发现我们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