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相应的思考。天人关系,也是现实与彼岸,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终极性问题。中国哲学文化,关心的重点不同,哲学思想也就不同。对天(大自然)的关心就是道家,对人的关心就是儒家,对天人都不关心,就是佛家。中国古哲为什么会关注天人关系?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价值和意义,人在宇宙当中的地位问题。那么,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意义?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我们说一个东西它有没有价值,就在于这个东西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满足我的需要了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有价值。价值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系范畴。就是说一个价值的构成是主客的关系,需要被需要的关系。比如一支钢笔,有没有它的存在意义,在于能否满足我的需要,在于多大程度能满足主体,程度高价值越大,程度低价值也低。价值的体现也与时空有关。比如一瓶水,你平时没感觉到它的价值,但当你荒漠落难之时,没有它你可能就没法活,这时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了,为什么旅游时在高山上买水价格是平时的几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随着这个主体与环境变化,价值会体现出差异性。主体不同,价值的意义就不一样。比如,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时候相应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穷人,解决吃穿住行,可能就是他最大的需要,解决了这个需求,然后还有社会交往,尊重,爱,自我实现等需求需要满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当然现实中的实际需求是交叉在一起的,并没有如此的界线分明,你比如对于一些人,他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总体来说,价值和意义,就是主体满足客体需要的程度。因为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所以价值动态发展,会因时空而变。也就是说,一种价值在这个时空里有意义,但在另一个的时空,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我写的这篇文章,谈天论地,就是要讨论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普遍性与终极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去看人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关系,就是你怎么样去看待你的人生,你的价值,你的生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宏观角度来看,天人感应不应该把它单独分出来,它可能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我们说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天人合一应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流思想。很多西方人也只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唯一的有哲学思想。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生态危机,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一,天人相分天人相分,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有不同的职分的,就是天有天负责的地方,人有人的职能范围。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观点在论述社会管理时,使用大量的例子以比复自然。认为合理的社会秩序,可以利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这个天人相分观点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荀子。荀子的哲学思想带分析哲学的火花,荀子哲学起点就是性恶论。强调性恶,就要靠规则法律来约束规范人,这就会偏向法家,后来的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性善就是德治,强调性恶就是法制。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构成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核心部分。《荀子·礼论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由阴阳之气交合而生。这从起源上就排除了宗教产生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事物之间根据不同的属性,有的不会动,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一直到人,强调这几者的自由度和能动性的差别。把这种差别转移到人类社会上,社会就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制度与行为规范,其实这是一种类比思维。那么,这里的不同等级之间的这种规范界限是什么呢?强调不同等级之间通过礼乐来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森严,每一等级的人应该穿什么衣服坐什么车,都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同阶级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这会导致一种社会关系的紧张。那如何消解或缓解这种紧张的矛盾关系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礼乐来来调剂,来欣赏,来缓和这种不同等级之间的一个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有它变化的一个规律。这种规律性客观性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说,天和人是有区分与区别的,“大夫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他的观点,就是总结认识探索自然的规律,以便为我所用。当然,这个思想比较接近唯物主义。这就是荀子的一个天人相分的思想。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人是天地之灵,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始祖。人在天地间,在大自然中生存,因此天和人就会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这是天人感应的基本观点。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哲学依据。他第一个观念是君权神授。所以儒家的天人观念,更多的是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不具备哲学的意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子(皇帝老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谓天命所归;而天下就要归天子管辖。古代制造文字的人是这样说的,三划而中间连着一竖的,这个字就是读“王”,因为三划就代表着“天地人”三者,而能够把这三者都能结合起来的人,就是通晓其执掌方法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就是“王”!总的来说是为“王”的来历和涵义作一个解释,来作为统治者统治的藉口,告诉民众,违反“王”的统治就是违背天意,要天下的人民安于被统治,要顺从天意,不要反抗天意,这是为汉武帝政治服务的,主要是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不仅仅说是统治者受命于天,而且还论证了王权的合法性;同时,天也意味着作为你权力的一个监督者而存在,也就是说你要违反天道,天子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一般说不有三种: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相分说是荀子自然观方面的主张。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这种论证“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毫无关系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大自然,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天人交相胜是中国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观点。他在《天论》中作了阐述,起含义是: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各自的规律。它们的只能各不刘禹锡相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这种观点指出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主张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精神。比起古代片面宣扬天人和一是一个进步。“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