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祖籍?
洪承畴的籍贯是:
泉州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
洪承畴读音?
hóngchéngchóu
“洪”的基本含义为大,如洪水;引申含义为大水,如山洪;姓。
在日常使用中,“洪”字多用作河道陡窄流急之处。
“承”的基本含义为在下面接受,托着,如承重、承受;引申含义为担当,应允,如承担、承当。
在日常使用中,“承”也常做动词,表示捧着。
洪承畴夫人?
是李氏(发妻,与后世名臣李光地同族)和刘氏(清廷所赐之妻,与李氏共侍一夫)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
洪承畴儿子?
洪承畴共计有一子三女,洪士铭:长子,顺治十二年进士。洪氏:长女,嫁晋江陈胤文,洪氏:次女,嫁晋江蔡文学,洪氏:三女,嫁晋江曾为升,洪承畴作为明朝的降将,在投清之后为大清统一中原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当时汉人能够在满清朝廷占有一席之地的二人之一。
洪承畴故居?
洪承畴的故居位于福建南安市英都镇,后扩建成洪承畴纪念园。共有洪承畴故居、洪承畴纪念馆、顺治御赐碑等建筑。洪承畴的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园内还有历史学家题的对联,表达了对洪承畴这位开清重臣的感情。
洪承畴的故乡?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洪承畴为啥叛变?
洪承畴叛变是因为洪承畴贪生怕死,贪图荣华富贵,叛国投敌,成为明朝第一汉奸,建奴著名走狗。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明末清初汉奸走狗。洪承畴为1616年进士,曾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他升任大学士后,负责南方战事。他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
洪承畴大结局?
洪承畴的结局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洪承畴可有写过诗词?
赞僧偈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译文:一句“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成了千古名句,整首诗看,这绝对是一个觉悟,看破,也放下了的君主,一句"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道尽了他的无奈……总是知道出家是要有福报与因缘的,记得曾有同门批判我没有出离心,我不能说没有想过。
我不能,放不下的很多,却似乎拿着的并不太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出家的,也一定出不了家。
可是内心里,最喜欢的衣服,是我的海青与曼衣。
记得去看在高,是天天穿着大褂的,大褂着身的那种洒脱,心里的那种踏实,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我答应过清虚,不再去寺院。
偶尔,总是要去走一下的。
阿姨和我说元宵要传灯,是晚上,当天一起回来的。
混身上下不适的我,真的很想很想听一听梵音,我去了,吃了饭离传灯还有半个多小时,穿上海青步入大殿,一偈一叩,"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才几分钟,二个脚底像针扎似的疼,站都站不稳。
可是,还是坚持到打鼓集众,到殿外,发现自己轻快不少。
想想,我是该求哀忏悔的,曾经,做了太多太多错事,恩师曾开示过取相忏,不曾好好做过,该如何去面对我的佛缘?
我想,始终我也不能如清虚般洒脱;而我亦无法像真真般有如此坚定的出离心。
洪承畴入关三策?
其一、献计入主中原,定鼎天下。自从努尔哈赤起兵叛明以来,八旗军队虽说所向无敌,以一当十,但毕竟人数不多,对入主中原也是力不从心。所以,皇太极等人几次入寇中原也是以劫掠人口和牲畜为主,以增强后金的实力,以期能够不被大明耗死。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多尔衮也一直在关注中原的动静,但并不敢轻举妄动。此时,熟悉农民军实力和明朝政治局面的洪承畴向多尔衮提出入主中原的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此等建议相当狠毒,既说出了农民军的弱点;又提供了安抚民心之策略,可谓是“良策”。
其二、制定安邦章程,巩固满清统治。清兵入关之后,便乘胜追击李自成等农民军首领,不到两年时间便将其消灭干净,但这一切都是在为大明复仇的旗号下进行。再加上满清人数不多,对中原的统治也是力不从心,很可能会在各路义军的打击之下退出关外。对此,洪承畴又给清廷献上自己的“治国策略”,即是“习汉文,晓汉语”以促进满汉融合,化解恩怨;沿用内阁票拟制度,以制约八旗旗主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吸收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以扩大统治基础。洪承畴的策略几乎都被清廷采纳并加以推行,所以北方很快就恢复安定,反抗之力量也就大大削弱。
其三、督办江南军务,镇压反清力量。清兵入关之后,由于胜利来得太突然,太不可思议,所以多尔衮便强制在全国推行“剃发令”。此举遭到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并因此而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此时,多尔衮派遣洪承畴督办江南军务,替换无恶不作的豫亲王多铎。洪承畴抵达江南之后,除了招抚郑芝龙等中间派之外,他对待自己曾经的同僚和抗击清朝之义军可谓是痛下杀手,绝不手软。例如,原明朝左佥都御史金声、大学士黄道周、明宗室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尽数被杀害。洪承畴之做法,之为人,可谓是无耻至极,其罪当诛。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