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历史名将?
奥斯曼努里帕夏(1832-1900)土耳其元帅,土耳其战斗英雄。他在1877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中在普利文要塞以一个军挡住了20万俄军和10万罗马尼亚军队长达5个月(145天)之久。
他是一位能干、机智且坚定的指挥官,具有清醒的战略头脑他在普列文要塞进行的防御阻挡了俄国人5个月之久使俄国人未能速战速决,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区以他的名字命名。
河南历史名将?
河南:张良、范蠡、邓禹、冯异、岑彭、贾复、吴汉、王霸、臧宫、祭遵、虞诩、邓艾、司马懿、王、周访、谢玄、于谨、长孙晟、韩擒虎、贺若弼、马燧、岳飞、张辅,23人;
承德历史名将?
《八旗通志》中记载了一位蒙古正白旗博尔济吉特氏克什图,从康熙十三年(1674)至雍正九年(1731)间近60年的大体事迹。该克什图后葬于丰宁选将营村东30米处。雍正十一年,雍正帝昭彰克什图卓越功绩时,在御赐的墓碑撰文中给予极高评价,尤其“特与易名之典”即所谓的“谥勤恪”。其“子阿兰泰,袭职官至都统”在《八旗通志》也有专门的一章传记。
碑文大致:朕惟国家任果毅之臣,干城是赖臣子笃忠,勤之渥泽宜施,生膺爵命之崇,殁备哀荣之礼。所以昭彝宪答前劳也。克什图,猷勇决,性行恪恭。往者滇省用师,行间效力,尔能奋其武力,屡破兵,功而授以世宕,擢用而俾司禁旅,出使屡经于沙漠,成劳民著于边陲,受领待卫之班,益励清兵之节,方深倚任,遂[边]叹沉冥,眷言敌忾之功,堪出竹帛,特与易名之典,用喷泉垆。於戏!马初封,听囗声而怀旧绩;龙章叠沛,陲琬囗以表荣名。昭示后昆,钦承无囗。
雍正十一年囗月.月初囗(1733)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录了名为“克什图”者十八人,其中有博尔济吉特氏正白旗包衣,名“白瑚克什图”,应不是同一人。然这个功勋卓著的“克什图”没有入谱。《通谱》卷六十六附载满洲旗分内之防(蒙)古姓氏,博尔济吉特氏用了整整一卷记述。在正白旗的家族有“拉普什喜”、“伊林齐”、札鲁特地方的“罗色”、“塞冷”、“琐诺木塔思瑚尔海”、“阿尔萨”、“包衣布鲁海”、“包衣班第”、“包衣白瑚克什图”等九个支系。没有一个可以对接上。从其子阿兰泰角度亦无所获。
克什图(?1674康熙十三年从征福建1731雍正九年)
阿兰泰(?1716康熙五十五年袭爵1760乾隆二十五年)
法里哈(?乾隆二十五年降袭云骑尉?)
嘉峪关历史名将?
汪深任嘉峪关守备。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任。
佘动任嘉峪关守备。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任。
查勇任嘉峪关守备。有开井退虏之功,建庙安神,军民无灾异之患。升镇海游击。
梅济任嘉峪关守备。
夏锦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任嘉峪关中军把总。
崔应科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任嘉峪关中军把总。
陈策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任嘉峪关中军把总。
梁文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任嘉峪关中军把总。
达云凉州卫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任嘉峪关守备。
越南历史名将?
陈国峻、越南古代军事家,陈朝皇族、名将,南定美禄县即墨乡人。曾于13世纪率领陈朝军队,成功击退蒙古军队的两次入侵,成为越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
阮有进、越南南北朝时期的军事人物,效命于广南阮主,在郑阮纷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被阮主封为顺义侯
尊室会、赠封“翊运靖难宗臣、特进、辅国上将军、太保、国公”,谥忠愍,入太庙从祀
祀黎魁、
阮有镒,越南南北朝时期的军事人物,效命于广南阮主。他曾在郑阮纷争时阮主抗击郑主入侵中起着重要作用
阮文张,越南阮朝初期的一位将军,为嘉定五虎将之一。他在阮福映夺取越南皇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越南因为深受我国文化影响,也效仿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武庙,越南武庙中供奉的主神,和我们武庙中的一样,都是帮助周武王取得天下的姜尚姜子牙,不过越南武庙中供奉的武将,除了陈国峻、阮有进、尊室会、祀黎魁、阮有镒和阮文张,是越南的名将外,其余12人都是我国将领。
温州历史名将?
陈铁君(19171961),温州苍南县五凤乡人。
朱清益,浙江永嘉桥下镇朱山村人,
潘瑞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
刘际潘,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刘店人,
温新超,浙江苍南县渔寮乡流源村人,
浙江历史名将?
一、朱(东汉)
朱是浙江上虞人,累官交州刺史,斩梁龙、平交趾,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以右中郎将、假节,与皇甫嵩率军征讨黄巾军,平定三郡之地,前后大小百战,夷黄巾。威震天下,以功拜右车骑将军,封钱塘候。及功成师克,收名敛策,崎岖虎口,因奉诏赴郭汜大营劝其罢兵,为其扣押。朱性素刚烈,即日发病而卒。一代名将,竟尔长逝。
二、朱然(三国吴国)
朱然是浙江安吉人,本姓施,过继辅国将军朱治为嗣。少与孙权亲善。以偏将军从讨荆州,与潘璋关羽于临沮。虎威将军吕蒙临终,荐以自代,授假节,镇江陵。夷陵之战,率部与陆逊并力拒刘备,破其先锋,绝其后路,以功拜征北将军。魏国大将曹真、夏侯尚、张率大军围攻江陵,于时中外隔绝,朱然坚守江陵半年,伺机破敌,使魏军无功撤兵,名震敌国。以功迁大司马、右军师,以功封当阳侯。宠遇之重,当时功臣宿将莫与比隆。
三、施绩(三国吴国)
施绩是浙江安吉人,大司马朱然之子。以胆力称,持法不倾,有将领之才。累迁平魏将军,驻乐乡。成功抵御魏国三路进攻,坚守江陵,迁骠骑将军,假节。孙伏诛,迁大司马,并复本姓。父子皆为大司马,可谓奕世载美,比翼齐衡。
四、沈庆之(南北朝宋朝)
沈庆之是浙江德清人,以武毅之姿,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召。官至侍中、太尉、车骑将军,封始兴郡公。及功成名立,年至耄耋,直谏触恣前废帝刘子业,坐罪赐死。然而守死不贰,抱忠以死,六朝之臣,一人而己。享年八十,谥号忠武。宋明帝即位,追赠司空,改谥号为襄。
五、杜僧明(南北朝陈朝)
杜僧明是浙江高邮人,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自广州归附陈武帝,常为军锋,复交州、击兰裕、杀元景仲、李迁仕、讨侯景、伐北齐,战频功高。足与韩、彭连类,为陈朝开国第一元勋。享年四十六,追赠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威。
六、章昭达(南北朝陈朝)
章昭达是浙江吴兴人,与陈文帝有乡壤之谊,结君臣之份。文帝委以将帅之任,恩宠优渥,超于众将。诛王僧辨、退杜泰、讨杜龛、征周迪,击华皎,战胜攻取,累平难。官至征南大将军,封昭陵郡公,享年五十四,追赠大将军。
七、周文育(南北朝陈朝)
周文育是浙江建德人,际会风云,缔构艰难,东征西讨,摧锋冒刃,勇冠三军。佐命开国,可谓始终勤劬。然交不择友,居危覆险,猜防不设。奉命讨,于兵败之时,为豫章内史熊昙郎刺杀,时年五十一,追赠侍中、司空,谥号愍。
八、王守仁(明朝)
王守仁是浙江人,进士及第善射好言兵。提弱旅以文臣用兵制胜,平孽藩、扫逋,智虑无遗。知足达权,明哲保身。平生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身,世称其名,号为完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享年五十七,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历史名将排名?
第一名:项羽
项羽不仅是一名猛将,更是中外历史上大家公认。如今霸王项羽虽然已早已离我们而去两千多年,但人们仍在为其扼腕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第二名:吕布
吕布武功超群,相貌堂堂,军事才能卓越,号称“飞将”虎牢关之战,大战三英,虽最后落败,但彰显神将神威,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凭其武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三名:关羽
关羽,人称武圣。斩颜良,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千里走单骑,忠肝义胆。于万人军中取敌首级,和张飞同称为万人敌。“万人敌”的猛将。虽然人生留下了大意失荆州的遗憾,但是关羽的战绩无疑是五虎将中最高的
第四名:岳飞
岳飞,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联结河朔,积极与义军联络抗金;收复襄阳六郡,北伐中原。传说岳飞能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金人对其军队称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治军严明、不犯民众,所率领的岳家军骁勇善战,在军事史上极富盛名。?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第五名:霍去病
霍去病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将星,他一生未尝一败,其用自己发明的闪电战术所取得的战绩也是颇为辉煌,甚至盖过了同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尤其那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盖世名言,传颂至今。霍去病不仅是一名出色军事家,更是一名勇冠三军的猛将,其奉行的闪电战术如果没有亲自冲锋陷阵是很难发挥出如此效果的。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第六名:马超
超为东汉光武手中云将马援十世之孙,猿臂善射,有万夫不当之勇。潼关大战,在阵前箭射曹营头号猛将夏侯,几乎致命,并大破曹军,后曹操得到华山娄子伯献计援助,离间了边章韩遂,马超惧惮退到剑关投了张鲁,又攻打阳平关,箭射魏延,投了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一同被封为"五虎将军"
第七名:冉闵
冉闵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且多计谋。在灭掉羯赵后,冉闵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并颁布了赫赫有名的“杀胡令”,而这“杀胡令”颁布后,冉闵便遭到了各胡族的围攻,但冉闵却能每战必胜,且每战皆以少胜多,冉闵其人更是每战皆冲锋陷阵,胡军中根本没人能阻挡。冉闵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的精神支柱,冉闵的威猛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传,乱华之六胡经其征战厮杀只剩其四,为汉文化在北方的延续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司马光评价他:闵骁勇善战,多策略。虎爱之,比于诸孙
第八名:韩信
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人称“兵仙”。韩信用兵灵活,先后击败魏,代,赵,燕,齐,楚,无一败仗,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刘邦称他战必胜,攻必克。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第九名:白起
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白起,秦国四大名将之首,号称“人屠”。自白起担任秦国将领开始,30余年间,攻破70多座城池,用兵如神,未有败绩。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长平一战,歼灭赵军45万,加上其他大小战役,共杀超过100万人,所以被称为“人屠
第十名:戚继光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安徽历史名将?
安徽的历史名将: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谋略家、东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渡江击刘繇。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随孙策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为孙权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历史名将之子?
第一,
蒙恬。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最重要的武将,出身在武将世家,而是蒙家三代都是秦国的名将,蒙恬的祖父是蒙骜,父亲是蒙武,不过蒙氏并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人,原本是齐国人,在战国时期蒙骜投奔秦昭襄王,并且多次统兵出征,先后夺取韩国十多座城池,赵国三十多座城池,以及魏国五十多座城池,使得秦国设立三川郡和东郡;而蒙武也曾担任王翦的副将攻打楚国,斩杀楚将项燕,以及俘虏楚王负刍;而蒙恬的功绩要远超父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蒙恬攻打齐国被拜为内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帅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也就是如今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并且主持修建了长城,受到秦始皇的信任,长期镇守北方抵御匈奴,不过在秦始皇去世后,被赵高、李斯等人假托秦始皇的遗诏而杀害。
第二,
王贲。
他是秦朝著名的将领,他的父亲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作为将二代,王贲的战功虽然没有父亲战功大,但是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绝对是仅次于王翦的第二名将,公元前226年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夺取辽东灭亡燕国,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可以说王翦王贲父子灭掉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除了实力最小的韩国除外,可见王贲虽然没有超过他的父亲,但是战功也不是其他秦朝名将能够匹敌的。
第三,
周亚夫。
他是西汉的名将,可以说做到了出将入相,更是入选了唐朝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以及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他的父亲就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单纯从军事成就角度去看的话,周亚夫的能力是远超其父周勃的,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景帝时期,统兵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拯救了汉朝的江山,要知道明惠帝朱允同样面对藩王造反,却没有一个有能力的统帅,导致亡国的命运,不得不说周亚夫的存在,是汉朝的幸运,而他和周勃也是武庙为数不多入选的父子档名将。
第四,
耿。
东汉开国名将,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名,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他的父亲是上谷太守耿况,手下掌控着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骑兵,在21岁的时候投奔刘秀,并且说服父亲归附刘秀,同时劝说渔阳太守彭宠发兵支持刘秀,就这样耿统兵南下斩杀王朗大将,攻取了22座县城,与刘秀汇合攻取邯郸灭亡王朗,劝说刘秀自立,统兵将河北地区的农民军消灭,然后在刘秀称帝后统兵横扫齐鲁大地,攻破齐地的战争中首次使用“围城打援”的战术,被刘秀称为“韩信第二”,同时征讨陇右取得了重要成果,在34岁的时候主动上交大将军印绶,整个军旅生涯仅仅13载,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如果刘秀不是忌惮耿的能力,相信他的战功一定会更加突出,仅仅34岁便告老还乡,战功依旧高居第四,他的军事能力在东汉开国名将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才,入选唐朝武庙以及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第五,
陆抗。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儿子,被称为东吴最后的名将,与父亲陆逊并称为“逊抗”,在陆逊死后陆抗统领其父五千部众,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曾经击退晋朝名将羊祜的进攻,取得西陵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正是有陆抗的存在,才能够让东吴政权稳定,陈寿这样评价陆抗: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陆抗和父亲陆逊共同入选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以及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这是第二对入选武庙的父子档名将。
第六,
谢玄。
谢玄是东晋名将,组建了东晋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府军”,他是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奕的儿子,太傅谢安的侄子,面对前秦的威胁,谢玄统帅八万“北府军”打赢淝水之战,这是古代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例,后面谢玄乘胜追击开启北伐,先后为东晋收复了如今河南、山东和陕西南部等地区,在四十六岁的时候,病逝在会稽,入选了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和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
第七,
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朝著名的武将,他的父亲是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不过自幼被接入皇宫中抚养,被唐玄宗收为养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和河东四镇节度使,权势要在后面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之上,曾经在玉川战役中以300骑偷袭吐蕃,斩杀敌人数千,开元26年北伐契丹,统帅十万骑兵,在桑干河取得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在青海湖会战中大破吐蕃主力,迫使吐谷浑降唐,不过王忠嗣结局不好,因为没有听从唐玄宗让他攻取石堡城的战争,同时屡次上书安禄山会谋反,最后被李林甫陷害,差一点被唐玄宗处于极刑,最后在哥舒翰的请求下,被贬为汉阳太守,郁郁而终,年仅45岁。
第八,
李。
他是唐朝中期的名将,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名将西平郡王李晟,李晟曾经平定河朔三镇叛乱,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当然李的战功达不到李晟的程度,不过在古代军事史上也是留下经典战例,曾经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李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这场战例成为古代奇袭战的经典战例,担任武宁节度使,大平卢李师道,在49岁的时候病逝。
第九,
戚继光。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大名,应该是家喻户晓,他的父亲戚景通曾经担任江南漕运把总,山东总督备倭,神机营副将官职,所以戚继光才会在他的父亲告老还乡后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多年,扫平了东南倭患,后面北上抗击蒙古,保证了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主持修建了明长城,一生战功赫赫,不过在明朝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被言官弹劾遭到罢免,回乡后病逝。
第十,
李如松。
李如松是明朝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李成梁是明朝中后期与戚继光比肩的名将,李成梁多次反击蒙古,长期镇守辽东,同时收复女真,而李如松参与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宁夏叛乱,同时打赢了抗倭援朝的战争,军事成就不输于李成梁。可以说这十位名将都是古代出身将门的佼佼者,作为“将二代”,他们取得了不弱于父辈的成就,更有甚者取得了超过父辈的功绩,比如蒙恬、周亚夫、耿、谢玄、王忠嗣和戚继光等等,其他几位名将的成就也是非常高的,当然古代将二代肯定不仅仅以上十位,但是这十位绝对是成就最高的,其他的比如岳飞岳云父子、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唐朝薛仁贵和薛讷父子甚至杨继业和杨延昭等等,这里也就不去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