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原文如下:
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如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扩展资料:
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讳疾忌医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错误、缺点。
讳疾忌医造句:
1、有病应该趁早医治,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2、在工作上,讳疾忌医的人,往往会把问题弄得更严重。
“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君王:蔡桓公
医生:扁鹊。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典故】
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自己的国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鹊见到布告,忙回国,晋见桓公。他款步入厅,来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都想赚钱,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见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十分惋惜,喟然长叹,摇头而去。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撤身而出。桓公见扁鹊这次来得蹊跷,派人去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说罢,扁鹊整理行装,星夜向秦国逃去。
过了五天,讳疾忌医的桓公浑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是已经晚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谁?
扁鹊和蔡桓公。
这个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
了解范进中举和讳疾忌医的典故?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
主要讲了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又通过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成语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huìjíjìyī]
讳疾忌医,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jíjìyī,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出自《周子通书过》。
渑池历史典故?
秦昭王二十五年,秦国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今山西汾阳)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再次年,白起取赵代(今河北蔚县)、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修好。赵惠王不想前去,廉颇、蔺相如认为,如不去则是向秦示弱,于是赵惠王就带着蔺相如前往。廉颇送他们到国境线上,对赵惠文王说,根据路程,去来不过30日,超过30日大王还不回来,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的要挟。并派大军驻守边境,防止秦国趁机袭击。秦昭王在渑池与赵惠王相会间,饮酒正高兴时,要求赵惠王为他鼓瑟助兴。赵惠王惧怕秦昭王,只好弹瑟。秦国的御史马上前来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但蔺相如也端上一个瓦盆(缶)到秦昭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奏秦音,请秦王奏盆缶,以相娱乐。秦昭王生气,不肯。蔺相如则以兵刃相威胁说,如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昭王的侍卫想对相如动手,相如大声怒目申斥,秦昭王侍卫吓得后退,昭王只好敲一下瓦盆。相如回头召赵国御史也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击缶。为赵王争回了面子。会上秦臣要求赵送给秦15城为秦昭王祝寿,蔺相如针锋相对,对秦臣说,请将秦国的咸阳送给赵国,为赵王祝寿。这次会上,秦国始终没能占什么便宜,秦国目的是为同赵修好,以便腾出手来攻楚国,不愿同赵决裂。赵国也有力量同秦对抗,所以秦只得容忍下去。
莱州历史典故?
莱州旧称掖县,所以说莱州的得名绕不开掖县。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说苑》作掖邑,掖县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
据《元和郡县志》:''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据《前汉书地理志》注: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处,正当莱州湾之南岸,实渤海之右掖。
莱州之名则始于隋朝,582年改光州为莱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
荆州历史典故?
单刀赴会,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
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
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至今仍有“刘备借荆州一有借无还”的俗谈。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
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
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
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新郑历史典故?
后周皇陵位于新郑市郭店镇陵上村,懿陵是柴荣的妻子符皇后的陵墓,是后周皇陵中唯一留存下来的皇后陵墓,首开皇后单独设陵的先例。在她之前,象武则天这样当过皇帝的人物死后也是与丈夫唐高宗合葬的。
符皇后(929-955),又称大符皇后,是后周世宗柴荣第一位皇后。在她去世后,她的妹妹又被继立为皇后,世称小符皇后。
符皇后为名门闺秀,明白果断。她的爷爷符存审是五代时期后唐名将,曾经叫李存审,是著名的“十三太保”中的老九,历经百战,未尝败绩,堪称中华名将。她的父亲是魏王符彦卿,符家兄弟九人,都是镇守一方的将领,手握重兵,出将入相,是五代时期的实权人物。符彦卿的三个女儿都是皇后,第六个女儿嫁给了宋太宗。符氏家族,连郭威、柴荣、赵匡胤都惹不起,只能“攀亲”。
符皇后起初是嫁给了大将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李守贞当时兵强马壮,在五代那种乱世里,也想过过当皇帝的瘾,当时有一个算命很灵验的人,听人说话的声音就能算出人的命运。李守贞让家人都出来说话,让算命的人在布后面听,当听到符皇后的声音时,算命的大惊,说:“这是皇后的声音啊!”李守贞听后非常高兴,说:“我的儿媳妇还能当皇后,我怎么不能当上皇帝啊!”于是就下定决心反叛后汉王朝,后汉派大将郭威讨伐他,打了一年多,攻破城池,李崇训知道免不了一死,就绝望地砍杀自己的家人,符皇后见他乱砍乱杀,就藏了起来,慌乱中李崇训也找不到她,就自杀了。后汉士兵冲进李府,符皇后端坐在正堂上,对士兵说:“郭公与我爹是老朋友,你们可不要冒犯我!马上去报告郭公!”士兵一见,也不敢强迫她,郭威听说后,认为一个弱女子在城破家亡的时候还能如此从容镇定,喝退乱兵,很是惊奇,对她好言安慰,并把她送回符家。符皇后感激郭威的不杀之恩,就认郭威为义父。她的母亲认为她丈夫家的人都死完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想让她当尼姑,符皇后不肯:“生死有命,是上天安排好的,何必自已作贱自已!”郭威听说后,更加认为她不是一个平常人。
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夫人刘氏病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就娶了符氏。郭威死后,柴荣即位,就是后周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周世宗脾气暴躁,常常打骂手下,过后往往后悔,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谦和而有教养,总是在旁边从容劝说,免得他乱发脾气而影响军心,周世宗非常敬重她。周世宗远征淮河一带,符皇后劝说他时机不成熟,周世宗不听,强行出兵,结果遇到连阴雨,很长时间也没有胜利,符皇后很忧愁,得病而死,终年二十六岁。临终时要周世宗娶她的妹妹,照顾柴宗训。周世宗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将她葬于新郑懿陵。
周世宗娶了符皇后的妹妹,作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养母,被称为“小符皇后”,没想到仅仅过十天,柴荣就得了急病死去,年仅39岁,柴宗训即位,尊小符皇后为太后,由于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柴宗训为郑王,自立为帝,建立宋朝。符太后还住在西宫,称为周太后,柴宗训死后,她出家修道,号玉清仙师。993年,小符太后死去,宋朝以皇后之礼葬于懿陵西北,陪伴她的姐姐。
最有意思的就是符家最后一个皇后,符彦卿的第六个女儿,在两个姐姐相继成为周世宗的皇后之后,心气很高,她觉得论聪明她比两个姐姐都聪明,论漂亮,她不比两个姐姐差,可是她偏偏只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觉得自己很委屈。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成为宋朝开国皇帝,他后来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匡义,赵匡义成为宋太宗,符氏被追封为皇后,她最后也算是和两位姐姐一样都做了皇后,不知道她在地下知道不知道?
选
辽代历史典故?
国名由来
辽国是由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自916年耶律阿保机立国,到1125年被金国所灭,不算后来西辽政权的话,历时210年,一共传了9个皇帝。刚建国时国号为大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下开封后,改国号为大辽,据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原馆长计连成先生解释,有炫耀疆土辽阔的意思。之后国号又在辽和契丹之间有过变动,但人们已习惯以辽称之。
契丹族发源于我国辽河流域及内蒙古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一带,是鲜卑族的一支,过着逐水草而居,互不统属的渔猎、游牧生活。344年,契丹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在南北朝时期分成了8部。到了唐初,契丹形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契丹民族也在此时形成了。
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外蒙古、中国的东北全境、内蒙古东部、华北一部分,还有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面积粗略估计在45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当有600多万,军队接近30万。辽是亚洲史上浓重的一笔,阿拉伯人直到13世纪,还把中国称为契丹,就是现在,俄文中的契丹还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