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今)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因此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又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随后由于晏珠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元代赵孟瞓在《义学记》里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宋钦宗时应天府书院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从元朝到清朝之间,应天府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
直到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重建的应天书院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
完成了仿古围墙、大门、崇圣殿、道路、门前广场、状元桥以及院内外绿化等工程,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成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景点。
二、岳麓书院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也是唯一中国古代延续到现在的学府。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三、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
“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白鹿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堂。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有一块屏风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代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
说的是这里当初的白鹿洞有名无实,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间由南康知府王溱挖山开洞而成。
此后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明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等。洞的正壁上刻有王溱所书的《鹿洞记》。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布局考究,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而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士子楼,每一组院落又各自有两至三进建筑。
白鹿书院的整个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其屋顶的结构为人字形硬山顶,具有清雅淡泊之气。其中的“紫阳书院”因朱熹而命名,朱熹的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
它位于白鹿洞书院的东边,由门楼、崇德祠、行台等建筑组成,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
1996年,白鹿洞书院连同庐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为嵩阳寺(佛教寺院)。
于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柴荣将嵩阳寺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太乙书院又改为太室书院,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在重修太室书院时又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韩维、李刚、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
明代,政府重视科举制度发展官学,嵩阳书院在遭抵制下经历四次的禁毁。
直到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嵩阳书院又逐渐恢复了发展。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6~1530年),登封知县侯泰在嵩阳书院旧址上重建书院,恢复了嵩阳书院之名,并建造二程子祠。
道统祠是嵩阳书院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它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
柱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所作。
在古代,儒家倡导有道统就有治统,因为“治统得道统而盛,道统赖治统而光。”祭祀道统三圣人是嵩阳书院的传统,而且在中国古代书院中,也唯有嵩阳书院保存着这种祭祀形式。
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