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方孝孺简介方孝孺为何诛杀十族(历史上他到底犯了什么错)

方孝孺简介方孝孺为何诛杀十族(历史上他到底犯了什么错)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31 更新时间:2023/12/18 10:33:46

方孝孺是明朝时期公认的浙东名儒,同时也是明朝初年“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得意门生,金华朱学的传人。方孝孺志向远大,学问醇正,文采出众,在其早年的时候便已经名扬天下,世人皆称其为“正学先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名扬天下的一代大儒,最后却被朱棣下令车裂而死,还惨遭“灭十族”,可以说结局非常之悲催。

当然了,方孝孺的死更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震撼和巨大的创痛。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这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何会被朱棣下令车裂而死,还惨遭“灭十族”呢?

师从宋濂,步入仕途

方孝孺,字希直,公元135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自幼天赋异禀,其六岁便能吟诗作对,在十岁时,已经是好学成癖,“读书十行俱下,日积寸许”,因此乡人们常常称他为“小韩愈”。

方孝孺幼年丧母,后又遭父亲被冤杀之祸。方孝孺在父亲方克勤被捕入狱之后,便遵从父亲之意带着平日里写的文章前往江南拜访当代大儒宋濂。

宋濂博览群书,学富五车,道德文章皆堪称当世师表,朱元璋甚至还将其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当时宋濂门下,学子如云,且多为学界名流。

但当宋濂看到方孝孺的文章之后,便欣喜不已,大加赞赏,并将其誉为“百鸟中见此孤凤”,更见方孝孺气质不凡,于是便欣然接纳,让其做自己的门生。

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初,宋濂告老还乡,回到浙江浦江老家。方孝孺则与其同行侍奉左右,继续向宋濂求学问道,长达四年之久。

渐渐地,方孝孺的文章大有长进,四方名士皆对其文章心悦诚服,并认为方孝孺是继宋濂之后,明朝的又一大儒。

但方孝孺志向远大,对于他来说,以文章留名于世并不算什么,要能够将毕生所学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上来才是一个读书人应该要做的事情。

方孝孺虽是儒生,但是他轻视文艺,始终以宣传仁义治理天下的王者之道,同时也以治理天下太平为己任。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朝廷下令各朝觐官为国家举荐贤士。因大学士吴沉、揭枢的推荐,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见方孝孺举止端正,文采出众,于是便对太子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欣赏与重视。

文才出众,官运亨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遵照朱元璋的遗诏,将方孝孺召入京城,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次年,又将其升为翰林院学士。

建文帝深知方孝孺之才能,于是便尊以师礼,将其留在身边担任顾问。

此外,建文帝非常喜欢读书,每次有疑惑的时候,也会召方孝孺进宫讲解。等到后来,建文帝对方孝孺的恩宠更重,每次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都会咨询一下方孝孺的意见。

当时在编撰《太祖实录》及《类要》等重要史书的时候,方孝孺都担任总裁。

后来又晋升为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等人主持京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由此可见建文帝对方孝孺的恩宠之盛。但是这一切,将随着朱棣大军的到来而宣告结束了!

建文帝朱允炆

兵败身死,被“灭十族”

由于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操之过急,加上朱棣向来有称帝之心,于是朱棣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大军与建文帝大军交战于淮河流域,随后不久,朱棣大败建文帝于安徽灵璧,同年六月率军渡过长江围攻南京城。

朱棣攻入南京城后,皇宫顿时发生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而这一天方孝孺也被关入了大牢。

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其亲信姚广孝就曾对朱棣说过,这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不能轻易杀害,否则读书种子就要灭绝了。当然了,朱棣也自然深知方孝孺的才干,更何况大战初定,需要有能力的大臣辅佐才行。

明成祖朱棣

随后,朱棣便召见方孝孺,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却身着孝服前来,上殿后便放声大哭。朱棣强忍心中怒火,上前劝慰道:“先生何必如此痛心,我兴兵‘靖难’,进驻南京城不过是为了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止住哭声,厉声喝问道:“‘成王’在哪里?”朱棣答道:“他自己烧死了。”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么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呢?”朱棣支支吾吾地答道:“国赖长君嘛!”紧接着,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被方孝孺弄得无话可说,强压怒火回道:“这是朱家内部的事情,先生何必管得太多。起草即位诏书,事关重大,久闻先生高才,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过纸笔,在纸上愤然写道“建文四年,燕贼篡位”八个大字,随后便将笔狠狠地砸在地上。

朱棣勃然大怒,厉声怒斥道:“难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泰然自若地说道:“就是灭十族又能奈我何?”朱棣虽然十分气愤,但是想到姚广孝所说的话,还是将怒火压了下来,将其关入大牢。

方孝孺——剧照

朱棣原本以为通过威逼利诱就能让方孝孺死心塌地归顺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方孝孺不仅没有归顺,反而对朱棣的叱骂越来越严重。朱棣终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下令将其车裂。方孝孺慷慨赴死,临行前还写下了悲歌一曲: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处决时,年仅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将其掩埋在了聚宝门外的山上。而就在方孝孺被处决的同时,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杀,其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在家中自尽,两个女儿投宁海淮河自尽。

朱棣处死方孝孺,同时还大肆株连了方孝孺的亲眷家族,实施了所谓的“诛九族”。此外,再加上方孝孺学生的家族,共称为“十族”,其男女老少总计八百七十三口人全部被处死。

当然了,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只不过是夺权之后进行的报复性屠杀开的第一刀而已,在此后的数年内,朱棣还下令诛杀了近三千人。如果说晚年的朱元璋嗜杀成性,残暴不仁,那么朱棣比起自己的老爸来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方孝孺雕像

如何评价方孝孺悲惨的结局?

首先来说,方孝孺案一直到仁宗朝的时候才有所松动,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为其平反,直到明神宗上台后才正式将其平反,然而这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到了万历十三年,即方孝孺死后的一百八十三年,万历皇帝才下令“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

而反观造成方孝孺悲剧的原因,似乎是由于他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且还指责朱棣为谋权篡位的贼人才导致的。

因此有些人认为方孝孺这是典型的愚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亡国之君丢掉自己和亲族的性命,朱棣既然要他起草即位诏书,他只需要遵从便是,这样不仅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还能得到朱棣的重用。

比如明朝钱士升在《皇明表忠记》中就指责方孝孺之死完全是他激怒朱棣所致的,对其行为并不看好。

那么这样说来的话,方孝孺之死就真的是“轻如鸿毛”了吗?

方孝孺——剧照

当然不是,方孝孺之死,并不是愚忠的结果,而是死于“维护成宪,维护制度”。虽然朱棣说这是他们朱家内部的事情,与方孝孺无关。

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年多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们为帝王的“家事”可谓是操碎了心,他们献出理想与忠诚,甚至是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因此,方孝孺此举才是真正的符合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逻辑。

但是方孝孺却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家天下”,他虽然认准了一个死理,但最终也只能做一个忠良死节之臣了。当然了,如果站在中国正统的政治逻辑上来看,方孝孺此举是合乎常理的,但如果抛开这一点不谈的话,方孝孺此举就显得“愚昧”了!为何呢?

我们知道,建文帝的治国能力相对于朱棣来说还是要逊色不少的,因此如果只是为了让老朱家的天下发展得更好,那辅佐一个能力强的叔叔远比辅佐一个能力弱的侄子更好。作为明朝一代大儒的方孝孺想必对这一点是不难做出判断的。

但是,他就是太过于执著自己那所谓的“气节”了,以至于“诛十族”都不能唤醒他的理智,最后致使悲剧的发生!

朱棣——剧照

小结

总的来说,方孝孺的凛然正气,忠肝义胆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在面对朱棣血淋淋的屠刀时,不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来避免更大的牺牲;

更不是在自己抱着必死之心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安全;而是仅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对朱棣“灭九族”之言置若罔闻,甚至还说“灭十族又能奈我何”这样的偏激语言。

对于他而言,他的死能换回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对于那些因他而死的亲族朋友们而言,就太不值得了!因此在笔者看来,方孝孺此举欠妥,乃是“愚忠”之表现。

如果他能在抱着必死之心的同时,还能够保护亲族朋友,那么他的死就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只因他一人而无辜牺牲数百人的话,那就太不应该了!

标签: 方孝孺诛杀简介历史为何到底什么十族

更多文章

  • 张若虚的两首诗都是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什么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或许你不会背诵整篇《

  • 蓝齐儿格格嫁给葛尔丹了吗 (蓝齐儿是康熙和谁的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蓝齐儿,葛尔丹,格格,康熙,孩子

    蓝齐儿是容妃的女儿,也是康熙最疼爱的格格。作为皇族的格格,蓝齐儿和那些被父母宠大的孩子一样,活得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在蓝齐儿16岁那年,28岁的李光地闯入了蓝齐儿的生活。李光地虽然比蓝齐儿大十二岁,但学富五车。都说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李光地的才华,对情窦初开的蓝齐儿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敢爱

  • 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吗(明朝朱棣的身世在哪里有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马皇后,身世,记载,儿子,明朝,哪里

    关于朱棣这个人,很多人知道他都是跟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或者是迁都北京有关,对他的印象也不算是那么坏,毕竟文治武功那么厉害在哪儿摆着。朱棣的历史评价很复杂,咱们先放到一边,今天来谈一个非常八卦的问题,那就是朱棣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这个问题虽然八卦,跟秦始皇的身世之谜,有的一拼,但不一样的

  • 赵宗实是宋朝的第几位皇帝(赵宗实为什么被立为储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宗实,储君,皇帝,宋朝,第几,为什么

    大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因病驾崩,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赵曙是宋英宗,也是赵宗实,一个战战兢兢,当了宋仁宗多年养子的皇帝。站在现在的视角的来看,赵宗实的一生,很短暂很短暂,人刚刚到中年,就不幸因病去世,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宋朝

  • 前世记忆是真的存在吗(关于有转世记忆的真实案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记忆,转世,案例,真实,存在,前世,关于,真的

    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人是拥有“转世”的,当死后,灵魂就会进入轮回之中,重新投胎,当然,有可能会继续投胎成为人,也有可能会投胎成为动物。虽然这看起来是一种比较迷信的说法,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世界上,竟然真的有很多拥有“前世记忆”的人存在,这又是这么回事呢?美国3岁儿童讲述自己前世

  • 明朝徐滨真的存在吗(大明风华徐滨的历史原型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滨,风华,原型,历史,存在,明朝,真的,大明

    《大明风华》中若要评选最深情,最智慧,最受人喜欢的男主,非徐滨莫属。他和孙若微一样是靖难遗孤出身,因刺杀朱棣事件而被卷入斗争中。为了靖难遗孤能重回故土,孙若微嫁给太孙朱瞻基后,徐滨随郑和远下西洋。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朱祁镇成了瓦剌俘虏,徐滨再次挺身而出,为孙若微遮风挡雨,协助她守卫北京城(历

  • 燕云台罨撒葛是好人吗(胡辇为什么要嫁给罨撒葛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胡辇,罨撒葛,燕云,台罨,好人,为什么

    《燕云台》是一部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电视剧,萧家三姐妹的感情故事,个个感人肺腑,燕燕心系韩德让却嫁给了明扆,乌骨里为了喜隐燕燕反目成仇,而胡辇,拿着罨撒葛给她的军队,为另一个男人报仇,罨撒葛若是泉下有知,只怕会跳起来。胡辇嫁给罨撒葛不是因为爱他,她是为了救妹妹乌骨里才答应嫁给他的,罨撒葛无所谓,反正他

  • 康熙的父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说康熙一生都在送别)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父亲,名字,一生,送别,为什么

    (一)缺少父爱的孩子康熙的出生,是不被人期待的人。这个人,就是康熙的父亲顺治。顺治一生都在被压迫,自己所有的子嗣,除了董鄂妃所生下的第四子之外,其余子嗣的降生,对于顺治而言,都没有什么欣喜。在需要父亲疼爱的时候,顺治将所有的父爱,全部给了董鄂妃的儿子。此时的康熙在七岁时,遭遇了天花,为了避免大面积的

  • 乾隆比令妃大多少岁(乾隆时期令妃真的那么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令妃,乾隆,时期,厉害,多少,那么

    这个女人从宫女起步,入宫二十年,愣是爬到了皇贵妃,这位是谁?你们用脚指头想也想到了,是令妃。令妃的逆袭之路,还用我说吗?显然不用了。今天我要给你们揭秘一些你们不知道的,令妃背后的心酸往事。在某攻略中,她是富察皇后的小跟班,乾隆的又一心头肉魏英落。《如懿传》中她是乾隆手把手调教出来的“小乖乖学霸”卫嬿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林黛玉前世真实身份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林黛玉,身份,前世,真实,今生,什么,红楼梦

    导读:关门两个多月后,图书馆终于开门了,情不自禁大早上来到了这里,偶遇一位去年相识的同学,也许有缘,今天巧得很,她也是来充实自己的灵魂,感悟文化的熏陶,她向我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林黛玉的前世究竟是何来头?她似乎知道我颇爱《红楼梦》,也细心钻研这部文学名著好多年,我没有过多的思考,随口就说林黛玉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