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原地区指的是哪里(我国中原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中原地区指的是哪里(我国中原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69 更新时间:2024/2/2 15:12:41

在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中,“中原”的历史概念与地理位置在学术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石。

为此,近几十年内,中国考古学者产生了许多以“中原中心论”为主导的考古学学术理论,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提供理论支撑。

但是,诞生中华文明的古“中原”地区,究竟是指今天地理概念中的哪个地区?却是一个没有权威学术结论与历史结论的历史悬案

因此,只有确立古“中原”地区的具体位置,才能为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提供强力支撑.

我们才能正确推进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的稳步发展,并最终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民族形成的一系列历史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以黄河中游的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历史朝代变迁中曾经经历过长期承担过政权统治中心的地位,因此,洛阳地区也就是“中原”概念产生的原始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原”地区。

但是,长期的政权统治中心并不一定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只不过是因为长期的政权统治中心,潜移默化地挪用了“中原”名称,为政权统治正统提供合法性而已。

要解开“中原”的原始地理所指,只有探寻“中原”名称出现的原始出处,才能正确理解“中原”概念的原始意义,才能正确探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性与伟大性,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早期文献中"中原"的意思是宽广空旷而宜于农耕的肥沃大坪。但若仔细探究今日常用的"中原"概念,即会发现其意思不符合最基本的地理事实。

现在的"中原"概念,经常涵盖河南、陕西和山西之南部——即周文明的核心地区,这明确是违背自然地貌的一种政治性概念,因为此区域代表从周到北宋这些统一大国的中心区。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一"中原"的命名似有不妥。

因为本地区包含了平原、山脉与峡谷,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地貌。”。知名汉学家郭静云教授对当今主流“中原”观点与原始“中原”概念作出如上总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河南洛阳地区为主导的“中原”定义与原始中原概念的矛盾之处。

从地理地貌上,基本否定了主流学派的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观念;也基本否定了建立在“中原中心论”基础上,构建的一系列中华文明起源黄河中游地区说。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视为天下中心,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是,当今“中原”既然是“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那就说明原始的“中原”概念并不是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今学术界对“中原”的认识只是演变后的产物,以洛阳为中心地区的山地丘陵地理地貌也证明了其与“天下至中的原野”概念的大相径庭。

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与《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中原”概念的最早出处。

因为《诗经》原意中并未指定确切地理方位与地理位置,这就给了“中原”演变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提供了机会,成为左右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方向的错误依据。

虽然《诗经》原文中并未指明“中原”的确切地理方位与地理位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标准与目标。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的原文意思是“遥望原野漫无边,地方广大物富有”。一望无际、平坦广阔的原野平原,是中原的地貌特征;丰富的物产、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富饶的土地,是中原的物产资源特征。

与这些丰富物产特征相匹配的环境特征,必然是优越的气候条件、优越的水环境条件、优越的雨水条件、优越的土壤环境。这些是确立原始“中原”地理位置的必备环境条件。

显然,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认知,并不符合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洛阳只是比较适于作为政权统治的地理环境条件。

如果《诗经》的“瞻彼中原,其祁孔有”确立了中原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那么“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就为我们指明了古中原的具体地理位置,成为我们从根本上破解古中原地理的关键证据、关键线索。

“菽”为豆类的总称,“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春秋·考异邮》。

《物理论》众豆之总名,《诗·幽风》“禾麻菽麦”,《春秋·定元年》“陨霜杀菽”,《礼·檀弓》“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稻、黍、稷、麦、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五谷,养育着中华先民。

因此,“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中原盛产各种豆类,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食物来源;盛产多种豆类的地区,才是古中原的原始地区,为中华民族先民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在世界人类农业文明发展中,在中国起源的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米、大豆、荞麦等,其中的大豆就是最主要的豆类品种,也称为黄豆,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一种主要农业作物。中国传统美食——豆腐,就是以大豆为原料,古代称之为“菽乳”。

因为大豆在古代做为食物,基本以整食为主,口感不佳,只能做为充饥之食,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下层普通百姓的食物,此谓“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原因。

普通民众将黄豆煮熟直接食用的方式,称为“菽水”,指豆和水,被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菽水藜藿”也形容为粗茶淡饭。可见,菽豆在古代也只是普通民众的充饥之食,被排在五谷之末。

我国是“菽乳”豆腐的发祥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从“菽乳”豆腐的制作发祥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地区来判断,在古代黄豆是淮南地区的重要农业作物,是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物来源,当没有问题。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也只有黄豆的原产地,依靠黄豆自然生长的气候雨水环境土壤条件,实现黄豆的丰收,也才能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物。

因为民众的经常性、长期性食用黄豆,才能在一种偶然条件下,创造性地将口感不佳的黄豆加工为今天的世界美食——豆腐,风靡全球,为世界人类发展提供高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发现了有关豆腐的最早记载:“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生动地说明了豆腐的营养价值。

淮南所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地区,在古地方志中“又名邑”,古代当地人士自称为“邑人”。

西周周宣王时期,《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来到南淮夷征收淮夷地区的赋税“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兮甲盘)。

尹吉甫征收淮夷地区税赋的地方,正是位于淮河中游涂山所在地区的四方湖古城。《诗经》中的大部分篇幅,正是采集、创作于四方湖古城地区的民歌。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真实地反映了南淮夷四方湖古城地区的风土人情,将四方湖古城地区盛产大豆作物,真实地反映在《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诗作中。

《诗经•七日》诗作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将淮河中游四方湖古城地区丰富的物产,一年四季的瓜果农作物描绘的具体而详细,再现了古代四方湖古城地区人民的富足生活。

在四方湖古城人民富足的生活条件下,华夏文化、中华文明因此而逐渐形成诞生,真实反映四方湖古城地区人民生活情景的《诗经》,也由尹吉甫的采集整理而成中华文化之祖。

淮河四方湖古城地区之所以物产如此丰富,是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符合“宽广空旷而宜于农耕的肥沃土地”“遥望原野漫无边,地方广大物富有”的原始“中原”概念。

《后汉书•东夷传》对此总结道:“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万物柢地而出”造就了四方湖古城地区的丰富物产,丰富的物产形成了四方湖古城地区“言仁而好生”的中华思想,以“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成为圣人孔子向往的地方、向往的生活。

综上所述:

从“中原”的原始意义“宽广空旷而宜于农耕的肥沃土地,原野宽广漫无边,地方广大物富有”等特征来看。

从《诗经》出处的原始农作物特征“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来判断,从《诗经》的采集地与采集者尹吉甫的人生履历轨迹来判断,与中华文明形成息息相关的古中原。

它们都是指向淮河四方湖古城所属的广大平原地区,而非为山地、丘陵所包围限制的黄河中游洛阳地区。

标签: 地区中原地图位置我国哪里

更多文章

  • 隋朝和唐朝关系(隋朝为何能和大唐并称为隋唐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并称,时期,隋朝,关系,隋唐,唐朝,为何,大唐

    打开一本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神奇的事情,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有太多,而这些王超却大多没有被人们记住,只是在史书中沉寂着。可是,却有一个这样的朝代,仅仅存在了二世,却能够和盛世大唐并肩,甚至对中国的历史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朝代,就是隋朝。而隋朝和唐朝的关系,就是如上文提到的十分的密切。如果有心的朋友

  • 左迁是升官还是贬官(唐朝以左为尊为何左迁是指贬官)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迁,贬官,升官,唐朝,为何,还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这里面的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但是只要细细去探究,就知道这并不是矛盾,而是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传统罢了。汉字是不断发展了几千年,才有了今天我们便捷简单的简体字。对比今日的白话文,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总觉得晦涩难懂。其实古代的文言文有它独特的规则

  • 京杭大运河全长多少千米(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运河,简介,修建,全长,历史,千米,多少

    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是晋朝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过同秦朝一样也是个短命王朝。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三征高句丽,修京杭大运河,很多人都说他好大喜功,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最终亡了国。隋炀帝杨广在有些事上确实有错,如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享受,调发数十万农民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等;频

  • 三国新野之战简介(新野之战里夏侯惇为何这样猖狂)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新野,侯惇,简介,猖狂,为何,这样

    俗话说人有三六九等,三国武将的武艺也是如此,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吕布,张飞,也有装腔作势的杨龄,邢道荣等人。但也有一些武将有些水平,但总不确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今天咱们要说的夏侯惇就是这种类型,这是怎么回事呢?早期的刘备,虽然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但文臣就孙乾,糜竺等白面书生。就算短时间内拥有

  • 周瑜的特点有哪些(三国演义中周瑜性格特征及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瑜,特征,特点,性格,故事,哪些,三国演义

    【周瑜】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姿质风流,仪容秀丽”,首次与孙策在历阳相见,两人便结为异姓兄弟。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两人相互信任。周瑜竭尽全力帮助孙策创立孙吴天下。孙策在临终前,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死后,他更是尽心帮助孙权。建安十三年,曹操率

  • 与关羽有关的成语(与关羽有关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关羽,有关,故事,哪些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短短数字却能将话者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通俗易懂,其中,不少成语的出处也甚是有意思。这里,大慧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和关羽有关的十个成语典故。一、桃园结义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关羽、刘备、张飞三人的兄弟情义是为数不多的温情所在,“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那年花开

  • 波兰立陶宛联邦有多强大(历史上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立陶宛,联合王国,波兰,联邦,历史,强大

    分开欧洲大陆的界线,不是白香肠,而是白面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波兰、捷克、匈牙利一起,属于“吃黑面包”的中东欧国家—当时的德国知识分子没少认真阐释自己和“西欧”的区别,而现在的德国可是“理所当然”的西欧国家。一百多年里,欧洲大陆内的界线,像重病患者的心电图一样剧烈波动。曾经处于同一个“帝国

  • 赵云能打过吕布吗(赵云单挑吕布的话究竟谁能取胜)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取胜,赵云单,赵云能,吕布吗,究竟

    而有骁劲之力以助其恶,妄之斯前矣,激之斯起矣,触之斯哮矣,蹂躏于中夏而靡所底止,天下未宁而布先靡,其自取之必然也。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王夫之众所周知,在三国历史上,吕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他冠绝天下的武功让人胆寒,所以才有了上述的评价“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与此同时,三国中还有一

  • 越南女兵美人计怎么用的(当年的越南女兵到底有多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兵,美人计,越南,厉害,当年,到底,怎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国几乎都进入了重新恢复经济的阶段,几乎没有再挑起过任何的战火。但仍有很多国家为了获得在全世界的利益,不断挑起各种纷争,所以也经常有局部战争所爆发。越南在二战结束后,就分别遭到了法国以及美国的侵略,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越南在两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还有很多越南女兵的功劳,她们带给美

  • 嫦娥的真面目是什么(关于嫦娥的神话起源和传说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嫦娥,真面目,起源,神话,传说,介绍,关于,什么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非常有名,在神话中我们看到的嫦娥是一位美丽端庄的月宫仙子,她怀抱着娇憨可爱的玉兔,常年居住在孤苦寒冷的月宫当中。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人们对于美丽的嫦娥仙子也是同情居多,甚至还有人认为嫦娥久居月宫,苦守寂寞清冷是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典范。然而,实际上嫦娥最初的面貌并非是一